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動態、參與線下活動, 加伊姐微信:eemoviekf06(不閒聊)
文 | 伊姐(周桂伊) 冰檸
被全網接連罵了好幾天的「楊爍教育方式」有了最新進展,因為憤怒的網友紛紛去楊爍老婆的微博下留言「你這個母親是怎麼當的」「你老公根本不愛你和孩子」「你一定要守護好你的兒子」,楊爍本人親自下場承認錯誤。
很多人還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先回顧一下。
楊爍因為在親子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原名《爸爸去哪兒》)中對兒子的粗暴態度上了微博熱搜。
楊爍的教育槽點太多,一時間不知道從何吐起,簡單歸納一下。
第一,要求苛刻而無理,毫無必要。
下車要按照楊爍的路線走,走錯要重走,有點扯,孩子連自己決定怎麼走路的權利都沒有嗎?
衣服要拉好,包要背好,看得出他兒子非常緊張。
走路不要內八字、腳尖要衝前。
第二,日常溝通語氣嚴厲,算得上毫無溫度。
動不動就用命令的口吻呵斥孩子「快點走」「快點穿」「你怎麼回事」「我是這麼教你的嗎」。
注意看第二張動圖,楊爍氣到眼球快速轉動,面目猙獰,很難想像他面對的是自己的兒子。
對孩子的自尊心,進行羞辱性打擊。
因為兒子沒能按照他的想法選到距離近的房子,拒絕在找房子途中抱兒子,理由是「他選的就要自己承擔」,不僅如此,還一路冷嘲熱諷:「你不說5是你的幸運數字嗎?太棒了!」
他問兒子:值不值得,兒子說,值得。
他嘲笑,你再跑更遠點,更值得。
第三,強行設置挫折教育。
他認為自己不幫孩子,給孩子設置障礙,是在對孩子進行好的挫折教育。
這一系列「霸道總裁育兒」的操作看得網友童年陰影都出現了,微博滿屏留言都是——
打壓式教育和詐屍式育兒真的會讓人變得「自卑」「沒底氣」「社恐」。
父母最可怕的育兒場景我覺得是「失控」,在心理層面上,給孩子造成長期的恐懼和壓力,而父母本身甚至毫無覺察。還是要說楊爍那個眼神,他是下意識的,無意識的。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經提出一種心理叫「習得性無助」,是指因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
在否定、訓斥和驚恐里長大的孩子,會慣性自我壓抑,即便成年後,擁有了完全自主權,依然敏感多疑、暴躁易怒、行事過激。
因為負面情緒是會滯留在體內,形成記憶的。
但不知道為什麼,這事發生在楊爍身上,我還真就不太奇怪。
判斷一個人會成為怎樣的父親,首先你要看,他是怎樣一個男人。
大家知道楊爍是因為小包總,《歡樂頌》讓他一夜之間就為大眾所知。
之後的楊爍,找到了自己的「安全定位」,對著霸道總裁這個人設,一頭扎了進去。
和唐嫣合作《時間都知道》,飾演集團老總。
楊爍的表演是「全程平靜」。
唐嫣夢境里,楊爍不認識她,她失望地衝著楊爍大喊:「你不認識我了嗎?」楊爍一臉平靜。
舅舅批評他對待家族企業懈怠,他「一臉平靜」。
聽到唐嫣說項目出了問題,他依然「一臉平靜」。
面無表情是楊爍對於"霸道總裁"最多的呈現方式,端著,顯得高深莫測,但傳遞到觀眾是很臉譜化,同時非常緊張緊繃的感覺。
和古麗娜扎演《歸還世界給你》,讓楊爍獲稱「油管」。
種種劇情不提,僅僅幾個動圖,基本就GET了辣眼睛的撩妹方式,比pua還狠,幾乎遊走在性騷擾和強行暴力的邊緣。
大家當然可以說,這些劇的編劇導演有問題,但每一個人物,都帶著演員自身的理解,楊爍對「霸道總裁」的理解就是很淺薄,這點無需置疑。
楊爍70後,演藝之路由北漂開始,為謀生做過很多工作,服務員、賣烤串的、印刷工、夜店打碟、街邊給人畫畫……
這些他在早期訪談節目裡都提過。
一個過於誇大自己性魅力的男性,本身都有點自卑,這種生活突飛猛進的落差和文化素養的缺失,我猜想,楊爍對於「在娛樂圈打拚」這件事,應該是非常珍惜,又非常緊張的。
這種緊張,首先體現在他的親密關係上。
在《我最愛的女人》里,楊爍很少對妻子開懷大笑。節目組設置老婆弄髒房間,即便老婆在撒嬌,楊爍也滿臉寫著不耐煩和抗拒。
即便在放鬆的遊戲環節,他也很難真的鬆弛下來大笑。
人人批評楊爍做的不對,但他本身,其實就是這種教育方式的受害者。
楊爍曾在採訪里提到,自己十幾歲就被父親打到離家出走,好幾年都沒有回家。父親打他的兇狠程度,擱現在的話,要去告都該坐牢。常常被父親冤枉,父親總是用他自己的想法去評價他這個兒子,讓他到現在都耿耿於懷。
楊爍有沒有在自己身上去彌補這些過失?
我覺得大概逃避更加是他選擇的方式。
他承認過,七年里,自己回家的時間加起來不到半年。
所以,真人秀上有這樣的崩潰,因為:孩子是親生的,但基本是個陌生人也是真的。
有時候很感慨,原生家庭的恐怖就是,如果沒足夠大的覺知和能力,輪迴就會一直發生。
這個節目讓楊爍收穫更多的攻擊,但讓人欣慰的是,楊爍開始反思。
對啊,如果他不去反思,「父親的債,最後不都是兒子來償還?」他的某種失職,之後是孩子需要付出一生的代價去解決「償還」的。
高曉松在《奇葩大會》上提到因為父母生活在國外,自己從小一個人長大。因為沒有太多時間相處,跟父親很冷淡,甚至一直怨恨父親。
他從二十多歲開始變得叛逆,因此還做了些錯事,直到四十多歲才走出來。
陪伴和陪著,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楊爍在節目裡,雖然人和孩子在一起,但沒有互動和交流,沒有語言和思維的輸入和輸出,只是呆在孩子的身邊,這種陪伴,有跟沒有都一樣。
我很喜歡法國兒童教育專家卡特琳娜·蓋岡在《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中說的一句話——
「與孩子一起度過那些溫暖、快樂、親密的時光,帶給他們活著的樂趣,才能稱為陪伴。」
長期以來,大家總在討論「溫和的父母」「正面管教」,老實說,從來沒有對孩子生氣的父母,我沒見過,也不認為它有必要性——污水爛泥容易讓人潰爛,但無菌世界同樣也破壞了正常免疫。
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是沒辦法偽裝的,你是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親密關係,就會對孩子實行怎樣的教育。
最容易的教育方式是,直接做個平和的成年人,這比扮演「平和的父母」要容易得多,當然也艱難得多。
所以,當我們談論「在教育里自我改變」的時候,不僅僅是面對孩子的時刻,而是面對自己的時刻——自己的來處,自己的願望,自己怎麼看待家庭,怎麼看待關係……
希望楊爍先生在這次事情發生後,真的有時間去面對自己。畢竟,他現在正在製造的,是另一個人人生的全部開始,也是他一生經歷的隱喻。
所以,楊爍今天對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我不驚訝,一個男人自己都很緊張,端著,自己都沒有感受到「關係」帶來的樂趣,他也很難懂得在親子關係里,讓關係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