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這個社區,讓鄉愁成為了現在式

2019-11-25     晉江鄉訊

季延中學煥然一新的體育場

1996年,我在羅山的一個中學念高中,那是一所令眾多學子魂牽夢縈的中學,辦學伊始便被破格升級為省二級達標中學,她就是由愛國華僑郭文梯先生一手創辦的季延中學。

那時,季延中學正大門口,是一條泥濘的黃土路,我每天踩著自行車,穿過好幾個村莊,再經過山仔村,幾翻顛簸才來到學校。到校的時候,車輪已經裹了厚厚的一層黃泥巴。

山仔村的李大媽感嘆地說:「你們讀冊(上學)可要小利(小心)啊,這條路野歹走(很難走)哦!」她兒子跟我是同學,我常踩著那輛沾滿黃泥巴的自行車去他家玩。

陳金頂/攝

莊致平/攝

此後的日子過得飛快。同樣的地方,小車多起來了,校門口的紅綠燈建起來了,那條曾把我自行車沾滿黃土的赤土路變成了寬敞的雙向六車道瀝青路,和平南路建成通車了,SM商業廣場也熱鬧起來了。山仔村從來沒有哪一個時刻與城市這樣接近。

SM商圈 陳巧玲/攝

又一個春和景明的春天,開車經過和平南路,在紅綠燈處的西南角綠化帶處,幾個工人揮舞著手中的鑿子,正在那敲敲打打。

印象中,那裡本來是一片廢棄的荒草地,後來變成了綠化帶,雖然不大,但掩映在樹木背後的那一片綠總讓過往的司機們忍不住側目回望,仿佛那片綠的後面應該有一個神秘的王國似的。

等我再次驅車經過的時候,那裡已經建起了一座磚石混制古香古色的隘門,隘門看起來簡約,卻富有閩南出磚入石的特色,花崗岩上鑲嵌著紅磚,鏤空的花紋具有傳統園林的古典景致。

李阿姨說,以前這裡是一片赤土埔,沒什麼草,村民在這裡放牛放羊都快養不活了,再後來,慢慢發展起來了,這裡又建了一個木材廠,一到颳風的時候,木屑、粉塵飛得到處都是,呼吸都很不舒服,前幾年還發生過幾次火災,濃濃的黑煙把附近幾戶人家的雞都熏死了。現在把木材廠拆遷了,又建了個小型公園,空氣可比以前好多了。

這是山仔村老人們又一個活動的好去處,李阿姨再也不用大老遠地跑去世紀公園跳廣場舞了,每到傍晚的時候,社區里的老人們就三五成群,招朋引伴,拎著個充電音箱,舒展舒展筋骨,這音箱還可以插U盤哩!大媽們都說,跳過幾支舞之後,回到家竟然睡得比任何時候都香。

因為地處學校附近,老人們也明白事理,跳舞的時候都會儘量把音量調小,或者選擇在傍晚的時候跳舞,以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這要是在過去啊,可能還得鬧出不大不小的一場矛盾呢。

圖源:晉江市季延中學

抬眼望去,一片嫩綠,夕陽穿過斑駁的樹影,仿佛鋼琴上奏著的名曲。李阿姨說,她現在可高興了,因為兒子搬回老家住了。自從兒子娶了媳婦,就住進了城裡的套房,一年難得回家一次,這下子生了個大胖小子,我們老人家住不慣城裡,兒子覺得現在住鄉下也方便就搬回來住了。

公園

確實是,現在的山仔社區已經不再是過去那片赤土埔,在寬闊的柏油路上,樹著一個花崗岩藝術石,上面用隸書寫著大大的「山仔」兩個字。步行十分鐘就可以到達繁華的商業廣場SM,走出家門即可到達小型綠地公園,可以在青石板廣場上跳上幾圈民族舞呢!

如今,晉江市高鐵新城正在如火如荼地拆遷建設中,山仔社區也屬於高鐵新區的規劃區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山仔社區又將迎來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

楊百欣/攝

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寫大量詩文歌頌農村生活的是東晉詩人陶淵明,他的那篇《歸去來兮辭》成了多少知識分子在官場碰壁之後的心靈雞湯。人們總是不自覺地把這樣一些詞跟農村聯繫起來,髒亂,落後,愚昧,封建,然而,隨著現代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這些詞正在被文明,和諧,舒適,分享等取代。

作者:蔡清輝

來源:人文晉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DR0xm4BMH2_cNUg4ug1.html





















來,甜一下

20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