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孩子因吃「蠶豆」,被送進ICU,檢查後確診為「蠶豆病」

2021-04-08     兩口育兒

原標題:6歲孩子因吃「蠶豆」,被送進ICU,檢查後確診為「蠶豆病」

時令進入春季以後,隨著大量的新鮮蔬菜上市,蠶豆也很快被人們端上餐桌,成為美味可口的佳肴,從而深受大家的歡迎。

然而,這樣的美食不是人人都能夠享受,特別是身體有病的人需要忌口,因為有的孩子在吃了蠶豆以後,很快出現不正常的反應,一旦搶救不及時,嚴重的還會發生生命危險,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的事。

前些天,朋友家就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事。原來在晚餐上,寶媽小群做了一盤清炒蠶豆,由於顏色嫩綠清新,再加之小群的廚藝比較好,兒子特別喜歡就多吃了一些。

過了不久,兒子的臉色變得慘白,眼睛的鞏膜也開始變黃,就連尿液的顏色也變黑變深,情況變得十分嚴重,小群連忙帶上孩子直奔醫院急診室,醫生一看就初步判斷為得了「蠶豆病」。

經過一番檢查,血檢報告顯示為G-6-PD缺乏症,也就是俗稱的「蠶豆病」。

由於血紅蛋白的指標偏低,一度情況非常危險,在醫生的努力下,兒子的尿液逐漸變得正常,病情才轉危為安,通過7天的對症治療,兒子終於康復出院。

這事也把小群折騰得夠嗆,現在想起來都是步步驚心,好在最後有個圓滿的結果。

那麼,什麼是「蠶豆病」呢?

嚴格說來,這種病並不是說吃的蠶豆有問題,也不是吃了蠶豆就會得病,因而得這種病的根源不是蠶豆。

「蠶豆病」的全稱為「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也即是G-6-PD缺乏症,是由於體內先天缺乏一種酶而引起的疾病。

這種疾病會遺傳給後代。

G-6-PD是一種重要的酶,促進人體形成一種叫NADPH的物質,它可以保護人體細胞和細胞膜不被氧化,有效地抵抗氧化物的侵害。

人體內的紅細胞承擔著輸送氧氣的功能,擁有足夠的G-6-PD數量,一旦沒有紅細胞的保護,就會因為NADPH的減少,讓人體缺氧而危及生命安全。

由於蠶豆中恰好含有多巴、多巴胺和蠶豆嘧啶類等,具有氧化劑的功能。

如果一個人吃了蠶豆,上述物質就會發揮氧化作用,使紅細胞在短期內被破壞,引發溶血性貧血或者溶血性黃疸症,導致身體出現一系列反應,嚴重的還會危及到生命。

所以,「蠶豆病」主要是由於自己身體有病,在吃了蠶豆以後造成的。

哪些人容易患上「蠶豆病」呢?

01丨男性比較高發

這是一種遺傳病,其基因主要取決於X染色體,也就是在男女性別上。

如果母親是「蠶豆病」患者,男孩被遺傳的可能性極大,父母雙方都是這種病,才會遺傳給女性。由此可見,在「蠶豆病」的遺傳幾率上,男性普遍高於女性,因而「蠶豆病」重男輕女。

02丨南方高於北方

「蠶豆病」多發於我國南方,其中,東南沿海一帶患病的人數較多,有的地方甚至可達20%,與北方相比,「蠶豆病」呈現「南高北低」的趨勢。

因此,如果有家族病史的家庭,最好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以確定是否患有這種疾病。

「蠶豆病」事發後有哪些症狀呢?怎樣知道孩子患有「蠶豆病」?

一般這種病的發病率成人不高,反而是年幼的孩子比較容易患上「蠶豆病」,其中,以5歲以下的孩子居多。

特別是在哺乳期的女性,在不小心吃了蠶豆以後,會通過喂奶讓孩子發病,所以,哺乳期的寶媽要加以注意。

如果吃了蠶豆或者用蠶豆製作的食品以後,身體會出現噁心、嘔吐和全身發熱等症狀,有的小便會發生變化,尿液形成「醬油色」。面對這種情況,應馬上到醫院治療,不可拖延。

同時,由於「蠶豆病」發病快,而且不能根治,寶媽在懷孕後,要提前做好篩查和預防。

「蠶豆病」的篩查比較簡單,只要在孩子出生後,通過抽血化驗,做G-6-PD活性檢測就可得出結果。

目前在廣東省,絕大部分新生兒都進行過這項篩查,可以讓有「蠶豆病」家族史的家庭,提前做好預防工作。

怎樣才能避免發生「蠶豆病」呢?

由於「蠶豆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主要通過血液遺傳,一旦得上這種病,沒有辦法可以根治。儘管這種病比較可怕,但只要遠離幾種物質,不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要遠離用蠶豆製作的食物

既然蠶豆中存在誘發「蠶豆病」的物質,在生活中就要主動地避免吃這樣的食物。

在購買豆製品或者糕點時,也要看清楚其中是否使用蠶豆原料,通過母乳喂養的寶媽,也不能吃用蠶豆做成的食物。此外,在蠶豆開花和收穫的季節,儘量不要帶孩子去那些地方。

要避開使用樟腦丸

為了避免家中出現病蟲害,很多家庭都有在衣櫃中放置樟腦丸的習慣。但由於其中含有的「萘」,會在空氣中揮發而引發「蠶豆病」,使患者出現急性溶血,另外,有的殺蟲劑也會造成溶血現象。

因此,在家庭中,要儘量避免使用樟腦丸和殺蟲劑,如果孩子的衣服有樟腦丸的味道,在穿著前可事先進行暴曬,以便於盡快消除這種氣味。

不要隨便亂吃藥

患有「蠶豆病「的孩子,在生病後不能亂吃藥,就診時,要向醫生如實告知自己的病情,並隨身攜帶用藥卡,以便於醫生正確用藥。

有的藥物是「蠶豆病」的禁用藥和慎用藥,比如:磺胺類、抗瘧疾類、甲苯胺藍和樟腦丸等屬於前者,奎寧、氯喹和阿司匹林等屬於後者,有的藥物容易發生氧化作用,也要注意儘量避開。

此外,還有各類品種繁多的新藥,很多都沒有進行G-6-PD缺乏症的臨床觀察,故而沒有列入禁用名單,在使用時必須遵照醫囑。

俗話說,病從口入。

有的食物看似營養美味,卻可能是各種疾病的「催化劑」,甚至讓身體受到嚴重的傷害,同時,有的藥物也是「蠶豆病」的誘因。

因此,寶媽在照顧孩子時必須加強注意,讓有這種病史的孩子避開這些美食,管住孩子的嘴,才能避免發病的機率,讓孩子健康地長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hGksHgBMMueE88vIq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