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書被修復後,可以再活一百年。
帶「光」的職業
一塊硬碟能有多長的壽命?
我用過最長時間的硬碟,是8年,這塊硬碟存儲了:
300G左右的照片、視頻、文字,可它有一天就是罷工了。
一段珍貴回憶突然消失,心痛了很久才明白:
原來,即使是最先進的存儲技術,也會有壽命。
可有那麼一個技術,就能保存下幾千年前,流傳下來的珍貴,「紙壽千年」,有這樣一個職業,叫古籍修復師,他們不顯山,不露水,每天的工作,就是修復這些流傳千年的史書典籍。
網上火過一個日本的匠人,他一輩子都修書,可以把舊舊的書修理成新的,可以用熨斗把髮捲黃脆的書頁燙平,也可以把書上前任的痕跡消滅得無影無蹤。我們再來回顧一下!
這是修理前後的兩本書,左邊是舊的,右邊是翻新後的。
你可能會驚訝,怎麼做到的,那麼神奇!
其實他整個翻新的過程,就是一本很舊很舊的詞典。
把書脊上的膠水刮掉,再用新的紙貼好,把殘頁補齊。
再用一千多個捲曲的書角,一頁一頁燙平。
然後換上封皮,再把前任的名字…呵呵呵,
毫不猶豫地切掉,就是一本新的書啦。
這個修書的人,叫岡野暢夫,他一輩子都在修書。
據說他曾修復過400年前的書籍。他曾火遍了整個日本。
我們過去都說,這樣的人,在當下浮躁的中國,怕是絕跡了。
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樣的人,在中國大有人在,比他年輕,比他漂亮,還比他修得還好。
只不過泱泱中華,真有幾分有能耐的人,往往都比較低調。
比如,六朝松下的古都南京,就有這樣一個不刷微博,不玩抖音的90後「網紅」,她不唱歌、不跳舞,只是在一方書桌前默默修復古籍,卻引來無數網友為其點贊,她的名字叫滕宏珍。
從滕宏珍選擇古籍修復專業時,曾一度被別人看輕,在旁人看來,這份職業又傻又沒「錢途」。
對大多數人而言,愛一行,學一行,才算得上「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可是對這個漂亮的小姑娘來說,學一行,愛一行才詮釋了「努力」這個詞的應有之義。
古籍修復技能的學習,十分繁瑣。
但對她而言,卻充滿了趣味,拆書、補洞、噴平、折裁、壓平、裝訂,
每一項枯燥的步驟,都讓滕宏珍感到趣味盎然。
修書是一項繁瑣細緻的工作,十分考驗人的定力和耐心,
就像醫生給病人做外科手術,無論是工具、手法、責任心,還是認真、細心的程度,兩者都極為相似。
七年來,她修復了近一萬五千頁古書,本來生活中是個急性子的她,到了工作的時候,竟一坐就是七八個小時。
整個修復的過程,全部採用傳統的純手工,
毛筆、鑷子、碗、針錐、鐵錐,木錘、鬃刷、針、線、尺子,
就連所採用的紙都是手工紙,需要專門定製。
有時候,蟲蛀使得紙張,嚴重破損、千瘡百孔,她一天也只能修兩三頁,但是修復沒有魔法,
一本破破爛爛的古書,可以裝訂起來供他人分享,靠的就是補書匠們一點一滴的心血,和日日夜夜的付出。
我們都知道司機,其實是個很辛苦的職業,因為長期坐著工作,會導致頸椎酸疼、肩周炎等職業病。
對修復師而言,亦是如此。
可一想到全國各公藏單位,需要修復的古籍超過1000多萬冊。
滕宏珍說:「我想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儘可能地多修一些古書。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守藝人,能夠加入到古籍修復這個隊伍。畢竟做一份工作容易,守一門技藝難。」
你很難想像,這是一個90後小丫頭說出來的。
有一次,有一個大學老師,送來了一份明代的古籍,
看到這個書的時候,滕宏珍都懵了:
整本書都被擠壓在了一起,書頁都是分離不了的!
因為書本曾長時間被水浸泡過,紙張也發生了變化,
只要輕輕一碰,書頁要不就斷裂,要不就會留下一個洞,考慮再三後,她還是決定把書送還。
因為實在是難以修復,這樣的古籍再難得,也不能妄自地去嘗試,
因為,這份職業的背後,不僅是一點加工費的問題,她想得更多的是,如果做不到對古籍最大的保護,那麼她情願不做,
這也是對這本書,還有書的主人,最好的尊重。
慶幸的是,這樣「平凡「的「90「後,還並不是「唯一的答案「。
在山東師範大學的特藏研究部,也有一個「90後」姑娘——夏天妮,
從事著這份看似枯燥,卻又不平凡的職業。
從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畢業後,夏天妮也選擇了這份工作,
因為「靜下心來幹活是一種享受,修書時每一步下去都很是期待,能從中看到歷史印記,前人的手法和技藝」。
「就算三天修一本,也得埋頭苦幹一個多世紀。」
雖然國外就研發出了紙漿補書機,補一頁書只需5分鐘。
可補書機存在補不牢的缺點,保存時間也遠遠沒有手工補的來得長。
修書,與其說是面對無聲的鉛與紙,不如說是對話有情的人與事。
保持這樣一份人生定力,就是尋找意義的一次修煉。
去年有部紀錄片大火,叫《我在故宮修文物》,
如果說從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師,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堅守中,
我們讀懂了何為工匠精神、何為格物致知;
那麼從這樣的「90後」身上,我們還可以讀懂,青年一代的潛心與接續。
相較於很多人的「頭腦發熱」,這份苦樂自知卻「長相廝守」的選擇,尤為可貴。
其實中國的文化,本如同黏合劑一般,粘住的不僅是層層紙張,更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續。
可以說,
圖書修復是工作,清苦寂寞;
也是技藝,充滿挑戰;
更是文化,需要傳承。
我們知道,現在的網際網路,每天都會誕生無數的數據信息,
可真正的經典,總是會經過時間的萃取,通過書本的方式記錄下來。
而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生命,它們在垂危之際來到修復師手中,才得以繼續向今天的我們展示過去。
可惜的是這樣的補書匠雖然有,卻並不多了。
優秀的文化總有溫度,但修復之術更要「坐好冷板凳」,
因為對我們的文化生命而言,守住它的定力就是用 精湛技法和無比耐力,化腐朽為神奇。
而對個人生命而言,這樣的定力,有時更像是一場人生路上的考試,坐得住便會贏,坐不住就會輸。
當我們徘徊在書架前,看著一些整齊排列的書籍,
可能從沒想到過,原來書的本身也有它的前世今生。
原來書的背後,是這樣一群低調行事卻默默無聞,匠心深蘊卻耐得住寂寞的年輕人。
我想,即使他們從事的是最微小的工作,即使他們修的不過是一本沒什麼人看的書,
但這樣的工作,不僅僅是填補一張紙,
更是在填補這個民族的歷史,填補我們從昨天邁入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