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略顯寂寥的五朝古都

2019-07-26     醬酒直通車

來源於 冷炮歷史 版權屬於作者

很多城市為了發掘旅遊資源,都在文化歷史上做足文章。南京有六朝古都稱呼,西安就有十三朝古都的雅號。

但位於河北的五朝古都邢台,知名度就始終很低。儘管在歷史的某些瞬間,當地也曾是商、許、趙、常山、後趙的「五朝古都」。但無論是名氣還是影響力,都無法同其他區域性文化城市相比。

邢台的位置優勢 在早期文化分布中就有體現

位於今天河北境內的邢台,之所以成為「五朝古都」,有個很大原因就是其地理位置非常精妙。不僅有適合發展農業的邢台多平原,還處於黃河古道附近。有利於遷徙的人群利用水道提升機動能力。又由於這裡接近流動性極強的北方牧區經濟帶上,所以曾是殷商先祖南下的中轉站。

先秦早期,又有大量的戎狄部族生活在邢台周邊。讓當地在農業生產、多邊貿易之餘,還有比較現實的軍事影響。作為東周重要諸侯的晉國,就長期將邢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

邢台是晉國東部的重要軍政基地

進入戰國時代,趙國繼承了晉人在北部邊界的全部利益。邢台也在地位上可以同都城邯鄲相抗衡,一度還是趙家人早期的信都。不少源自王室的貴族子弟,都可能被分封到當地。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改革,地點同樣是在邢台。可見這裡對於趙國軍事發展的重大意義。哪怕趙武靈王晚年因政變慘死,也是邢台的沙丘宮去世。

秦國攻滅趙國後,郡縣化的邢台也始終是北部邊界的交通樞紐。秦始皇自己周遊列國,最後同樣是在邢台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著名的胡服騎射 也始於邢台

此後的一段時間裡,邢台的重要性似乎不再凸顯。相比更靠內地的大型城市,這個邊境要塞顯然沒有太多值得記錄的地方。但支撐邢台地位的農牧混合格局並為消失,這也註定了當地在下一輪風波中會繼續嶄露頭角。

於是在永嘉之亂後的十六國時代,後趙皇帝石勒就以邢台為自己的都城和主要基地。如果說經常作為都城的長安代表關中,有類似經歷的洛陽代表中原,那麼邢台實際上就是早期的河北代表。儘管這裡從未發展到大一統帝都的規模和水平。

後趙帝國就以邢台作為自己的都城

然而,表面上的規模並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以邢台為核心的冀州地方貴族,本身就是支持東漢復國的決定性力量。在末期的涼州勢力崛起前,他們都是帝國政治圖譜中的頂樑柱。哪怕東漢帝國的舊格局崩潰,河北當地還能推出四世三公的袁紹來作為集團代言人。

在石勒建立的後趙滅亡後,當地的河東勢力依然無法被人低估。等到高歡的北齊建立,整個河東與冀州的土豪勢力還能和鮮卑人的六鎮精兵維持平衡。因此在緊隨其後的隋唐兩代,這裡的世家大族也成為關隴貴胄們的主要爭鬥對象。當帝國的前沿已經向北推進,邢台的地位也因此受到了衝擊。

以邢台為代表的河北貴族 在北齊很有勢力

以汴梁為核心的北宋建立後,邢台的地位也因其無力奪取幽雲十六州而再次躥升。宋朝在當地建立了大名府,成為暫時管理河北剩餘地盤的軍政中心。沿線長期駐紮有大量禁軍部隊,並有多條人工挖掘的水道提供交通支持。

這次短暫的復興,隨著金人的南下而立即結束。當北面的幽州成為統御半壁江山的中都,邢台因為過於靠近帝都輻射圈而被直接壓制。唯有在蒙古帝國的忽必烈時代,這裡才再次成為元朝政治改革的試驗田,但重要性已完全不能同之前相提並論。傳統農業生產的中心已完成南遷,北方國際貿易則可以從大都、河套與甘州入境,加上元朝漕運大量依賴海路。至此,邢台的地緣性衰敗已成定局。

北宋時期的大名府 已經是邢台的迴光返照

此後,無論明清的整體布局如何,都已經和邢台沒有太大關係。朱元璋時代的都城位於南京,邢台的邊防重要性遠不如北平。朱棣時代的都城北遷,又再次將邢台納入京師的輻射圈內,成為匍匐於帝都之下的眾多「郊區」。

作為南北交通大動脈的運河,並沒有從當地轄區通過,進一步決定了邢台在中世紀晚期和近代的默默無聞。等到鴉片戰爭爆發與沿海交通地位上升,「隱秘」在內陸的邢台就徹底失去了地緣機遇。

錯過大運河的漕運紅利 讓邢台在近代開始前就已衰落

今天,很少人會注意邢台這個地方。所剩不多的「名望」,居然是來自每年冬季的強勁霧霾。對於本身有豐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來說,這樣的結局怎麼看都是悽慘了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28NpmwBvvf6VcSZCqKT.html













消失的農家豬

20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