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辦法預測
將來有什麼機遇在等著你
那就憑著初心
堅持走下去
才會有後來的故事」
陳紅,東坡川劇演員,生於1965年,長在梨園世家。
陳紅和父母的合照
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坡川劇」第五代傳承人,陳紅經歷過川劇最為輝煌的時光,也感受過川劇日漸式微的落寞。
陳紅川劇上妝照
繁華唱遍,初心不變
1985年~2009年
陳紅將她自己和川劇藝術
寄托在風起雲湧的時代浪潮中
在那些沒有鼓點聲聲的日子裡
對川劇的初心
驅散了前途未卜的苦悶
成為她青春最深刻的回憶
街巷常聞戲曲之聲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最熱鬧的地方,要數每座縣城的川劇團。據統計,最興盛時,川內的劇團多達326個。是川劇,擔當起了那時候老百姓的大部分娛樂時光。
說起看川劇,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講或許是件稀奇事。但對他們的父輩祖輩來說,踩著戲曲鼓點,泡一碗蓋碗茶,看上一場或者聽上一段川劇,無疑是最愜意的事情。
1958年,眉山縣政府投資8萬元,在正西街東嶽廟處(現眉山劇場)拆廟建新劇場,眉山川劇團正式成立。
那時,5分錢可以買半斤花生,而川劇演員一個月工資可以領到20多元。於是,流失到各地的藝人,都向眉山川劇團靠攏。陳紅的父母,就是那時入的川劇團。
第一代白蛇扮演者左素芳(陳紅母親)。朱家樞 攝
那段日子,眉山川劇團演職人員有近百人。生、旦、凈、末、醜行當齊全,人才薈萃。作為東坡川劇第三代傳人,母親左素芳是團里的台柱子。父親擔綱武生,兼唱花臉。小陳紅便天天跟著父母在戲台上玩耍,也是一個實打實的小戲票。
在陳紅的記憶里,眉山川劇團那塊兒,是眉山群眾文化活動最熱鬧的地方。每逢有新編戲劇演出,幾乎是座無虛席,場場爆滿。
除了台上咿咿呀呀的唱段,對小陳紅來說,最有誘惑力的聲音,還得數劇場門口小商販的吆喝聲,起起伏伏,令人心旌動搖。 爆米花、五香豆腐乾、五香瓜子,只要五分錢、一角錢,用報紙一包,拿著高高興興去看戲。
舞台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公子王孫、黎民百姓,各樣角色都被演員們演得惟妙惟肖。 台下觀眾看到精彩處時,各種叫好聲和掌聲聲震屋宇。
用「心」演活各個角色
記憶里,學藝的那些年就是一邊挨打一邊練功,起早貪黑,從未間斷。
從小長在川劇團,6歲那年,陳紅理所當然也成了一名小川劇演員。
小時候的陳紅只干兩件事:上學、練功。母親負責教唱、做、演;父親負責教武功。
陳紅(左)陳靜(右)童年時代。朱家樞 攝
陳紅每天早上6點起床,到岷江河邊吊嗓子,然後回來練腰腿頂這些基本功。
戲學不會,練功練不好,都要被父親用教鞭責打,在陳紅的記憶里,小時候每天臉上的汗水、淚水、鼻涕就沒幹過。
川劇團刀馬旦陳紅(中)
在父母嚴格的教習下,陳紅的技藝突飛猛進,11歲就正式登台,出演《白蛇傳》「水漫金山寺」中的白娘子。
在觀眾的喝彩聲中,陳紅迅速成長。
18歲時鄭姑姑劇照
18歲,陳紅第一次當女主角,就擔綱大型歷史傳奇劇目《鄭姑姑》中女一號鄭姑姑一角。正是憑藉這個角色,她獲得了樂山地區川劇匯演一等獎、省川劇匯演一等獎。
《鄭姑姑》劇組赴省匯演獲一等獎。合照第二排左一是陳紅
場場爆滿座無虛席
在「出門靠走、通信靠吼」的80年代初,《白蛇傳》這樣的經典劇目能連續演出一個月。場場爆滿,上千個座位座無虛席,連角落都站滿了踮著腳尖的觀眾。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是川劇最輝煌的一段日子。
川劇折子戲《拷紅》扮相
那時,陳紅在《白蛇傳》《蘇雲莊》《穆柯寨》《拷紅》等近十部劇目中擔綱主演。其中,她在《白蛇傳》下本「水漫金山寺」一場戲中扮演白蛇,尤為出彩。
