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被打了」,三位媽媽的做法,影響孩子以後的人生

2019-05-22   每天好習慣

孩子在與別的小朋友玩時,多多少少會出現點矛盾,然後「大打出手」,這時候媽媽的做法很關鍵。

因為媽媽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影響,做的好的媽媽能夠養成孩子的果斷力和判斷力,做的不好的就會讓孩子更暴躁,影響孩子的性格。

「媽媽,我被打了」,可以看看三種類型的媽媽的做法,而這三種做法普遍代表著現實生活中的,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媽媽A:「你怎麼這麼沒用啊?連比自己小的都打不過,這麼差勁」,然後就教導孩子下次碰到這種情況,要立馬還手,起碼要不吃虧。

這樣教導出來的孩子很可能會成為施暴者,做事喜歡用拳頭解決,受不了半點委屈,脾氣也會偏暴躁,碰到令自己不高興的事情,會立馬反彈,沒有判斷力,從而人際關係也不會好。

尤其是職場,如果領導罵他幾句,很可能立馬摔門而出,辭職不幹了。

還有容易得罪人,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所以,朋友也比較少。

這種做法強調以暴制暴,但是錯誤在於沒有判斷力,做事衝動。

媽媽B:「好了,不哭,算了,我們下次不跟他玩了,見到他躲著就好了」,這樣的理念是吃虧是福,不喜歡跟人有矛盾,惹不起總躲得起吧,雖然做法是以和為貴,但不是最佳做法。

孩子被打了卻忍氣吞聲,孩子心理的情緒依舊得不到發泄,容易變得隱忍,性格偏懦弱,成為別人眼中的老好人,做的多,拿的少,永遠都在受委屈。

以後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遇到競爭者,很可能就輕易放棄了,為了怕傷和氣,同時也沒有勇氣。

還有,忍氣吞聲並不能阻止施暴者的繼續施暴,相反,會讓施暴者更加注意你,從而盯上;很多校園霸凌者不就是這樣來的嗎?看你好欺負,下次再來找你,直到你崩潰。

所以,這種做法不太利於孩子今後的人生髮展。

媽媽C:「如果對方跟你的個頭不大,他打你時,記得要還手,他推你一下,你就推他一下;如果對方比你大,你明顯打不過,要記得求助大人或者老師,我們不要求欺負弱小的,但是也不能任由人欺負,知道嗎?」,這樣的理念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還手。

這樣的做法我是贊同的,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就要受欺負,別人的孩子是寶貝,我的孩子也是啊。

李玫瑾教授就說過,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她斬釘截鐵地說「打回去啊」,但是要遵循原則,一不能以大欺小,二要鍛鍊,有氣勢和體力,別人就不敢欺負,三要告訴孩子不能打哪些地方。這樣孩子就有了底氣。

其實教孩子打不回去不是吃不吃虧的問題,而是要教會孩子自己的利益要維護,別人不得侵犯,同時要學會判斷對方,看自己是否能應付,不能應付時要求助,所以,重要的是向孩子傳輸這樣的理念。

所以,第三位媽媽的做法是很中肯的,「和」從來不是一方強一方弱來維持的,一定是勢均力敵才能保證的,任何一方弱了,局面傾斜了就會有混亂。

在這種理念下教育出來的孩子,判斷力強,能夠看清局勢,同樣性格偏強勢,雖然看似不近人情,但是會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

孩子的觀察力和模仿力都很強,媽媽對一件事的做法,都會讓孩子心裡產生印象,然後會去模仿,直到變成自己的做法,所以,該怎樣教孩子面對施暴者,這下知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