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隧道3年才挖4米,印度看後嘲笑,德國卻豎起了大拇指

2020-06-11     衛星說娛樂

原標題:中國建隧道3年才挖4米,印度看後嘲笑,德國卻豎起了大拇指

引言

俗話說得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們曾經學過的高中課文《勸學》中也曾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人的一生數十年之久,一個國家的發展短則百年多則千年,無論是人生還是國家發展的歷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問題。面對困境,最重要的是如何解決它,而不是逃避困難。中國從古至今的發展其實也走了不少彎路,古代的朝代更迭、農民起義,近現代被列強入侵的屈辱歷史都是中國發展進程時遇到的困境。然而,面對這些困境,中國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交出了一份份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答卷。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中國力量、中國科技不斷走上世界舞台。我們在建造和科技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中國也被世界冠以「基建狂魔」的盛名。的確,我國近年來完成了很多「不可能完成」的偉大工程,修建和開發了不少前所未有的設施。在基建方面,中國的「建造」力量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國工程也配得上這些榮譽。然而,優秀的人總是招人嫉妒的。不少國家看到中國在基建方面取得的這些成就都十分嫉妒,就想看中國的笑話。一次中國建隧道3年才挖4米,印度看後嘲笑,德國卻豎起了大拇指!

中國一直以來都以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聞名於世。因此,我國的發展方向與世界各國都不太相同,最重要的就是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條件差距帶來的影響。這種差距令我國想要各個地區同時同步得到發展有些困難,導致了不小的差距。一般來說,由於南方地區的自然因素,我國南方地區的城市普遍發展的要比北方地區更好。除了氣候差距,南北地區最明顯的差距就體現在水資源上。我國南方地區水資源十分充沛,北方地區則相對稀少,因此,我國北方城市的用水量被嚴格限制,人們十分珍惜每一滴水。

為了緩解北方地區缺水的問題,我國工程師一直致力於南水北調的工程,這些年來也的的確確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如今,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已經令世界瞠目結舌,儘管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工程師面臨過不小的壓力與困難,但他們都一一克服了,並交出了一份令國民滿意的答卷。然而,現如今我們的確在建造隧道時又遇到了一些困難,這一次,三年時間裡我國工程師僅僅向前挖掘了四米的深度。由此可以想見,這個工程的困難程度究竟有多大了。

這個問題出現在我國的穿黃隧道工程中。由於水資源嚴重不均,北方地區缺水問題日益嚴重,甚至連黃河地區都出現了斷流與分流的情況。這對我國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為了緩解這個問題,我國用了三年之久在黃河下面鑽出了兩條長度為四米的隧道。的確,這個隧道的長度可以說是不值一提,但是它的難度絕對不容小覷。水下挖掘的實施難度比地面挖掘高出去的可不是一星半點兒。更何況,黃河地區的泥沙淤積問題十分嚴重,水下的黃沙導致黃河地區的河床十分鬆散,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導致整個隧道的坍塌,甚至還可能會導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如果中國工程師不慎而又慎的進行施工,一旦這些自然災害發生,那對黃河兩岸的人民造成的損害將是不可言喻的。

好在,經過小心翼翼的施工,穿黃隧道工程最終以非常優異的成績完成了。我國工程師花了七年的時間才修建完成這條隧道,可見,無論難度多麼高的工程,中國工程師都有毅力也有信心完成它。三年里僅僅挖掘四米的進度的確被印度嘲諷了一番,但他們對於這項工程的難度根本一無所知,中國的基建技術在他們眼裡可能也變得微不足道,然而,對基建有這個更多了解的德國通過這件事卻對中國刮目相看了。他們明白,這個工程的難度屈指可數,因此他們再次感嘆道:中國的基建技術已經如此強大,值得被世界點贊了!

結語

堅韌不拔,不拋棄不放棄,一直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工程師們非常出色地詮釋了這些優秀品質的真諦,交出了一幅幅令人刮目相看的答卷。對他們,我們應該滿懷感謝與敬佩,希望他們能繼續為中國建造締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leOpXIBd4Bm1__Ywn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