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釉葫蘆式執壺
黃釉葫蘆式執壺,高24.8cm,口徑2.8cm,足徑6.7cm。
壺為葫蘆形,上小下大,上為唇口,口下如蛋形,中部束腰,下腹圓而碩大,底為圈足。肩部飾弦紋兩道,一側為曲狀流,另側為環形長柄,柄上印陽紋卷枝紋,柄下飾一乳釘。通體施黃釉,近足部露胎,足邊有5個支燒痕,釉下施白色化妝土。
赤峰窯白釉黑花罐
赤峰窯白釉黑花罐,遼,高38.5cm,口徑19.7cm,足徑15.8cm。
罐口沿外卷,短頸,豐肩,圓腹,平底。胎體粗厚而堅硬,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外施透明釉,釉色白中泛黃。肩部兩道弦紋之間劃刻水波紋一周,腹部主題紋飾劃刻纏枝牡丹紋3朵。
此罐造型飽滿端正,牡丹紋飾花繁葉茂,生機盎然,花葉上輔以篦劃紋。紋飾以外塗以黑彩,形成黑地白花,與磁州窯白地黑花器有異曲同工之妙。
白地黑花梅瓶
白地黑花梅瓶,高46.8cm,口徑4cm,足徑10.3cm。
瓶唇口,短頸,溜肩,上部豐滿,腹下漸斂,寬圈足。瓶身以白地黑花為飾。肩上繪圖案形蓮瓣紋一周,腹部繪纏枝花卉紋,腹下飾卷枝紋一周,每組紋飾間及瓶身下部均隔以粗細線紋數道。素底無釉。
此瓶紋飾構圖簡練,寥寥數筆,神采飛揚,體現了磁州窯簡練而生動的裝飾風格。
磁州窯白地黑花蘆雁紋虎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蘆雁紋虎枕,金,高10.7cm,長35.6cm,最寬14cm。
枕呈臥虎形,頭右向。虎身為枕身,在黃地上繪黑色條紋模仿虎皮紋。虎背為腰圓形枕面,枕面白地黑彩,畫殘荷兩枝,蘆葦數莖,水草游鴨,空中大雁南飛,寥寥數筆,將秋景蕭瑟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白地黑花為宋、金、元時期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品種,裝飾效果類似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其紋飾均為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山水、花鳥、人物、嬰戲、動物、詩、詞、曲、對聯、警句等,內容豐富生動。
白地黑花馬戲圖枕
白地黑花馬戲圖枕,長29cm,寬21.3cm,高11.2cm。
枕八方形,枕面中間微凹,通體白地黑花彩繪。枕面中心繪駿馬疾馳,馬兒四蹄飛揚,尾巴翹起,馬鞍上倒立一人。枕面周邊用黑彩描繪寬、窄邊線各一周。枕側面繪卷枝紋,底部素白無釉,戳印陽文「張家造」作坊標記。
宋、金、元時期瓷枕品種多樣,形式紛繁,主要用作寢具,同時也用以隨葬。其中磁州窯瓷枕最具代表性,枕的造型各式各樣, 品種繁多,紋飾內容多取材於民間生活,裝飾手法採用繪、刻、印、劃、剔、鏤等,特別是白地繪黑彩,運用豪放的筆法,嫻熟的技巧,在不到半尺的枕面上揮灑自如,將繪畫藝術巧妙地運用到瓷枕裝飾上,具有濃厚的水墨畫風格。此枕色彩黑白分明,對比強烈,寥寥數筆,把馬戲表演中的精彩瞬間表現得淋漓盡致,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耀州窯錢紋小壺
耀州窯錢紋小壺,金,高13cm,口徑4cm,足徑6cm。
壺小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一側為一外折壺流,對應一側為一帶狀短柄,口有平頂式帶紐小蓋。壺通體飾兩組紋飾,肩部刻下覆的蓮瓣紋,蓮瓣上下各有兩組弦紋。腹部刻錢紋,錢紋下飾一道弦紋。通體施青釉,釉青中泛黃。
紋飾簡潔清晰,刀法犀利,風格粗獷,紋飾清晰。壺通體施青釉,釉青中泛黃。紋飾簡潔,為耀州窯金代典型的風格。
耀州窯刻花「吳牛喘月」紋大碗
耀州窯刻花「吳牛喘月」紋大碗,金,高7.6cm,口徑21.3cm,足徑6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體內外施青釉。碗內菱形開光內刻一輪明月高懸天空,一頭水牛前腿直立,後腿彎曲而跪,頭部昂起,口微張。刻花刀法流暢犀利,構圖簡潔明快。此圖案原名「犀牛望月」,經過考證應為「吳牛喘月」。它出自《世說新語》:「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間,故謂之吳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圖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統治下的漢族人民對戰亂引發的沉重的生活壓力深感畏懼的心理。
