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 | 張紅忠,日海智能副總裁、雲AIoT創新中心總經理
記者 | Aholiab,編輯 | 鄧曉娟
出品 | AI科技大本營(ID:rgznai100)
日海智能是目前國內AIoT領域的頭部企業,以AIoT為核心,形成了5G&AI物聯網終端、AI物聯網大中台、AI邊緣計算設備、智能化通信設備、相關綜合解決方案及工程服務的業務體系。
近來,日海智能又通過自主研發積澱了大中台、AI產品和泛智能終端等產品形態。形成了AIoT公有雲和私有雲平台能力、AI邊緣計算能力、雲及模組能力,以及集平台、硬體、軟體為一體的AIoT綜合方案解決能力。還通過一些創新方式進行業務合作,包括智慧社區、智慧監獄、智慧場館、智慧園區、智慧城市等綜合解決方案,相繼推出5G模組、AI 神經中樞平台以及各類智能終端、智能設備等創新產品等。
近期,我們對日海智能副總裁、雲AIoT創新中心總經理張紅忠進行了採訪,張紅忠曾在IBM、HPE任職,擁有20多年企業級解決方案和集成服務的業務拓展和管理。
日海智能副總裁、雲AIoT創新中心總經理張紅忠
新基建下的AIoT
CSDN:請簡單介紹下您的個人經歷以及您目前所負責的工作。
張紅忠:我199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專業。曾在IBM任職10年,HPE任職12年,20多年聚焦企業級解決方案和集成服務的業務拓展和管理。2018年加入日海,負責日海戰略產品研發和交付,包括物聯網平台類產品和人工智慧產品。
CSDN:您如何理解「新基建」?這方面日海智能目前做了哪些動作?
張紅忠:新基建是中國高科技發展的重要落地戰略,7個領域都是未來10-20年全球創新科技的戰略高地,對中國未來在國際競爭態勢中占據戰略優勢地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海三年前就開始布局5G和人工智慧物聯網,這與新基建的戰略理念不謀而合。
CSDN:從日海AIoT的發展經歷來看,AIoT的未來會按照怎樣的脈絡去發展?
張紅忠:我認為,首先AIoT是人工智慧物聯網的簡稱,但其實不只是物聯網和人工智慧兩個學科的結合。AIoT整合了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和邊緣計算、大數據、安全、晶片和智能硬體等方方面面的高科技元素。這需要企業擁有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人才和行業應用人才,才能夠具備在AIoT領域的產品落地能力。
這兩年眾多企業重點布局和發力AIoT,但是大部分企業仍然處在摸索階段。未來1-2年,誰能將AIoT的各個科技元素進行有機結合,並在產業物聯網各垂直行業領域實踐落地,誰就能夠占領AIoT的戰略制高點。
此外,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實現全面的行業/應用場景的布局,這是一個超級大的市場,企業應該找准自己的定位,例如日海重點關注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智慧場館、智慧監獄四大行業,是經過三年的不斷摸索和實踐得出的重要行業布局。
5G模組與大中台
CSDN:近期,日海智能的研發重點重點是怎樣的,目前的最新進展如何?
張紅忠:日海智能的研發重點聚焦新基建生態下較為重要的三大領域:5G、物聯網、和人工智慧。5G重點布局以5G模組和、5G終端、5G智能設備、5G小基站等產品,在5G生態鏈中形成了重要的產品系列。
物聯網領域,日海在「雲管邊端用」五個層次上重點布局雲和端,並在行業應用層有選擇性做了重點布局。雲平台重點面向消費物聯網領域;產業物聯網,重點研發了城市級物聯網感知平台、技術中台、數據中台,形成了面向智慧城市和垂直行業領域的核心基礎平台。在物聯網應用領域,重點發展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智慧場館、智慧監獄四大領域;在物聯網終端層面,重點發展雲模組、規模化物聯網終端等產品。
目前,日海的5G模組、5G終端已經進入商用化階段,物聯網平台用戶量發展迅速,已經廣泛應用於企業和智慧城市的各個垂直領域。人工智慧產品體系已經打造完成。
CSDN:日海智能發布了多款5G模組,能簡單介紹下這些模組的定位、差異及應用場景嗎?模組背後的技術原理是怎樣的?
張紅忠:芯訊通(日海智能子公司)目前已上市的5G模組有兩款5G模組上市,SIM8200EA-M2(M2封裝)和SIM8200G(LGA封裝)。芯訊通5G模組都是基於高通驍龍X55 5G數據機平台,支持獨立(SA)和非獨立(NSA)網絡部署,可覆蓋國內三大運營商以及全球多個國家地區的3G/4G/5G頻段。
在封裝方面,模組採用M.2和LGA封裝技術,支持 USB3.1/PCIE Gen3/RGMII等多種通信接口,可應用於CPE、視頻監控、工業網關、智能車載等領域,讓這些智能終端在更高速、更便捷的5G網絡下運行。
CSDN:與傳統的模組相比,5G模組有哪些優勢?
