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長征精神踐行初心使命
「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我市
8 月1 日,「壯麗70 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我市,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湖北日報、黃岡日報等中央、省、市級媒體記者30 多人在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採訪。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1日上午,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濟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湖北日報、湖北廣播電視台等中央和省市媒體的30多名記者,在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烈士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揭開了「壯麗70 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在我市採訪報道的序幕。
這次主題採訪活動由中宣部組織,於6 月11 日啟動,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中央媒體及長征沿途13個省區市主要媒體參加。通過再走長征路,引導廣大新聞工作者用雙腳踏尋革命先輩的足跡,用鏡頭和筆觸描繪新中國70 年的壯美畫卷,激勵全國人民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市是黃麻起義的發生地和鄂豫皖蘇區的核心地帶,是黨領導開展全國土地革命戰爭、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發展人民革命力量的重要地區之一,是紅軍出髮長征前的重要戰略基地;參加長征的4支紅軍隊伍中,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均誕生於我市,在長征史上占據重要的歷史地位。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20多年間,我市黨的組織不散,武裝鬥爭不斷,革命紅旗不倒,為長征勝利和新中國成立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
8月1日至5日,中央和省市媒體記者將踏訪紅安縣、麻城市,緬懷革命先烈,尋訪紅色印記,讓革命歷史照進現實,用革命精神啟迪未來。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2 周年這個特殊時間節點來黃岡採訪,曾多次來過我市的人民日報記者范昊天對黃岡的認識更進一層。他說,老區人民對革命信念的執著和堅守,令人敬仰。講好老區故事,重溫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是我們新聞人的重要職責。首次來我市採訪的新華網記者盛瑞麗說,黃岡是革命聖地、紅色熱土,我們在採訪中不僅要深入挖掘老區人民的感人事跡,還要讓自己接受教育和洗禮,堅定理想信念,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紅軍」這一稱呼最早出自紅安
「痛恨綠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克復黃安縣,試看碧雲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
8月1日,參加「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的中央和省市媒體記者,來到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採訪時,被烈士紀念館內的一副對聯深深吸引。
這副對聯,以綠、青、白、黑、赤、黃、碧、紫、蒼、紅10種顏色作形容詞,對仗嚴整,構思精巧,令人拍案叫絕。上聯對蔣介石打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旗號,悍然發動反革命政變,建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反革命政權,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的罪行揭露得淋漓盡致;下聯則讚揚了農民起義軍攻克黃安城的偉大壯舉,表達了廣大人民衷心擁戴起義軍的真摯感情。湖北紅安革命紀念地管理中心主任陳敦學介紹,對聯中將起義軍稱為「紅軍」,這是目前所知的將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稱為「紅軍」的最早出處。
192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爆發, 14日清晨,在吳光浩、潘忠汝、戴克敏等領導下的農民自衛軍,一舉攻克黃安縣城,並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黃安縣農民政府。當時,農民政府大門兩旁寫有兩副對聯:一副為「實行土地革命,殺盡豪紳地主」;另一副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由當時黃安縣著名知識分子吳蘭陔(清末秀才)所寫的那副。對聯中出現的「紅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用「紅軍」一詞稱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這一史實,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紅安縣革命史》即有記載。
其後,1927年12月11日,在廣州起義中,起義部隊首次打出了「工農紅軍」的旗幟。
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部隊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組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根據黨中央5月25日發布《中央通告第五一號——軍事工作大綱》「可正式命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和6月4日「關於你們的軍隊,可正式改稱紅軍」的指示信,第四軍正式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此後,全國各地的工農革命軍先後奉命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1928年7月,鄂豫皖地區的革命武裝也正式改稱紅軍。
現在黨史界專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中國「紅軍」之稱謂有兩個出處:一是國外,源於前蘇聯;一是國內,出自湖北紅安。即將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紅安縣歷史(第1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9年版)進一步地認定了這一說法。
來源:黃岡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輝)
圖片:記者周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