耀州窯吳牛喘月紋碗
耀州窯吳牛喘月紋碗,金,高7.6cm,口徑21.3cm,足徑6cm。
碗唇口,弧形腹壁,圈足。內外施淡青釉。碗內心飾菱形開光,開光外刻卷枝花草紋,開光內刻傳統圖案「吳牛喘月」,一輪明月高掛天空,下方一頭水牛口微張,前腿直立,後腿曲膝跪地,抬頭仰望明月。
此碗刻花刀法嫻熟幹練,花紋生動自然,為耀州窯金代青釉刻花器物中的代表作品。
紅釉刻花雲龍紋梨式壺
紅釉刻花雲龍紋梨式壺,通高12.5cm,口徑3.5cm,足徑5.3cm。
壺體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漸豐成下垂的圓腹,腹部一側有長流,另一側有如意式柄,圈足較高微外撇,無款。壺蓋圓頂,有寶珠形小鈕,蓋側及壺口沿各有一個小圓環系,以便繫繩連接,防止壺蓋脫落。通體及足內均滿施紅釉,腹部暗刻五爪雲龍紋。
龍紋細頸長嘴,形態生動,時代特徵鮮明。此壺釉面勻凈,釉色鮮艷,是元代紅釉器中的稀有珍品。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高10cm,口徑20.6cm,足徑9.1cm。
碗墩式,口微外撇,圈足。通體白地紅花,內外口沿各繪回紋一周,碗內壁為纏枝菊紋,碗心雙圈內飾折枝花卉紋,外壁繪纏枝牡丹紋,足外牆繪回紋一周。
此碗紋飾活潑明快,紅色較艷,無論造型或紋飾構圖都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為元代釉里紅瓷器的代表作品。
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
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 高2.3cm,口徑17.8cm,足徑11.4cm。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胎骨堅細潔白,內外施釉,釉層較厚,呈失透狀,釉面瑩潤,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鵝卵色澤,故名「卵白釉」。足內露胎無釉。
盤外壁刻劃變形蓮瓣紋一周,共16瓣,蓮瓣紋尖部劃一道弦紋。盤內有陽紋印花裝飾,盤心是一龍戲珠,龍,張口露齒五爪,身體舞動,異常驕猛,襯以朵雲和火珠。盤內壁為纏枝蓮托八吉祥紋,花間對稱印有「太禧」二字。八吉祥的順序,從「太」字往左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腸、螺、輪、蓋、花、珠、魚、傘」。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產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經科學測試,卵白釉中氧化鈣的含量較青白釉低,約為5%,而氧化鉀、氧化鈉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溫粘度增大,燒成溫度範圍變寬。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鐵是導致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盤、碗、高足碗最為多見,裝飾技法以印花為主,刻劃花為輔。盤、碗之內壁往往橫印纏枝花卉或雲龍、雲鳳、雲鶴、花鳥、纏枝蓮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紋間模印官府銘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為多見的是「樞府」銘,因此,有時人們又將卵白釉瓷稱作「樞府瓷」。除了「樞府」、「太禧」之外,還有「東衛」、「昌江」、「南水」、「福祿」、「福壽」、「白王」、「天順年造」等銘款。「樞府」、「太禧」分別代表元代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和專掌宮廷祭祀的機構「太禧宗禋院」。《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記載:「太禧宗禋院……,掌神殿朔歲時忌諱日辰 享禮典。天曆元年,罷會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總制之。」由此可知,「太禧」銘卵白釉瓷的燒造年代應在太禧宗 禋院的設立之年天曆元年(1328年)以後,其下限當在元末農民***軍占領浮梁地區的1352年。
