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統計!19位院士都從陝西這所大學走出!

2019-05-17     西電招生辦

「兩院院士」是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統稱,是我國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他們是各自領域內頂尖的資深專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建校88年來,先後為國家輸送了20餘萬名電子信息領域的高級人才,成長起了眾多兩院院士。本期推送,就讓我們一同領略他們的風采!

1.畢德顯

畢德顯(1908-1992),電子學家。山東平陰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雷達工程專業的主要創始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工程專業主要創始人,中國電子學界中最早進行資訊理論在雷達和通信中應用的研究者。長期致力於國防通信的教學、科研的領導工作,培養出大批高級電子技術人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現代化和指揮自動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2.羅沛霖

羅沛霖(1913-2011),電子學與信息學家。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六個倡建人之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主要創始人。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指導並參與了我國第一台超遠程雷達和第一組大、中、小型系列電子計算機聯合研製的啟動工作。對我國電子科學技術發展以及工業建設做出重要帶頭及奠基性貢獻。美國Sigma Xi會員和IEEE(國際)終身特級會員並被授IEEE建會百年紀念勳章。

3.保錚

保錚,電子學家。1927年生於江蘇南通。195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通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60年代初主持研製成國內第一台微波氣象雷達。70年代初發明用以測定埋地電力電纜故障的「衝擊閃絡法」,解決了供電部門的一大難題。先後研製出0.5μs和0.2μs的雷達動目標顯示器、雷達天線自適應旁瓣相消器、雷達動目標檢測器、可編程動目標檢測器等,並推廣應用於有關廠、所和部隊,配置於多種雷達。

4.王越

王越,雷達與通迅系統專家。1932年生於江蘇丹陽。195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電子學與通信領域的科研工作。提出並建立了我國電子工程對抗系統的理論體系,主持研製出多部高性能的火控雷達。

5.孫俊人

孫俊人(1915-2001),電子工程專家。江蘇省松江縣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工程專業主要創始人。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38年研製生產軍事通信設備,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通信保障。1952年組建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創辦全國第一個雷達工程系。為軍隊建立了包括通信、雷達、導航、電子對抗在內的裝備研究體系,其指導思想及所制定的規劃為以後的工作奠定了基礎。參加創建中國電子學會,為促進國內、國際學術交流,開展電子信息技術經濟戰略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6.郭桂蓉

郭桂蓉,通信與電子技術專家。1937年生於四川成都。1959年本科畢業於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工程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持並設計研製成功艦船雷達目標自動識別系統、空中目標電磁特徵提取與識別系統、寬頻雷達目標自動識別系統、艦船、裝甲、飛機等目標自動識別綜合系統、雷達抗干擾系統、雷達干擾自動識別系統。首次提出了目標特徵三態劃分和多種變換域特徵提取的新概念、新方法,首次提出了自動識別系統柔性技術,建立了動態目標模式識別理論框架。

7.陳太一

陳太一(1921-2004),通信技術專家。江蘇省宜興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專業主要創始人,我國資訊理論學科的創始人之一。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在軍事通信和指揮自動化方面作了開創性、奠基性工作。坑道通信埋地天線、叢林通信等科研成果,解決了軍事通信中的重大問題。1978年提出的「三網一系統」構想,在「七五」、「八五」軍事通信科研與型號研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主持半導體戰術電台系列、短波單邊帶系列、長距離海纜通信系統和數字保密通信系統的研製。在衛星通信、數據通信、程控交換、網絡管理、通信抗干擾等領域做了大量先導性工作。

8.張錫祥

張錫祥,雷達對抗專家。1933年生於山西省文水縣。195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系。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雷達有源干擾領域的帶頭人,先後兩次參加了對我國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並進行了實驗驗證。曾獲得1985年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1990年一等獎、1997年二等獎,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兩項。

9.包為民

包為民,制導與控制專家。1960年生於黑龍江哈爾濱。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1982年8月畢業於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信息處理專業。作為我國航天運載器總體及控制系統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他將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相結合,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是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0.張堯學

張堯學,計算機網絡專家。1956年生於湖南省澧縣。1982年畢業於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工程專業。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主要早期研究人員之一,主持和參與了我國第一台網絡接入路由器的研製、提出和研製成功了擴展馮諾依曼結構的透明網絡終端。獲2004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1年和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IEEE AINA 2007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

11.王中林

王中林,美國國籍,材料科學家。1961年生於陝西省蒲城縣。1982年畢業於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物理師資班。2002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主要從事材料科學和納米科學研究。在納米材料可控生長、表征和應用等多方面取得了多項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12.於全