眉山川劇團的當家戲——《白蛇傳》
《白蛇傳》下本是眉山川劇團的原創劇目,最是一票難求。只要開演的鑼鼓震天一響,周圍的戲迷聽著聲就能從四鄉八村趕來。
水漫金山一場中的白蛇和青蛇的扮演者陳紅(上)和王之勇(下)。朱家樞 攝
雖然不到20歲,但陳紅已然唱功出色,武功戲一流。每每演到高台翻下、耍禪杖、白蛇纏身、韋馱開慧眼、許仙倒殭屍、烏龜盤腿走路、吐火變臉等精彩片段時,無不迎來觀眾由衷的熱烈掌聲和叫好聲。
觀眾上台為川劇演員獻花
靠著叫座的《白蛇傳》下本,陳紅迅速成長為劇團台柱子。這位眼睛大大的「小師妹」粉絲無數、萬眾矚目,可謂那個時代川劇界的「流量小花」:「那時候,一個劇團演員,可是很風光的。很多觀眾去釣魚給我們送來,還送來好多新鮮的蔬菜、水果。」
隨後,劇團開拓演出市場,在樂山、仁壽、隆昌、成都、重慶、江津等地進行演出。從此,眉山這支縣級川劇團名聲在外,享譽川內,成為四川最好的3個縣級劇團之一。
傳統川劇江河日下
卡拉OK、酒吧、舞廳等現代娛樂方式加速了眉山川劇團走向蕭條。一時間,川劇演員無戲可演,川劇表演無人觀看。
時光流逝,風氣漸開。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變遷,更多的娛樂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這讓傳統曲藝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出現頹勢。
進入九十年代,物質生活穩步提升,大家更願意嘗試卡拉OK、酒吧、舞廳等現代娛樂方式,那細嚼慢咽、娓娓道來的川劇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一時間,演員無戲可演,演戲無人觀看。紅極一時的眉山川劇團也眼看著冷清下去。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眾多戲劇團或改革或合併,不少戲劇團直接裁撤,從此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中。為了生活,眉山川劇團的演員們含淚收拾演出服,各奔東西謀生計。
陳紅和川劇舞台這一別,就是十餘年。
期間,她開過美容店、賣過服裝、開過音樂茶座、在酒店干過大堂經理·····
只是,初心難忘。被時代大潮所挾裹之下的陳紅,卻有著一份讓人難能理解的執著——無論身處什麼環境,她都要求自己堅持練嗓、練功,甚至夢中也是壓著嗓門偷偷練唱腔,醒來時,已是淚濕枕畔。
東坡梨園獲新生
所幸,在全國曲藝團體改革的大背景下,眉山川劇團被保留。川劇之薪火尚可燎原。
時事更替,歷經千帆。2009年的12月,眉山市東坡區委、區政府決定,以曾經輝煌的川劇團為班底組建「東坡區心連心藝術團」,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送戲下鄉、送文化下鄉。
陳紅等一批川劇演員再一次聚首。傳統川劇藝術在舞台上重新煥發生機。
目前,藝術團新的排演辦公場地被政府安排在清雅的龔村。藝術團至今共出演近1400場,覆蓋東坡區所有的村、社區,近500萬人次觀看。
川劇少年初長成
2017年,在下鄉演出之餘,陳紅和她的師兄弟們來到眉山市第一小學,為學校的趣社團、戲劇班傳授戲劇知識和基本功法。
從此,校園裡就多了一批小小戲曲迷。一個動作、一個指尖、一個眼神,孩子們跟著陳紅,在傳統戲曲文化課堂上感受著川劇的魅力。
大浪淘沙,沉者為金。從輝煌與落寞中走來的陳紅,更多了一份人生淡定,也更多了一份對傳統川劇文化的一份篤定自信。
談及自己的初心,陳紅更是感慨萬千:作為市戲劇家協會主席,我現在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們了解並愛上川劇,這樣,我們的傳統藝術才能後繼有人。
來源:羅梁 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