「太禧」銘卵白釉瓷器甚為罕見,已故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先生曾撰文指出傳世的僅有三件,此為其中之一,彌足珍貴。
藍釉白龍紋盤
藍釉白龍紋盤,元,高1.1cm,口徑16cm,足徑14cm。
盤折沿,淺壁,平底。通體內外施藍釉,外底無釉。盤心坦平,在藍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貼一條矯健的白龍。龍細頸,三爪,作昂首翻騰狀。
這種傳世元代藍釉白龍紋盤見諸發表的共有四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和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各收藏一件。
景德鎮窯樞府釉印龍紋盤
景德鎮窯樞府釉印龍紋盤,元,高4.1cm,口徑15.9cm,足徑5.3cm。
盤直口,淺弧壁,圈足。胎體堅緻潔白,里外施白釉。盤心及內壁模印雲龍紋。
樞府釉是元代景德鎮地區創燒的一種白釉品種的統稱。其胎體一般比較厚重,釉呈失透狀,色白微泛青,恰似鴨蛋色澤,故又稱「卵白釉」。其主要裝飾手法是模印,題材比較簡單,常見的有龍紋、蘆雁紋或纏枝花紋。因這些白釉瓷器的花紋中間往往模印「樞府」兩字,故稱「樞府釉白瓷」。樞府是掌管國家軍隊大權的重要機構樞密院的簡稱。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樞府」字樣的瓷器一般被認為是景德鎮為「樞密院」燒制的專用瓷器。除「樞府」字樣外,在元代這類白瓷上還見有「太禧」、「東衛」等字。
undefined
青花鳳穿花執壺
青花鳳穿花執壺,高23.5cm,口徑4.7cm,足徑7.3cm,腹徑13cm。
壺直口,口下漸展,粗頸,垂腹,腹下內斂,圈足微外撇。腹一側安有上細下粗的長彎流,另一側有如意形把柄,柄上端安小系。平頂蓋,圓珠鈕。底白釉,無款識。流繪以火雲紋,柄有銀錠、寶釵等紋飾,蓋繪菊瓣紋。器身於青白釉下滿飾青花紋樣,腹兩面均繪鳳穿纏枝花卉圖案,並間以火珠雲及竹石紋。
此壺通體花紋滿密,而主體紋樣突出,繁而不亂。所用青花料汁深入胎骨,色澤濃艷亮麗,是傳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見的呈色純正之作。
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
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通高41cm,口徑15.5cm,足徑18.5cm。
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胎體上薄下厚,胎質細膩,青花色彩濃艷,釉里紅略暗。附獅鈕蓋。
罐蓋頂堆塑坐獅鈕,鈕下繪青花蓮瓣紋、卷草紋、回紋各一周。罐身、口沿繪青花纏枝花紋、卷草紋各一周。肩部飾下垂如意雲頭紋,雲紋內繪青花水波紋托白蓮,雲頭紋間隔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面堆塑雙勾菱形開光,內鏤雕山石、牡丹等四季園景,其中釉里紅繪山石、花卉等,青花繪花葉,紋飾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飾青花折枝蓮花,與雲頭紋相對應。腹的底部飾卷草紋及變形蓮瓣紋,蓮瓣紋內繪倒垂寶相花紋。罐型豐滿渾厚,紋飾層次鮮明,綜合繪、鏤、塑、貼等多種技法。青花、釉里紅互為襯托,紅、藍交相輝映。
青花釉里紅瓷器創燒於元代。青花的呈色劑是氧化鈷,呈色穩定;釉里紅的呈色劑是氧化銅,極易揮發,對窯室的燒成氣氛要求十分嚴格。元代景德鎮工匠創造性地將二者珠聯璧合地施於同一器物上。這一新的釉下彩品種的出現,是元代瓷器生產技術進步的重要標誌。