於全,無線通信專家。1965年生於江西九江。1988年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波傳播專業碩士學位。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名譽院長,某部第六十一研究所總工程師、研究員。長期從事軍事通信系統的總體設計與型號研製,先後主持研製了我軍第一代戰術網際網路和第一部軟體定義無線電台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突破了軟體無線電、動態自組網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13.武向平

武向平,天體物理學家。1961年生於陝西省黃龍縣,籍貫山東省沂水縣。1982年畢業於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院長。較早建立了星系團的強引力透鏡統計理論,提出了在星系團中心存在緻密暗物質核的思想;正確解釋了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尋找銀河系暈暗物質實驗所發現事例的成因,為認識銀河系暗暈的物質構成起了積極作用;領導了在新疆天山地區建設用於「宇宙第一縷曙光探測」的大型低頻射電望遠鏡陣列21CMA,成為國際上較早開啟宇宙再電離探測的重大設備。

14.段寶岩

段寶岩,電子機械工程專家。1955年生於河北省冀州市。1977年考入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長期從事電子機械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致力於交叉學科―電子裝備機電耦合技術研究,開闢了我國電子裝備機電耦合技術研究的新領域。建立了大型天線電磁場與位移場場耦合理論模型,提出了反射面保型的系統優化設計方法;針對機械結構因素對雷達天線波束指向等電性能的影響,提出了結構與控制集成設計理論與方法;建立了典型電子裝備電磁場、位移場與溫度場的場耦合理論模型。成果應用於探月、神舟飛船、主力戰艦及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中。

15.郝躍

郝躍,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1958年生於重慶市,籍貫安徽阜陽。1982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技術物理系。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發現了氮化物半導體材料生長中氣相預反應、表面吸附原子遷移及晶格應力的關鍵物理機理,提出了一種反應氣體脈衝式分時輸運原理與方法;發現了二維電子氣在高壓、高溫下遷移率退化與晶格應變馳豫的物理機制,提出了無應變背勢壘和多溝道新型氮化鎵異質結構,以及新型高K堆棧的介質柵MOS-HEMT器件結構,成功實現了高效率氮化物微波功率器件。

16.楊小牛

楊小牛,信號處理技術專家,1961年生於浙江衢州市。1982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首次提出並成功研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寬頻數字接收機,解決國防信息安全領域多項重大技術難題,為電子信息裝備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出版了《軟體無線電原理與應用》、《信息對抗技術》等專著。2012年度獲國防科技工業傑出人才獎,是通信對抗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知名專家。

17.王永良

王永良,雷達技術專家。1965年生於浙江嘉興市,籍貫浙江嘉興。1990年和1994年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雷達信號處理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在空時信號處理領域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成果,提出了複雜信號空時濾波的創新理論與方法,解決了空時信號處理雷達應用遇到的主要挑戰性問題;突破了機載雷達空時自適應雜波抑制和相控陣雷達空時自適應抗干擾等核心關鍵技術。理論與技術成果獲得了廣泛應用,為我國預警機、殲擊機和偵察機等系列重點型號雷達反雜波、抗干擾和運動目標探測能力的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18.范國濱

范國濱,高能雷射技術與工程管理專家。1958年生於北京市。2005年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我國高能雷射工程科技領域主要學術技術帶頭人和組織領導者之一。在高能雷射技術攻關、系統工程化和裝備研製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的、創新性成就,對我國高能雷射技術和工程領域取得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做出了重大貢獻。

19.楊孟飛

楊孟飛,空間技術專家。1962年生於湖南湘陰。1982年畢業於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學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主要從事空間飛行器系統總體、控制系統和高可靠控制計算機等方面研究和開發。提出了空間飛行器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系統方法,突破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關鍵技術。發明了一種複雜衛星姿態控制方法和裝置,解決衛星甚高精度、強適應控制關鍵科學問題。提出了空間控制計算機容錯方法,創建動態可重構容錯體系結構。

……

這些在各自領域中取得卓越成就的院士們,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更是西電永遠的驕傲,為一代代西電學子樹立了光輝榜樣。在西電精神的引領下,在榜樣模範的帶領下,西電人肩負使命,堅毅前行,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拼搏奮進,不斷續寫著新的輝煌!歡迎廣大考生報考培養了大量傑出人才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歡迎關注「西電招生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文章部分素材來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官微、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新聞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W_C2wBmyVoG_1Z8C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