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至最後一人不可取?如果仗打成這樣,指揮官得上軍事法庭

2019-10-04     軍事編輯部

無論是關於防守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裡,可能都會有一個相當悲壯的口號出現:戰至最後一人。這種情況下,戰術分隊往往會面臨著全軍覆滅的危險。他們的目標幾乎只有一個:拖住、阻擊敵人。當然,這樣的橋段在戰爭上是很不容易出現的。所謂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都會對其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而藝術加工成分的多少還要根據原型參照物和作者目的來定。

無論是在哪個國家對於哪場戰爭的報告、戰例里,都會有一個統計名詞:傷亡。顧名思義,"傷亡"裡面包含了"傷員"和"陣亡"數字。在電視劇《亮劍》里,每場戰鬥結束之後都會有指揮員詢問部隊傷亡的情況。這也是相當合理的。

無論是一個班,還是一個師,其在戰鬥中的傷亡情況都會擺在指揮員的眼面前。畢竟,人是決定戰鬥走向的一個關鍵;能夠作戰的士兵才是指揮官的本錢,而這甚至也決定著戰鬥的走向。而這個"能夠作戰",其定義並不只限於四肢還能活動、還能瞄準射擊;其心理問題也是需要關注的。

試問一下,如果朝夕相處、一口鍋里吃飯的兄弟們在眼前一個個倒下,心情將會是什麼樣子?"打紅了眼"的情況並不罕見,但等到腎上腺素消退,該難過還是會難過的。人是有感情、有心理活動的動物,尤其是新兵——對於這種情況承受力並不可能會太高。

戰鬥是需要緊密配合的

所謂的"戰至最後一人"在戰爭中極為罕見,更多情況下只是對該部隊作風、意志的描寫。畢竟仗打到這個份上,不是無奈就是無知——士兵的無奈或者指揮官的無知。其他國家的軍隊自然也考慮到這個影響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統計的"傷亡"摻有很大水分:非戰鬥減員不算入傷亡數字,後勤人員不算入傷亡數字。

裝甲車輛的進步,步兵防護用具的進步,都是為了"減小傷亡"

如果在古戰場上,兩軍對壘其中一方部隊減員10%還能繼續打下去就算及格,減員超過30%如果還能繼續作戰那就是妥妥的精銳。按照標準,傷亡超過編制的30%就已經算"打殘了建制"。傷亡過半,那麼也就代表著這支部隊已經遭到重創、損失了過半的正常編制,可以稱之為"喪失戰鬥力"而撤出戰場了。而如果減員占編制數量的70%,那麼這支部隊如果還不撤出戰場修整,那就是上級指揮官的草菅人命!

特種作戰更甚,撤離路線會比進攻路線更重要

而目前世界上的小威力反步兵地雷,無一例外是利用了人性的弱點。一隻塑料盒子,內裝數十克炸藥——當然,爆炸波只會啃掉一隻腳掌。但這個失去了行動能力的士兵,至少還導致兩個人無法作戰!傷員要不要醫療?要不要轉移?轉移過程中要不要警戒?這些,都是消耗人手的項目。攜帶著一名傷員行動,起碼三個人同時失去戰鬥力。如果一個班出現3名傷員,那基本上沒有進攻的能力了。

如果進攻方在進攻的時候損失了占比10%的兵力,那麼被拖住、無法動彈的兵力將會達到30%。這還沒算上剩餘作戰人員士氣是否低落、武器是否完好、彈藥是否充足、指揮機構是否完善等等問題。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傷亡超過50%這支部隊就算是"失去戰鬥力",因為需要考慮、牽扯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如果真要讓某支部隊打到光,達到"戰至最後一人"的目的,那簡直是徹頭徹尾的失敗!指揮官是有足夠的理由被傳喚上軍事法庭的!還是那句話:如果真到了"戰至最後一人"的時候,那麼指揮官不是無奈,就是無知。戰爭是殘酷的,是慘烈的,也是飽含著各種不確定因素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DR-mW0BMH2_cNUgjB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