此罐1965年出土於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為近似的兩件之一,是元瓷中的珍品。
釉里紅刻兔紋玉壺春瓶
釉里紅刻兔紋玉壺春瓶,高20.5cm,口徑6.3cm,足徑6.8cm。
瓶撇口,細頸,圓腹,圈足。俗稱「玉壺春瓶」。通體施青白釉,肩部及腹徑最大處各有暗刻弦紋四道,上腹部暗刻一隻野兔奔跑於花草間,刻花技法嫻熟,刀鋒犀利洒脫,線條流暢自然。小兔作回首觀望狀,以釉里紅點睛,形象栩栩如生。花紋空白處隨意塗抹釉里紅,形成紅地白花,增強了圖案的藝術效果。瓶內口部施釉里紅。
玉壺春瓶是元代景德鎮瓷的常見器型,其品種除釉里紅外,尚見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綠釉青花等。由於釉里紅瓷器燒造難度大,傳世較少,故愈珍貴。以釉里紅裝飾的玉壺春瓶,除北京故宮收藏的這件之外,還有日本大和文華館及松岡美術館收藏的釉里紅飛鳳紋玉壺春瓶、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釉里紅花卉紋玉壺春瓶等。
青花麟鳳紋盤
青花麟鳳紋盤,高7.9cm,口徑46.1cm,足徑26.1cm。
盤折沿,菱花式口,盤心坦平,圈足。器身施青白釉,底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多層。口沿上飾一圈卷草紋,里壁青花網紋地上突出白色的纏枝牡丹6朵,盤心邊緣環以卷草紋一周,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鳳各一,空間襯以白色的蓮花及朵雲紋。盤外壁為纏枝蓮花6朵。全器構圖嚴謹。
元代青花瓷器裝飾有兩種形式:一種以白色為地,藍色為花,用青花原料直接在白色胎體上進行繪製。另一種是青花為地,以湛藍青翠的地色襯托出白色的花紋。青花麟鳳紋盤為藍地白花器之代表作,表現出與白地藍花器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此類器之傳世品極罕見,鳳毛麟角,世之珍品。
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
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高46.1cm,口徑6.2cm,足徑13.4cm。
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頸細短。瓶身修長,有八棱。肩飾斜格錦紋,錦紋下一周大如意雲頭紋,內繪鳳或麒麟穿牡丹圖樣,瓶身中部一周繪4條白龍,襯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紋,近足處飾一周如意雲頭紋,內繪牡丹花葉。
佛經中說曼荼羅始轉於東方,末至西北,總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圍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龍紋等為飾,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胎骨細膩潔白,釉質滋潤透亮,青花色澤濃艷。元代的青花瓷器造型碩大豐滿,紋飾繁密,層次豐富,構圖嚴謹,一改唐宋以來瓷器花紋布局疏簡的傳統,工細的描繪加上繁複的層次,形成了花團錦簇的藝術風格。器肩與近足處碩大的青花雲頭紋借鑑了元代絲織品披肩的圖案,龍紋的出現顯著增多也是這一時期瓷器裝飾藝術的特點。
釉里紅高足杯
釉里紅高足杯,高9.1cm,口徑7.5cm,足徑3.8cm。
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中空竹節式高足。通體施青白釉。杯身塗抹3塊釉里紅斑,並置一小圓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銜接,可以自由轉動而不脫開。
此杯裝飾斑塊發色鮮艷,似晚霞般美麗,實屬難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轉動的杯足更增其玩賞性。1980年,江西省高安縣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一件元代釉里紅印花塑貼蟠螭紋高足杯,其杯足亦可轉動。由此可知,轉把高足杯是元代高足杯的時代特徵之一。
