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實現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年。新的春天,格外令人期待。新春來臨之際,本報記者走進風雪草原、河湟谷地、大漠戈壁、城市社區,用腳力丈量脫貧攻堅中青海的民生之變,用眼力尋覓奮進青海的勃勃生機,用腦力思索新聞背後的力量,用筆力記錄奮鬥新時代的青海故事。
本報今起開設「新春走基層」欄目,推出記者采自基層的鮮活新聞故事,充分反映我省廣大幹部群眾一鼓作氣、迎難而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精神面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青海大地欣欣向榮、人民群眾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敬請關注。
幾天前的一場瑞雪將尖扎大地裝扮得銀裝素裹。1月7日,沿著舒緩沉靜的黃河,踏著雪花再一次探訪這裡的村村落落,尋訪尖扎人戰貧斗困剜窮根的堅實履痕,我們不難看到,在肥美的黃河谷地,在縱橫交錯的荒山禿嶺,那些關於農村牧區挪「窮窩」、興產業、牧民變「股東」、農民成「老闆」的平凡故事。
新年「趕時髦」的老人
尖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本報記者 公保安加 攝
在與康楊鎮對望的寺門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座座白牆綠沿的新院依著緩坡高低錯落,櫛比相連。推開一扇院門,搬出危房住進新院的馬占山老人正在陽面屋檐享受著暖陽的沐浴。對年逾古稀的馬占山來說,坐在新院曬著太陽是一件讓他覺得特別愜意的事情。
沙發、火爐、電灶、抽油煙機……老人的新家陳設簡單卻井然有序,最惹眼的是主臥里那面「操作簡單,熱得快,沒有炕煙味」的電熱炕。坐在炕頭,老人得意地操作著掛在牆面的溫控板,為大家演示起來。
對於馬占山來說,2018年11月15日是他這一生中最為喜慶的日子之一。那天,他拿到了新院鑰匙,和來自康楊鎮9個村的30戶貧困戶106人集中搬遷到新村,告別了「小不了自己幾歲」的危舊房。
搬出「夏秋漏雨,冬春透風」的危房,住進磚木結構的新院,離開「煙燻火燎」的日子,將這些「新傢伙」搬進新房……撫今思昔,面對翻天覆地的變遷,馬占山老人連說「方便得很!舒服得很!『胡度好』!」
2019年10月,馬占山被確診為腰間盤突出,在省人民醫院住院做手術,20餘天下來身體恢復得越來越好,但馬占山心中的愁緒卻越來越重,「動了手術,費用肯定不低,雖說有醫保,但是出院時得先全額墊付吧!」直到結算那天,窗口遞出的結算單讓他和老伴一時面面相覷,「65000多塊錢的費用,靠著低保戶的醫療報銷政策,我自己就掏了6000多塊錢。」馬占山說道。
馬占山74歲,老伴小他10歲。年邁的老兩口已無其他創收能力,靠著低保補助、養老金和高齡補貼,生活也能過下去。但他卻是個「趕時髦」的老人,新的一年到來,他將自己和老伴的產業到戶資金12800元作為股份入股到尖扎縣康利節能環保磚廠,等年底分紅時,家裡又將多出一份穩定的收入。
黃河奇石來致富
馬克力索在自家奇石「展覽室」擦拭黃河奇石。本報記者 公保安加 攝
這是一方「不起眼」的院落,磚牆鐵門,院內一排坐北朝南的房屋,一如諸多農家小院一樣普通。但這更是一方「不尋常」的院落,推開門,裡屋整齊擺放著千奇百怪的黃河奇石,別有洞天。
晌午,陽光正暖。馬克力索進進出出,將用作飼料的玉米晾曬到院落中央,又拿起抹布,推開被她和丈夫改成「展覽室」的房門,一絲不苟地擦拭起滿屋子奇形異狀的石頭。
