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動作戰到海灘防禦,隆美爾的戰略為何出現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2020-10-19   星稀月暗

原標題:從機動作戰到海灘防禦,隆美爾的戰略為何出現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二戰中,隆美爾素以靈活多變的機動戰術而著稱,在北非領導非洲軍團打垮了幾乎十倍於自己的對手。對於他靈活多變的戰法,和成績斐然的裝甲戰,即便是他的敵人,都深深敬畏他。然而在他擔任德國駐法國的B集團軍司令時,隆美爾卻力主將坦克部署于海灘上,這是為什麼呢?

一、機動!進攻!勝利!

隆美爾並非一位裝甲兵出身的指揮官,他是指揮步兵出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隆美爾作為基層軍官屢立戰功,這為隆美爾能留在軍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讓他先後從連長,進而升職為德勒斯登步兵學校戰術教員,波茨坦軍事學校教員,維也納新城軍事學校校長等職務。而他在一戰中的經驗,也被他整理為《步兵攻擊》一書,並在1937年出版。

該書可謂步兵戰術的極致,隆美爾從自身在一戰的實戰經驗出發所寫,系統的介紹了步兵部隊在進攻時,應該採取何等戰術。在書中,隆美爾強調,步兵應該以進攻為主題,部隊應該強調靈活性,大膽的進行推進,而不是被卡在陣地上,被動的與敵人接戰。在書中他明確指出,步兵進攻時應該得到後方火力支援,當兵力不足時,可用火力壓制對方。輕重支援武器,應當靠前配置。進攻時,猛烈的集火是擊敗敵人的關鍵。而諸如採用欺騙戰術,心理戰,發動佯攻,則是重中之重,這將有助於部隊的進攻。同時在駐防時,應該快速建造防禦工事,並且時刻做好偵察和警戒工作,而密集的火力和堅固的工事都是減少傷亡的關鍵。最重要的,指揮官務必做到堅決果敢。

可以說,這本《步兵攻擊》是步兵戰術之大成,在當時一經出版則廣受好評。這本《步兵攻擊》得到了希特勒的好評,希特勒作為一戰的前線步兵,對這本書有深刻的認識與理解。此時隆美爾曾擔任希特勒的元首衛隊的衛隊長,曾被希特勒給予高度評價,此書發表後,隆美爾更被希特勒賞識,希特勒當即對隆美爾委以重任,隆美爾迅速得到了晉升,晉升為少將,並擔任大本營管理部部長。

波蘭戰役期間,隆美爾並沒有參戰,而在法國戰役時,隆美爾被希特勒派去指揮第七裝甲師,該師主力坦克為輕型坦克,其中38T坦克91輛,一號坦克34輛,二號坦克68輛,三號指揮坦克8輛,四號坦克僅有24輛,可以說戰鬥力並不是十分強悍。但是隆美爾信心十足,他認為,儘管該師裝甲單位十分薄弱,但正因如此其機動力也更為出色,適合在法國進行機動作戰。

在法國戰役爆發後,隆美爾所在的第七裝甲師快速突破了繆斯河並向瑟堡推進。儘管法軍試圖炸毀南特和豪克斯的橋樑來阻攔隆美爾。但隆美爾卻通過將炮兵沿著河岸部署,壓製法軍,兵架設浮橋的方式強渡了河流,法軍無奈,只能放棄繆斯河防線後撤。而隆美爾則追逐著法軍,就和他在《步兵攻擊》中所寫的那樣,他的部隊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進攻,只不過他現在指揮的是坦克,而非步兵罷了。此後他又在色當擊敗了法軍主力,並攻陷了色當。在六個星期的戰鬥中,隆美爾的第七裝甲師僅僅付出了兩千餘人,而他所俘獲的敵人卻有近十萬人。對於隆美爾的進攻,英法聯軍都驚懼萬分,他們稱呼第七裝甲師為幽靈軍團,因為隆美爾總是可以在他們意想不到的地方發動進攻。

而在當北非的義大利人打了敗仗時,隆美爾又率領德國非洲軍團來到北非,幫助義大利人對抗英國人,此時英國人占據優勢,隆美爾則兵力匱乏。但是隆美爾又活用自己的機動兵力,趁著英軍未曾做出準備時,集中其現有的陸空軍力量,對北非英軍展開了接連不斷的打擊,並逐一取得勝利。

隆美爾的勝利不同於其它德軍將領的勝利,他是在缺少物資和兵員的情況下所獲得的勝利,其關鍵在於他認清了沙漠戰爭的特殊性質。就如同隆美爾自己所說的那樣:「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摩托化部隊能發揮其最大的威力。……裝甲部隊為摩托化軍團的核心,其他部隊都是輔助性的,應繞著核心旋轉。應儘量用戰防武器來消耗敵方裝甲,而把自己的裝甲兵保留供決定性打擊之用。」

正因為這種認識,隆美爾在兵力和補給都不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在北非獲得巨大的勝利。然而當他的對手以十倍於他的力量壓向他那日漸疲憊,得不到補給的非洲軍團時,他也無力回天。此後隆美爾回到了德國,被希特勒指派去擔任西線B集團軍群司令,然而這個時候的隆美爾,卻意外的放棄了機動作戰。

二、大西洋壁壘

隆美爾在東線的任務有二,其一是指揮德國B集團軍群,防範盟軍進攻。其二就是監督大西洋壁壘的建造。所謂大西洋壁壘,前身自1940年7月開始建造,當時德國並未想過建設規模如此巨大的防禦工事,在法國戰役打敗盟軍後,為防止英國突擊隊的騷擾和登陸,逐第建造。

