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來了嗎?狼真的來了
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初一,南方的陳朝舉行朝會,陳後主陳叔寶很高興,在和百官慶賀之時,陳叔寶吸了一口氣,感覺又辛又辣,突然間就昏倒了。
當時,周圍大霧瀰漫,霧霾當然是不太可能,但其中可能有一些不明氣體,比如瘴氣,讓陳叔寶昏了過去,也許只是他喝多了酒。陳叔寶一直睡到下午才醒過來,而此時,隋軍的艦船正在渡過長江。
隋文帝楊堅統一了北方,解決了突厥問題,便把目光投向了南方的陳朝,自古南北統一是大趨勢,雖說當時南北朝已經持續了上百年,但也無法阻止楊堅統一江南的決心。
開戰之前,隋軍在長江沿岸軍事行動頻繁,打造艦船、訓練士兵、集結軍隊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這些情報很快便傳到了陳叔寶耳中。對此陳叔寶不以為然,他對群臣道:「王氣在此。齊兵三來,周師再來,無不摧敗。彼何為者邪!」
意思就是王氣在我們這裡,況且北齊和北周都無法奈何我們,有什麼可怕的。在隋軍進攻前後,陳軍幾乎毫無防備,朝廷高層尚在鶯歌燕舞,陳軍自然也是糊裡糊塗。
為何陳軍防備這麼鬆懈?一方面,來自陳叔寶這個昏君,另一方面,隋軍也耍個小花招。南方水軍見長,而北方騎兵很強,北打南就會面臨一個問題,水軍,因為有長江橫亘在那裡,是為一道天然屏障,只有渡過長江,才能攻入陳朝。
對此,隋軍很是狡猾,從上至下,他們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在進攻發起之前,隋朝水軍便經常彙集到廣陵,陳軍以為隋軍要進攻,馬上嚴陣以待,可是,陳軍發現隋軍只是在換崗,很快就會撤走。
一次、兩次、三次,時間長了,就讓陳軍放鬆了警惕,而這正是隋軍要達到的效果,出其不意才能攻其不備。公元589年正月初一,正是傳統的新春佳節,陳軍將士喝酒行令,甚至爛醉如泥,而隋軍的艦船開始了大規模渡江行動。
長江天塹本應發揮很大作用,但隋軍渡江幾乎沒有傷亡一兵一卒,隋朝先鋒賀若弼、韓擒虎先後從廣陵、橫江浦渡江而來,如惡虎一般撲向陳朝的都城建康。
蕭摩訶在外拚命,他卻搶人家媳婦
很快,賀若弼攻下京口,韓擒虎攻下姑孰,兩路隋軍向建康快速突進,與此同時,隋軍以弔民伐罪之名大行善舉,對百姓秋毫無犯,俘虜的士兵全部釋放,帶著隋朝的宣傳標語遣散回家。所以一路之上投降者不計其數,隋軍進展極其順利。
這回陳叔寶有點慌了,召開緊急軍事會議。事實上,當時建康還有十幾萬大軍,能征慣戰的將領同樣不少,可陳叔寶生性軟弱、不通軍事,疑心還挺重,一時間也沒了主意。
陳朝都督蕭摩訶請求出戰,並上奏道:「隋軍孤軍深入,立足未穩,我們趁機進攻,必定可以全勝。」蕭摩訶說得對嗎?有一定道理,可是陳叔寶不同意。大將任忠發言:「來犯的隋軍意在速戰,而我們糧草充足,可以暫時以防守為主,再分兵截斷長江水路,阻斷消息,接著臣請精兵一萬,戰船三百艘直擊隋軍主力六合鎮,如此隋軍會以為前線敗退,我們必勝!」
任忠所說的確是一計高招,可是,陳叔寶不聽。大敵當前,總這麼猶猶豫豫當然不行,到了第二天,陳叔寶嫌任忠的計策麻煩,便命令蕭摩訶出戰。
史料記載「陳主通於蕭摩訶之妻,故摩訶初無戰意」
蕭摩訶在表面上表現得很積極,但實際上毫無戰意,原來在開戰前,陳叔寶就扣押了蕭摩訶的夫人,而蕭摩訶的夫人本身十分漂亮。這讓蕭摩訶如何放得下心,陳叔寶也跟乾脆,他才不管蕭摩訶如何想,就和蕭摩訶之妻私通了。
碰到如此君主,蕭摩訶當然很窩火,這頭上綠瑩瑩的,還打個什麼仗,乾脆消極應戰,輸贏看緣分。這樣一來,陳軍被殺得大敗,死者五千,蕭摩訶也被隋軍俘虜。
史料記載「范兵暫交即走,陳諸軍顧之,騎卒亂潰,不可復止,死者五千人。」
眾叛親離,狼狽收場
到此為止,陳軍敗得稀里嘩啦,大將任忠趕忙去見陳叔寶,說明的失敗的始末,接著說道:「陛下好自為之,臣是無能為力了,如今之計,陛下要儘快準備船隻,往上游去匯合大軍,臣必定以死相護!」
陳叔寶在宮內收拾細軟,而任忠出去準備船隻。事實上,任忠根本沒有準備什麼船隻,而是直接找到隋將韓擒虎投降了。陳叔寶等著任忠來接他,可等了好久還沒來。
為了戴罪立功,任忠故意先穩住陳叔寶,然後去領韓擒虎抓人,任忠帶著隋軍到了朱雀門,有一些陳軍還在抵抗,任忠揮揮手大聲道:「我都已經投降了,你們還抵抗個毛線!」於是陳軍四散奔逃。
如此一番這折騰,不僅陳軍大敗,還有將領給隋軍領路,隋軍很快攻入了皇城,陳叔寶已經成了瓮中之鱉無處可藏。陳叔寶為人軟弱,自殺殉國他不肯,和隋軍廝殺更是天方夜譚,於是他帶著幾個嬪妃就往後堂跑,找到一口枯井就躲了進去。
不一會兒,隋軍便找到了那口井,大兵們對著井口大聲呼喊,下面無人答言,不知哪位仁兄出了餿主意,告訴井下的人,如果不出來,那就用石頭往下砸。這回陳叔寶害怕了,趕忙向上回話,隋軍扔下個繩子,才把這位陳朝君主從井底拉了上來。
陳叔寶被俘,陳朝隨之而亡,在隋文帝的雄才大略之下,隋軍僅僅用了兩個月,就覆滅了建國三十多年的陳朝,結束了幾百年來南北割據的局面,可謂厥功至偉。
在獨夫治國的封建年代,皇帝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隋文帝勵精圖治和陳後主荒淫無道就是一對鮮明的對比,以有道伐無道,以清明伐昏庸,以強大伐弱小,哪裡有不勝的道理!(文/九魚亭)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第一百七十七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v-W73cBMMueE88vCf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