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喜歡故事?敘事的歷史功能和意義

2020-01-04   廁讀大歷史


人類喜歡故事,這是一個保持了數萬年的興趣。人之所以對故事情有獨鍾,不只是因為沒事幹,也不單純是因為無聊,而是根植於故事對我們的特殊意義。

自從普通人可以接觸到印成文字的故事後,大規模的閱讀就開始了。現在即便我們有電視、網絡和遊戲機來搶奪日益不足的時間,閱讀也照樣在進行。英國文學批評家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認為道理很簡單:「大多數人閱讀小說和故事的理由在於:讀起來輕鬆愉快。這個事實昭然若揭,所以幾乎不曾被提起過。

中國民間的說書人

把樂趣當作人類閱讀行為的基本動機,在嚴肅的文學界完全不受重視。過去的學者也好,現在的專家也罷,要麼關心故事的技術性問題,例如整體結構、隱喻手法、人物塑造,要麼關心文學的數據性問題,比如分析語料、統計語義種類等。

實事求是地說,促使作家寫書與讀者看書的動機,並非學術上的精益求精,而是參與他人生命中的迷惘糾葛、殷殷期待、成功失敗,但這些能夠帶給讀者樂趣的享受,卻完全不受學者的青睞。其實,書籍內容是杜撰還是想像的,對讀者來說無關緊要,畢竟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什麼都可能發生。

伊壁鳩魯(Epikur)

普通人只想通過閱讀故事,感受快樂、驚悚、噁心、遺憾,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Epikur)就曾說過:萬事萬物的價值,主要是由樂趣與痛苦所決定。他認為人應當擺脫痛苦恐懼,消除沒有樂趣之事。古羅馬詩人兼哲學家賀拉斯(Horaz)與伊壁鳩魯的觀點不謀而合,他在《詩藝》(Ars Poetica)中寫道:作家的任務是提供幫助或帶來樂趣,或者「說出對生命既有用又有趣的事情」。

中國東漢說書俑

越過古人的看法,即便從我們的直覺出發,閱讀故事的衝動,也是始於尋找樂趣,這恐怕是每個人都無法否定的現象。但是,即使認知到樂趣是閱讀的原始動機,仍舊還有個問題無法解決:為什麼故事如此有趣?換句話說,為什麼聆聽故事、閱讀故事,甚至是自己講故事,都同樣能夠引起愉悅感和滿足感?

敘事—故事的歷史功能

一般來說,科學家和業餘研究者不會試圖從歷史的角度,去尋找樂趣問題或美學問題的答案。但是,故事本身就是具有歷史屬性的,去報道或描述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不僅是人類最古老的行為模式,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敘事,就是描述故事,乃是人類的本性,即使在最無助、最絕望的黑暗時代,人也沒有放棄敘事。

敘事不是多餘的累贅,也不是隨便可以放棄的身外之物,因為它自始至終縈繞在我們周圍,就像空氣一樣自然。回顧歷史,我們反而會發現,在艱難困苦的年代述說的故事最多,也最富有創造力。退一步說,人們特別愛聽的其實也就是曲折而艱困的故事。

基本功能和高級功能

在人類歷史早期,語言的基本功能就是敘事,在群體生活中,人們發明語言來交換同伴的性格特徵、意圖與心情。當然,食物的情報也十分重要,比如哪裡有水源,哪裡會出現野牛,哪種捕牛策略最有效等等。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敘事的高級功能,始終是調節群體中的複雜關係,比如誰發號施令、誰執行他人的命令、誰守衛營地、誰結伴外出,誰接受懲罰等等。

關係粘合劑與知識傳播者

敘事是一種社會關係的粘合劑,人們閒聊說故事,建立起友好的關係,就如同靈長類彼此間互相梳理毛髮,只不過敘事的效果更大。因為人可同時對許多同伴說話,但是動物一次只能幫另一個動物梳毛。

敘事能團結凝聚群體,不管是在營火旁,或是追捕獵物的路上都可以。誰的故事說得好聽,或說得比較複雜,就代表此人有能力組織更大的群體,他能用故事傳承記憶,保證祖先的知識流傳千年,從而使文明之火熊熊燃燒,所以美國普韋布洛印地安人有一句諺語:「說書人就是治世者。」

古羅馬演員表演故事

敘事能夠娛樂人心、讓人快樂,其實只是額外的效果而已,人之所以喜歡敘事,其實是在做一件對社會十分重要且有益我們的事,至少在數百萬年前曾經如此。如果我們連對生存具有重要性的事都沒興趣做,那人類不會走到今天。

當然,敘事習慣是數百萬年來養成的「本能」,以及在這段漫長時間內顯露的行為模式,而非個體突發奇想的行為。人或許可以拒絕當個獵手、決定不吃蔬菜,甚至離群索居,但沒有人能放棄敘事,即便有些修行者拒絕交流,不和人說話,但其實他們只是不與同類言語,卻沒有拒絕與自己或精神溝通。

人類因故事而壯大

因此,在敘事的編年史中,所謂的說書人或講故事的人,並不是只懂耍嘴皮子,缺乏力量的弱者,相反,他們是察言觀色的專家。他們多年來鑽研人類的普遍問題,苦心思索,然後將自己的觀察與知識說給同族人聽,或者記錄下來傳給後代子孫,使其從中受益。因為數百萬年來,人類生活的主要環境,以及主要面對的困境,並非沉默不語的大自然,而是充滿了噪音的氏族,所以人類需要懂得設身處地,多方考慮不同的動機與性格,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

此外,還要認清自己在錯綜複雜的組織中的位置,最好還要掌握自己未來的計劃。從這個角度看,敘事或者說描述故事的能力,幫助人類安然度過了幼兒期,最終走向成熟。我們對於故事的熱愛,並非僅僅來自感官上的樂趣,還有很多現實的考慮,也許故事的實用性和功能性,才是人類喜歡故事並耽於其中的真正原因。

敘事—故事的歷史意義

故事不單是娛樂,不是滿足我們獵奇心理的廉價娛樂;故事也不是對真、善、美脫離現實的虛妄追求;故事更不是文學或者詞藻華麗的空話,微不足道,棄不足惜。故事—敘事是對社會和世界的仿真模擬,通過他人的故事,我們能夠快速高效地獲取他人收集到社會經驗。

閱讀故事的人,即使躺在沙發上或是坐在飛馳的交通工具上,也能學習到根本無需或無法親身經歷的經驗。例如閱讀一篇關於秦國滅亡的故事,我們就能得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經驗。閱讀故事不會使人脫離現實,變得膽小怯懦,反而教導我們理解同類的真實意圖和目標,強化讀者的社會能力。故事就像一個文化切片,能讓我們更加深入地審視人類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