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昌
這學期永定城區小學半期七校聯考四年級語文的作文,要求學生把老師比喻一種動物。於是,有的學生把老師比喻成黃牛,有的學生把老師比喻成獅子,還有的學生把老師比喻成「變色龍」。但許多學生在敘述老師變成黃牛、獅子、「變色龍」同時,卻講不出老師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文章缺乏高度與深度。所以,考試成績普遍偏低。
眾所周知,課改後語文閱讀和寫作實行是「五維教育」。所謂「五維」就是「檢索、歸納、評價、判斷和創新」。這「五維」中除了檢索比較簡單,學生們能在材料文章中找到答案以外,其餘歸納、評價、判斷和創新都離不開分析。因為不懂得分析就不懂得歸納;不懂得分析就不知怎樣評價;不懂得分析就不懂得怎樣判斷,並且也說不出理由;不懂得分析更不可能創新,提出自己的獨特意見和見解。因此,提高小學生的分析能力成為提高他們語文閱讀寫作水平的關鍵。怎樣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呢?我想,主要是從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入手,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了解內容「怎麼樣」的同時,引導他們探索「為什麼這樣」,做到「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比如閱讀《愚公移山》時,對愚公和智叟兩人截然不同的觀點進行追根溯源,分析其原因。就能得出愚公之所以這樣說,是源於他不怕困難、敢於鬥爭,相信人定勝天的自信心。智叟之所以提出反對意見,是出自於他害怕困難,看不到人類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和力量的錯誤心態。分析得出愚公和智叟不同的觀點的產生原因後,再引導學生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判斷愚公和智叟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對錯,從而得出愚公的精神固然可取、可敬、可頌,但他這種不正視客觀實際,不尊重客觀規律,不運用科學,不講求工作效率,盲目蠻幹的態度是錯誤的評價。同時也得出智叟的精神雖然不可取,但他正視困難、實事求是的態度也是難能可貴的判斷。
四年級小學生普遍處在感性認識較強、理性認識弱的階段。這就需要老師們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根據少年時期身心發展規律培育他們的理性思維和分析思維,幫助他們掌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要領及技巧,引導學生養成善於思考、善於分析的學習習慣,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重要跨越,促進語文閱讀寫作水平的提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wQVpm4BMH2_cNUgKOR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