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報貴州訊(通訊員 王琴 記者 劉鵬飛 攝影報道)10月24日,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貴州大學馬克儉院士、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周琦研究員,獲得省最高科學技術獎。
經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貴州省政府批准,授予貴州大學馬克儉院士、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周琦研究員省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山地生態脆弱區生態水文機理與數字模擬」等3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基於高性能計算的複雜物理體系的多尺度模擬與計算的研究」等6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肉羊健康養殖的營養調控與飼料提質增效研究」等18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授予「複雜難處理碘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2項成果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授予「氧化鋁微擾動平推流晶種分解新技術及其應用」等2項成果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一種可快速成型的混凝土及伸縮縫的修復工藝」等4項成果省技術發明獎三等獎;授予「防治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綠色新農藥新製劑的研製及應用」等6項成果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授予「貴州經濟適宜性建築節能關鍵技術與應用」等20項成果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授予「高性能纖維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的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等51項成果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授予外國專家雅科夫·本·大衛省科學技術合作獎。
2018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共收到有關單位和專家推薦299項。其中,省最高科學技術獎2項,省自然科學獎59項、省技術發明獎18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167項和省科學技術合作獎2項。
據悉,五個獎種按照程序進行評選,最終115項評選為2018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其中,省最高科學技術獎2項;省自然科學獎27項;省技術發明獎8項;省科技進步獎77項;省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
記者了解到,2018年科技獎項目中,70%的獎勵項目出自大扶貧、大生態、大數據和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領域。獲獎單位中,更多企業「登台亮相」,在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獲獎單位中,企業占比達到40%,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日益顯現。獲獎項目的第一完成人中,45歲以下的占到38.3%、46到55歲的占到41.7%,顯示出中青年科技人員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馬克儉:本土院士 科研不輟
2007年,馬克儉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實現貴州本土院士零的突破。馬克儉長期以來在結構工程科學領域開拓創新,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部級(建設部、鋼協)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全國發明競賽一等獎2項,香港孺子牛金球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31項、實用新型專利40項,出版著作及規程6本。
馬克儉曾榮獲「中國鋼結構三十年領軍人物」、貴州省勞動模範及「五一」獎章、全國勞動模範及「五一」獎章等獎項。
馬克儉圍繞工業固體廢渣資源化、節能建築等方向,結合貴州省情提出了10多項新型結構體系,如「多層大跨度混凝土空腹網架結構」等,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到實際建築工程中,在全國16個省、自治區推廣應用,建築面積達250萬平方米以上,節約工程造價達1.5億元以上,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周琦:改變了國家錳礦資源勘查開發格局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周琦研究員,在黔東武陵山區從事錳礦找礦與研究工作長達37年,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個6.65億年前發生錳礦大規模成礦作用的海底古噴溢口群。
率先發現了一種新的錳礦床類型——氣液噴溢沉積型錳礦床。現已被廣為接受,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錳礦床類型和全球三大主要錳礦床類型之一。建立了全新的錳礦內生外成氣液噴溢沉積成礦理論,顛覆了傳統的錳礦外生外成傳統理論。查明了控制華南錳礦大規模成礦作用的古構造格架和構造古地理,解決了錳礦深部找礦預測方向問題。創立基於錳礦成礦新模式的勘查技術體系,解決了錳礦深部(1000-2000米)找礦勘探技術難題。通過國家錳礦整裝勘查區平台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實現了我國錳礦找礦的歷史性突破。在黔東新發現4個世界級超大型錳礦床和中國第1個特大型富錳礦床,新發現世界級超大型錳礦床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改變了國家錳礦資源勘查開發格局,維護了國家資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