巴巴羅薩作戰開始後,為將更多兵力投入蘇德戰爭中,必須降低西線守軍兵力,而有了後來的大西洋壁壘。在1942年3月23日發布的第40號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壘,周圍的防禦工事原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陸軍元帥隆美爾受命負責監督大西洋壁壘的建造,隆美爾便加緊建造進度和提高防禦工事的靈活性,將其防禦力大幅提升。

德國在大西洋長城中的防禦設施有數種碉堡、火炮陣地(還有許多偽裝成海邊別墅的炮台)、數百萬枚不同種類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如著名的人員殺傷雷S型地雷與反坦克的T型地雷)、延緩登陸速度的障礙物:如鐵絲網、由鋼條焊接而成的捷克刺蝟、空心三角錐的惡魔方塊、以及專對裝甲車輛的反坦克壕、「龍牙」型障礙物,灘上的木樁上有些具備地雷和能劃破登陸艇的刀片,隆美爾認為盟軍在進行登陸作戰時會以大量傘兵空降輔助,因此在海岸灘頭距離稍遠的林地與草地垂直插上木樁與鐵軌,此工事被稱為「隆美爾蘆荀」(Rommelspargel),其他還有將低洼地區引進水以形成人工沼澤,用以溺斃敵軍。除了基本的反登陸外,大西洋壁壘也要為鄧尼茲的潛艇港口提供防禦力量。

而大西洋壁壘上的兵力,則各地施工進度不同,所以兵力上也有區分。德國在西線共有58個師,總兵力95萬人,大部分素質低下且缺員,重型武器有1,500輛坦克和5,000多門火炮。德軍將重點防禦地點劃為36份,挪威3個、丹麥4個、德國10個、荷蘭4個、法國12個、海峽群島3個。對於部隊的配置,尤其是裝甲部隊,隆美爾的建議此時卻與眾不同。其他人都認為,裝甲部隊應該配備於後方,以機動作戰的方式殲滅向縱深推進的敵人,此方法遵循了普魯士軍人古老的原則,打殲滅戰來進行。

然而隆美爾的建議卻與之相反,他認為應該將裝甲部隊分散配備於灘頭,坦克停駐在掩體之中,當盟國登陸部隊抵達時,這些坦克用於打擊盟國的登陸部隊,挫敗盟軍的進攻。這個建議出乎眾人意料之外,隆美爾一向以機動作戰而馳名,被譽為沙漠之狐,為何此時卻放棄了自己的強項,轉而採取固守的方式呢?而且要將裝甲部隊用於灘頭防禦,面對盟國艦隊的重炮,這不是自殺嗎?那為什麼,隆美爾要採取這樣的做法呢?

三 、無可奈何的辦法

事實上,對於隆美爾而言,他真正的特點在於對戰場的適應性和無可挑剔的敏銳。儘管將裝甲部隊部署在灘頭是個苦澀的決斷。此舉固然要讓部隊冒巨大風險,甚至損失慘重。即便按照他所設想的將坦克停在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的掩體之中,也會有許多坦克遭到毀滅。但是如果不這樣做,那麼德國將再無機會。因為一旦盟軍登陸成功,任何試圖將其殲滅於縱深的可能都將是不存在的。

作為當時德國軍隊中,為數不多的和盟軍交過手的將領,隆美爾很清楚,盟軍的空中優勢是多麼的巨大。一旦將部隊配置於後方,那麼裝甲部隊在行進過程中,勢必將遭到盟國空中力量的屠殺。且不說那些航彈,盟國的五英寸火箭彈就不是一般人能消受得起的。而這些裝甲部隊,根本沒有任何對抗的餘地,他們會被迅速挫敗。

這裡需要解釋一個問題,空襲對於一個行軍縱隊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一個裝甲師的行軍縱隊的長度是十分可觀的,一旦遭到受到空襲,哪怕只有幾架戰鬥機,行軍縱隊都必須立刻開到道路兩旁躲避空襲,如果有車輛被擊毀,那麼整個行軍縱隊都會被堵塞。而因為行軍縱隊的長度巨大,後面的車隊可能並不知道前面發生了什麼,這就會導致出現混亂。這一切加起來都會導致行軍速度銳減,而且盟國的空襲並不是只有一波,這樣一來,損失就會進一步上升。

隆美爾的策略正是為了避免這種無意義的損失,因為如果縱隊遭到襲擊,那麼部隊可能根本無法按時抵達灘頭,又或者他們會在路上就被盟國空軍所屠殺。如此一來,增援就失去了意義,行軍本身就成了一場死亡行軍,只是讓更多將士平白死掉。

而如果將部隊放在灘頭,那麼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儘管裝甲部隊會為此承受較多的傷亡,但是他們卻可以較快的做出反應,從而避免了空襲帶來的巨大損失。而艦炮在這個時代則精準度不夠,想靠艦炮消滅所有掩體中的坦克也不現實。這樣依賴,當盟軍登陸時,這些坦克就可以開出掩體,對登陸的盟軍進行打擊,缺乏裝甲掩護的盟軍登陸部隊很容易就會被趕下大海。一句話,利用登陸部隊缺乏裝甲掩護,和德軍強大的裝甲優勢打交換比,挫敗盟軍的登陸。

結語

儘管在理論上,只需要抵抗盟軍兩三輪攻擊,就可以基本挫敗這次登陸行動。但是該建議遭到了西線其他將領的反對,只能無疾而終。隆美爾的建議是好的,但是在一群蠢貨里,也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最終當盟軍登陸時,德國無力阻擋,滅亡的鐘聲,就此敲響。

參考文獻:《北非戰場》

《第三帝國系列:非洲軍團》

《隆美爾戰時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