靦腆淳樸的馬克力索不善言辭,但說起自家「展覽室」里的奇石卻如數家珍。2019年,她的丈夫馬索麼乃通過「快手」平台和「微信朋友圈」出售了6塊奇石,賺得了1萬餘元。「他很早以前就有收藏黃河奇石的愛好,因為沒有錢買,基本上都靠自己去撿。」馬克力索微笑著說。
馬克力索的丈夫馬索麼乃是個「自學成才」的木匠,但比起木工活,他更鐘情於收藏黃河奇石。2016年初,駐村扶貧工作隊在制定建檔立卡貧困戶因戶施策方案時精準「把脈」,建議馬索麼乃為奇石「小作坊」做一次「更新升級」,發揮木工特長,為奇石做精緻底座,擴大收藏規模,讓自己將來「點石成金」致富有門。
不久,馬索麼乃通過「530」貸款貸了4萬元,將家裡一間30多平方米的屋子改成了「展覽室」,又親手為滿屋子的奇石製作了精緻的底座,讓凌亂的屋子一下換了「新顏」,將它變成一家人致富「新天地」。
就是「蝴蝶那一下振翅」,引起了這個貧困家庭的致富「風暴」。2019年,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有人慕名前來,在馬索麼乃處訂做了130個奇石底座,粗略一算,也有近萬元入帳。致富有了門路,兩口子便越是勤勞。為了便於運輸,不久前用產業到戶資金購置了一輛三輪車,眼下,他們又正在為搭上尖扎縣電商平台做打算。
義無反顧下山來
尖扎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小區。本報記者 公保安加 攝
在尖扎縣,一棟11層高的新樓屹立於縣城東南側一隅。作為尖扎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中唯一的縣城安置小區,它立足今天,著眼未來,講述著關於變遷與希望最生動的故事。
2019年12月,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小區通過驗收分配啟用,來自尖扎灘、當順、措周、馬克唐等8個鄉鎮和辦事處的135戶582人集中挪出「窮窩」,搬進了這棟新樓。
接到搬遷通知不久,52歲的才讓便迫不及待忙著收拾新家。走進才讓的新家,在三室兩廳的大套間裡,時尚的裝修、實木組合沙發、紅色地毯、液晶電視應有盡有,才讓穿著一件藏藍色新襯衫,拖著拖鞋迎門而來,活脫脫一戶城市居民的模樣。
在離尖扎縣城近50公里的尖扎灘鄉,有一處牧草稀疏養不活牛羊,種地更是入不敷出的半農半牧村落,這就是才讓的老家石乃亥村。「村裡的宅基地已經交還給了村委會,年後就拆了。」才讓說,從山上到縣城,從土坯房到樓房,從燒牛糞到集中供暖,放在以前,這一切對他來說都是無法想像的,為此,他攜家帶口,沿著通往縣城的山路,來得義無反顧。
「現在搬下來了,從本質上來說我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所以,我打算在縣城開個鋪子帶著兒子做點小生意,好讓自己和家人在未來更好地融入城鎮生活。」問及將來的打算,才讓想法很清晰。
在安置樓一層,有一間19000餘平方米的大鋪面,在此前交付樓房時,尖扎縣已與安置小區約定,將以一年100萬元的租賃費,租用安置樓一樓鋪面,作為尖扎電商服務中心。租賃費將作為135戶搬遷戶的紅利,於今年底全額分紅。
無論是做手術住院自己掏了不到十分之一費用的馬占山老人,還是受益於駐村扶貧工作隊精準「把脈」的馬索麼乃一家,以及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才讓,他們今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變化足以代表這個地處黃南藏族自治州北部的國定深度貧困縣正一步步告別昔日的舊時光,叩開新時代新生活的大門。如今,尖扎正以無比從容的姿態迎接脫貧摘帽「大考」的臨近,消除貧困的愚公之志,前無古人的脫貧成果,讓他們底氣十足。
作者:公保安加 通訊員 朱宇瑩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