張紅忠:與前幾代技術制式的模組相比,5G模組的挑戰在於射頻更複雜、功耗要求更高、軟體複雜度更高,而且5G應用更豐富。從芯訊通模組中,我們還可以將5G模組的優勢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 支持二次開發,例如OpenCPU,二次開發環境友好;
- 文件系統可靠,文件系統可以運行在Nand上,在系統掉點或其他異常操作下,不會損壞模塊和丟失數據;
- FOTA技術升級,從存儲介質的差異上做差分升級,對升級節點做標記和保護,確保故障發生時可以升級和還原;
- 仿真技術,具備PI/SI仿真能力,以及熱仿真能力,確保溫升和功耗都低;
- 網絡協議優化,對NAS層、SIM協議層的網絡協議做了深度優化,確保模塊可以在複雜的網絡環境下進行通信,同時保證模塊對SIM卡的兼容性。
CSDN:5G模組在設計階段遇到的困難,芯訊通是如何在技術上克服這些難題的?
張紅忠:5G大應用時代下,多種多樣無線通信系統在應用環境中疊加傳播,而且為了解決5G高頻傳輸的信號衰弱問題,大部分都要求通信系統更高功率發射,5G基站會布的較4G基站密集得多,更惡化了的環境干擾。而且5G的N41/N77/N78/N79等主要頻段與WIFI 2.4G/5G的應用頻率非常靠近,對於兩種場景重回的環境下,如何改善共存干擾,提高各自系統的高性能,對我們挑戰特別大。
在天線和頻段都比較多的設計中,我們必須要儘可能考慮每一個工作頻段的抗干擾能力。首先是對於每一個接收通路中的可能存在干擾信號的抑制能力進行詳細的鏈路預算,選擇嚴格滿足設計要求的LPF和多工器配合,同時還必須阻斷干擾信號通過相鄰或者間隔較近的通路耦合路徑,這就要求我們在layout設計中下足功夫。另外,我們還要考慮模組大功率發射對傳輸環境產生的干擾強度,必須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CSDN:日海近期推出了大中台方案,請簡單介紹一下其推出的背景。
張紅忠:這套大中台方案,是面向產業物聯網的核心平台的集合,包括城市級物聯網感知平台、基於混合雲和微服務架構技術的技術中台、基於數據湖理念的數據中台,我們把它們統稱為「大中台」。
AIoT相比網際網路和企業信息化有非常大的不同,它的用戶數或者連接數是網際網路的2個數量級的提升、具有7*24小時的高可用要求,對系統的健壯性、靈活擴展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此外,人工智慧物聯網是典型的碎片化場景,各類應用場景和設備類型百花齊放,很難靠一套方案包打天下。
因此,日海的大中台通過「平台+應用「的架構體系解決了企業和智慧城市應用中的幾個關鍵問題:1. 通過大中台,保障了應用的高可用和靈活擴展能力;2. 大中台解決了多樣的設備接入和多種物模型的設備數據管理,讓上面的物聯網應用輕鬆處理業務邏輯和展示介面;3. 通過大中台的聚合能力,實現了各樣物聯網數據的統一存儲和共享,並可以實現跨應用的業務場景聯動和數據關聯分析。
打造「有溫度」的智慧社區
CSDN:疫情期間,日海智能推出了智慧社區方案,請簡單介紹下你們的智慧社區方案。
張紅忠:疫情期間,我們首先推出的體溫檢測,這個解決方案是融合了紅外成像、人像識別、機器學習等前沿科技共同實現的綜合技術,糅合了紅外成像的無接觸測溫優勢、人像識別的智能匹配優勢、機器學習的自學習優勢,形成了在線體溫監測技術,準確率非常有保障。而且,這套系統無論是疫情期間,還是疫情過後,都可以顯著提升社區的管理水平、社區居民的良好體驗。
CSDN:你曾提出智慧社區要「有溫度」的理念,「有溫度」具體如何體現?
張紅忠:「有溫度」有三層含義,分別指「讓住戶感到有溫度的關懷」、「讓管理者使用有溫度的智能」、「讓社區出入具備有溫度的管控」。智慧社區,從本質上講就是圍繞如何智慧的服務於人來設計和開展的,智慧應該是「活的」,是「有溫度的」,是「以人為本」的,我們相信只有真正關心使用者、貼心管理者、舒心執行者,這樣「有溫度」的智慧社區才是真正的「智慧社區」。
CSDN:對於同在AIoT賽道的創業者,你有什麼想說的?
張紅忠:可以說從上世紀80年代到今天,科技發展似乎到了一個瓶頸,很多年沒有突破性的基礎科技出現了,科學技術在螺旋式的疊代優化中緩慢上升。但是換個角度看,將各種現有科技元素進行結合,卻能產生新的創新因素,成為我們引領技術和業務創新的驅動力。誰更早地擁抱創新,誰就占據發展的主航道。祝各位技術同仁和創業的朋友們勇於創新,積極開拓,不斷取得成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k0zdHIBiuFnsJQVFFe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