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文史:磨子場——孝感鄉都府所在地

2019-05-11     關中刀客一大別花鄉

麻城文史:磨子場——孝感鄉都府所在地

明末清初的麻城人鄒知新在《都碑記》中說:「去城東南七里,有鄉碑、石磨當路,雲是古之孝感鄉都。」又引用《舊志稿》里的話說:「治東南七里許,即磨子場及孝故都、陳侯碑、馳轍、萬松亭、赤亭古城,與沈秀者馬頭灣諸名勝,如聯珠然。」「治東南七里許」的磨子場,就是孝感鄉都府所在地,也是明朝洪武初年縣堂公署辦公場所,還是負責移民事務的散州府治地——現麻城市鼓樓街道辦事處沈家莊村沈家莊灣。

據麻城《熊氏宗譜•卷之首》記載,沈家莊「興於元末……其扶輿磅礴之氣,屈指吾邑之名勝……舊時街巷縱錯,河邊有樓閣台榭。」數百年前,這裡是房屋鱗次櫛比、人流熙熙攘攘的繁華富庶之地。鄒文開篇中除了寫古孝感鄉都的鄉碑外,他為什麼還要寫在當時村落中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石磨呢?寫了石磨和米碾,為什麼還要寫劉氏在孝感鄉都府里燒火做飯的故事呢?這其中是否隱藏著某些重要的歷史信息?

古代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重要的參考標準是人口數量和糧食產量。《都碑記》里說孝感鄉人口稠密,「丁旺常為鄉之患害」,人滿為患,地狹人稠,遂成為「狹鄉」,自然會帶來一系列生存方面的社會問題,人口自然或必然要向外遷移,皇帝順理成章地就會下達「遷詔」。

再看孝感鄉都的糧食儲備情況和加工能力。既然是磨子場,顧名思義就是集中加工大米和麵粉的地方。據當地老人講,磨子場原先共有9盤石磨。據此不難想像,推動9盤巨大的石磨,需要多少人力和畜力?9盤石磨,每天能加工多少糧食?若以每盤石磨加工100斤糧食,每天900斤計算,可供多少人食用?一個小小的「鄉都」,竟然有規模如此巨大的米麵加工場!這說明孝感鄉都其時的糧食儲備數量盈足,糧食加工能力強大。

孝感鄉都的中轉接待能力又如何呢?鄒知新詳細記述了孝感鄉都內的日常生活細節,如米麵加工、捕撈魚蝦、照看糧倉、燒火做飯、擇菜洗菜等,光負責飲食的就有一個龐大的團隊,還有很多小吏和差役,如掌看鄉州糧倉的叫「司倉」;負責磨子場磨子、米輾的叫「磨頭」和「輾頭」;造酒和看管酒庫的叫「造頭」和「點頭」;廚房裡負責麵食的叫「白卷」;用勺打飯,但要讓人吃飽的叫「飽頭」;切菜的叫「菜頭」;倒茶的叫「茶頭」等等。這伙姓劉的人,他們秉持「忠仁禮義」之風,在磨子場掌鄉州之糧,司倉研米、造廚調羹,還能弄得「羹湯適口,熟淡相宜」,其職掌之重、責任之大、勞作之苦、繁瑣之累,正是贏得孝感鄉人崇敬之所在。

稠密的人口,加上較強的糧食儲備和加工生產能力,說明孝感鄉都的經濟實力非常強大,具備了向外移民和建立大型移民中轉站的各種先期條件。加之「遷詔至」這個不可違抗的政治因素,當年在磨子場辦理移民事務的人群,必定是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孝感鄉由此自然而然地登上了中國移民歷史舞台,創造出了中國移民史上的奇蹟,成為眾多川渝民眾心目中的聖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SoCmwBmyVoG_1Z0A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