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文獻溯源應是《莊子·秋水》,現在的通識寓意是:比喻見識短淺、思路狹窄的人。普遍的看法,井底之蛙之所以成為井底之蛙,是因為只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跳不出井口小圈子。這與養在魚缸里的魚為什麼不能魚龍變幻的道理相通,囿於魚缸小空間,魚也是無可奈何,這是「魚缸理論」的大要。於是,只有跳出井口、打破魚缸,才能撐大格局、增長見識、成就事業。這成為時代的共識。
古人講,「為一身謀則愚,為天下謀則智」。只有胸懷大格局,才能擁有大智慧。智是謀之本,有智才有謀。「主宰世界的有三個要素,那就是智慧、光輝和力量」(歌德)。有智才能開路!智是為人處世之道、辨人決事之能;慧是明白道理,按理出牌。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一個當代有志的人,應胸懷大格局、強化大思維、拓展大視野,孤芳不自賞、萬花滿園春,在撐大格局中增長智慧,成長為有智的人。
走向大格局,生長大智慧,有「三個關注點」是需要用心的。一是「上止正」。「上」是一種人生態度,飽滿的精氣神,要上進,奮發進取、積極向上;「止」是一種良好認知,正確的把握,要知止,分寸有度、適可而宜;「正」是一種價值要求,充盈真善美,要守正,心有正氣、胸有信念。開放地深入地體會「上止正」,必定受益無窮。二是「元亨利貞」。這是對事物發展過程的描述,相當於寫一篇文章、做一件事情的開始、過程到結束再行開始進入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而其中全過程包含的需要把握的動作分寸、價值判斷,前後銜接,實乃精妙無比。「元」即開始階段,心要善,行要端;「亨」即發展階段,講誠信、守規矩;「利」即收穫階段,享成果、擺成就;「貞」即總結階段,談經驗、講啟示。三是「知行合一」。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講究學思踐悟、學用結合,把「知」和「行」統一起來,「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強調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將理論付諸實踐、「良知」化為「良能」、「心動」轉為「行動」。
「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格局和智慧,是成就事業造就有用之才的基石。格局決定結局,智慧決定成敗。做事當有大格局,做人當有大智慧。大格局是一種智慧,大智慧是一種格局,大智若愚;大格局是一種境界,大智慧是一種擔當,大勇若怯;大格局是一種品性,大智慧是一種良策,大巧若拙;大格局是一種姿態,大智慧是一種追求,大象無形。
重溫《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慨嘆於文字運用的具體生動,描寫敘述的精準飄逸。在想像力的強力支撐下,例舉「井蛙」「夏蟲」「曲士」,從空間(虛)、時間(時)、意識(教)三個維度點描勾勒,舉重若輕,切中肯綮,將微妙難言的哲理躍然紙上,凸顯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的鮮明特色,極富東方智慧的韻味——「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來源:《當代貴州》2019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