青花鴛鴦蓮花紋盤
青花鴛鴦蓮花紋盤,高7.3cm,口徑46.4cm,足徑29.8cm。
盤折沿,16瓣菱花口,盤心坦平,圈足。盤內、外施亮青釉,底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內沿面環繞錦紋。內壁飾串枝花一周,6朵仰覆牡丹相間綴於曲折的枝莖上。盤心繪鴛鴦戲蓮主題紋飾,並蒂蓮豎向環置,一對鴛鴦戲於其間。盤外壁亦以串枝牡丹環繞,與內壁紋樣相對應。
此器造型美觀大方而規整,為元代典型盤式。其繪畫精緻,紋飾構圖嚴謹,以多層帶狀輔紋襯托主題花紋,各層花紋間以青花雙圈線相隔,裝飾飽滿但主次分明。青花色澤艷麗,系用進口的蘇泥勃青料。此盤為元代晚期景德鎮窯青花瓷器之精粹。
景德鎮窯青花牡丹紋罐
景德鎮窯青花牡丹紋罐,元,高27.5cm,口徑20.4cm,足徑19cm。
罐直口,短頸,圓肩,斂腹,淺圈足,砂底。內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為飾。口沿為纏枝花,肩部為纏枝蓮花,腹部通景繪纏枝牡丹,近足處為仰蓮瓣紋。
這件青花罐色調明艷,畫筆流暢,每層紋飾間均用兩條弦紋分割,繁而不縟,紛而不亂,既突出了主題圖案,又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此罐造型飽滿莊重,是元代青花瓷器的典型作品。
藍釉描金匜
藍釉描金匜,高45cm,口至流17cm,足徑8.5cm。
器圓形,敞口,淺弧腹,平底,口一側有長方槽形流,流下一小系。胎細薄緻密,釉厚潤而不均勻。口和外底無釉。器內繪金彩寶相花,器壁畫5朵金色祥雲。
該器仿青銅匜,造型秀美,藍釉深沉厚潤,閃爍著寶石藍般的光澤,配以熠熠生輝的金彩,光彩奪目,華美異常。這件藍釉描金匜1964年出土於河北省保定窖藏,同時出土的還有藍釉描金小杯和盤,此匜的金色花紋絲毫無損,光艷如新,實屬罕見。
龍泉窯青釉執壺
龍泉窯青釉執壺,高25cm,口徑4.5cm,足徑8.3cm。
壺直口,口下漸豐,圓腹下斂,圈足微外撇。壺一側有曲狀長流,相對一側有曲狀起棱帶形把柄,平頂圜鈕蓋。壺型優美,流與柄處理得十分諧調,蓋與壺口相合。壺上瘦下豐,線條流暢,收放適度。通體施青釉,口、足邊露胎。釉質光澤素雅、勻凈、溫潤。
此壺是龍泉窯的代表作品。
青釉劃花執壺
青釉劃花執壺,元,口徑8.7cm,足徑11.5cm,高32.7cm。
壺盤口,細頸,圓腹下垂,細長流,流與壺頸之間連一曲形扳,曲柄,圈足。通體施青釉,釉下刻劃庭院蕉石等花紋,若隱若現。壺體高大厚重,造型端莊沉穩。
此壺為龍泉窯製品,釉色瑩潤,青翠欲滴,造型為玉壺春瓶形,具有元代瓷器的典型特徵。
龍泉窯印龍紋青釉盤
龍泉窯印龍紋青釉盤,元,高7.5cm,口徑42.9cm,足徑29cm。
盤敞口,淺腹,坦底,圈足。里外施青釉,底部無釉,露胎處呈火石紅色。盤心模印雲龍紋,內壁刻劃花紋。此盤器形較大,胎體厚重,釉呈青黃色,在較厚的釉層下模印的雲龍紋清晰可見,據此表明這是元代龍泉窯青瓷的典型器。
龍泉窯青瓷自宋代發展到元代雖然燒造地區擴大且產量巨增,但已無法燒出南宋時期的梅子青色。為彌補青瓷呈色的不足,元代龍泉窯青瓷常採用模印、貼塑、鏤雕等工藝手段作裝飾,以追求圖案美和造型美。
玉溪窯青花玉壺春瓶
玉溪窯青花玉壺春瓶,元,高25.6cm,口徑6.7cm,足徑9.5cm。
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黃釉,外壁以青花繪蕉葉、蓮瓣、魚藻紋。
這件玉溪窯玉壺春瓶是1973年在雲南祿豐元代火葬墓中出土的實物資料。元代玉溪窯的青花與景德鎮的青花風格明顯不同,玉溪窯青花器的胎質酥鬆,釉色泛黃,青花色調灰暗,釉面玻璃質感很強。此瓶的青花色澤雖不如景德鎮青花,但繪畫技法自然流暢,寥寥數筆即將紋飾表現得生動,具有一定的活潑藝術效果,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國邊疆地區制瓷業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精湛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