從當下的持股結構看四季度行情走勢丨理財應健中

2019-10-06   第一財經廣播

(本文可看、可聽。音頻為滬語,為保護方言文化,盡一份力)

你好,我是應健中。相信有不少投資者會經常拿美國股市說事,它們連續10年大牛市,指數暴漲320%,數十次創出歷史新高;今年道瓊斯指數從歷史高點做多下跌5%,至今頑強挺立在26000點左右;漲幾倍、幾十倍的牛股層出不窮。

反觀A股,除了日成交量是港股的10倍、美股的1.5倍以外,滬指仍在3000點徘徊,許多投資者仍未擺脫虧損的困境。

人們不禁要問:為何A股不能長期走牛,成為投資者財富保值增值的蓄水池?

大小非減持是個股跳水一大原因。

A股新股上市時,流通股僅占總股本的四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由於流通盤小,上市後股價容易被資金爆炒。但一年後,當小非解禁時,股價很多被腰斬,科創板新股晶晨股份上市僅兩個月,股價就從166元跌至74.6元,腰斬都不止。三年後,當數倍於首發流通股的大非和高管減持後,股價普遍打1至3折。

如海普瑞(從188跌到24.67元),國民技術(從183跌到6.34元),匯川技術 (從168跌到24.7 元)、華誼兄弟(從91.8跌到4.69元)、樂視網 (從179跌到1.65元)、華銳風電 (從88.8跌到1.11元),跌得慘不忍睹。

而A股市場30年,卻遲遲沒有做最重要的頂層設計——培育與53萬多億市值相匹配的機構投資者的資金隊伍。於是間接導致A股熊長牛短。

參考美國股市新股上市時,多數股份流通,沒有大小非減持問題,即使有部分限售股,也是中長期持股。

Q

&

A

目前A股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情況如何?

據央行半年報告,內資機構方面,「國家」隊持有A股市值4.12萬億、公募基金持有 A 股市值2.0844萬億、保險資金持有A股市值1.3324萬億、社保基金和養老基金持有A股市值1528億和119億,國內七大機構合計持有A股市值7.85萬億。

外資機構方面,QFII持有A股市值1604.56億,RQFII今年以來流入1572億,即使滿倉A股也只有6933億人民幣。外資(QFII、RQFII和北上資金)持有的A股股票總市值只有1.65萬億元。

也就是說,A股的內外資機構共持有A股市值9.5萬億,僅占55萬億A股總市值的17%,很難維持A股走勢的穩定,更撐不起A股很快進入長期牛市。何況,許多機構投資者頻繁進出,熱衷於做短線。

大中小投資者頻繁追漲殺跌的美國股市也有不少散戶,但是以中長線投資者居多。有數據顯示,儘管美股連續10年大牛市,投資者獲利極其豐厚,但美國43%的個人投資者一年都不拋一次股票。

而A股擁有1.5億中小投資者,其中85%以上資金總量在10萬元以下,而且每天盯盤4個小時,以頻繁做短線為主。遂造成A股日成交世界第一,換手率奇高,追漲殺跌成風。

更有一批年輕投資者,通過量化軟體對上百隻個股做量化交易,更加劇了A股的波動。

題材股的主力過度投機美國股市因法律法規嚴厲禁止個股主力對倒和盤中做大筆反向交易,違者將遭重罰,甚至坐牢,因此美股上漲容易下跌難,下跌後的自我修復能力很強。

但是在A股中,主力通過分散帳戶,分散交易席位,運用對倒手法大幅推高股價,手法也越來越隱蔽。於是,儘管中國股市整體缺乏活力,但是在局部的熱點個股上則是活力四射,炒作之瘋狂令人咋舌。

例如,今年上半年的東方通信股價漲了10倍,近期新股卓勝微3個月股價漲幅超10倍。今年在取消了對連續漲停個股進行「特停」後,至少有一二百隻個股連續3-9個漲停板。甚至用暴力抗拒證監會調查的深大通,竟然也連續9個漲停。

東方通信

卓勝微

漲得凶,今後必然也跌得凶,大牛股金力永磁近日5個跌停,從75.89跌到37.25元;華培動力3個跌停板,從35.92跌到26.02元;數源科技從11.32跌到8.73元;東方通信從41.88跌到20.40元。

主力最有殺傷力的伎倆——「往下做」

A股幾乎所有的個股主力慣用的伎倆是「往下做」,這是對個股最具殺傷力、令中小投資者十分無奈的「絕招」!

即讓跟風的投資者套牢,在高位站崗。往下殺,離開頭部相當的距離,做箱型震盪,高拋低吸,吸引買盤,達到出貨的目的。

主力這種對個股瘋狂的「往下做」,不僅造成個股不可理喻的暴跌,而且對大盤指數也極具殺傷力。

迎接「秋搶」行情這兩天的大幅殺跌,並非利空消息所致,也非秋搶行情結束,而是長假前避險資金的集中減倉行為。

創業板、中小板、深成指、中證500的跌幅大大超過上證50、滬深300和上證綜指來看,主要是對前期漲幅較大的高科技股獲利盤的兌現比較堅決。尤其是9月以來增加較多的融資盤,不願承擔長假風險果斷獲利了結,成了做空的主力,以便騰出資金節後再戰。

對投資者來說,3000點以下本身就是機會大於風險。經連續快速殺跌,可以說是逢低吸納的寶貴機會。無論是跌幅較大的高科技股,或是科技ETF,都可以擇機分批低吸。

作者:應健中

編輯:王穎、侯憶楓

監製:王俊稷

聲明:本文系「第一財經廣播」微信公眾號獨家內容,轉載前請聯繫後台授權。本文涉及個股僅做參考,不推薦買賣,不對個人收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