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偵探劇,很多人自動聯想到《神探夏洛克》。
每出一季,都是高分神作。
在英國首相微博底下催更,已經成了網友們每年春節的固定儀式。
別急,第五季已經在路上了。
鑒於前面三季都是元旦播出,說不定不用等下一個春節,就能給安排上。
不過也不能怪粉絲心急,實在是卷福和花生的魅力太大。
高冷偵探和呆萌助手的搭檔,誰能不愛呢。
但如果魚叔說,有一天華生沒了福爾摩斯,開始獨自查案嗎?
在ITV播出的新劇里,馬丁 · 弗瑞曼成了一個單槍匹馬的偵探。
暫時忘記那個傻白甜的花生吧。
現在的他,是「鈕鈷祿 · 花生」——
《坦白》
A Confession
豆瓣評分8.2。
雖然評分總人數不多,但評論區大多是四星和五星好評。
故事圍繞一起失蹤案展開。
22歲女子徹夜不歸,生死未卜,引起全民關注。
是不是很耳熟?
因為我們平時也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新聞。
果不其然,影片一開始,就寫著: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根據廣泛的調查、面談和公開的內容進行的戲劇化處理」。
海報上的三個角色,代表三種不同的視角。
最右邊的伊蓮娜(希歐布罕 · 芬內朗飾)是失蹤女孩思安的母親。
一開始,她對女兒的下落毫不在意。
「肯定是在哪個朋友家留宿了吧。說不定現在還沒醒呢。」
警察來家裡調查,她還不耐煩地抱怨:「是誰報的警?」
直到身邊所有人都說思安失聯了,她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態度轉變很快。
立馬變得焦急如焚,一刻也不停地念叨。
甚至還沒開始找,就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極度悲觀焦慮。
兒子都快被她逼瘋了:
「你能安靜會兒嗎?」
最左邊的,是當事人的鄰居凱倫(艾美達·斯丹頓飾)。
代表了社會看客的一面。
她偶然看到新聞,才知道住對面的女孩失蹤了。
這兩家人平時不怎麼打交道,但八卦倒是沒落下。
在路上看到警察在找人,她第一反應居然是跟老伴說閒話:
「你知道嗎,她媽跟那個飛行員同居了。」
一會兒又突然想起:「我感覺好像見過她。」
不過凱倫表面長舌,其實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團糟。
女兒不願意回家,也不跟她聯繫。
在路上碰到前夫,才知道女兒在外面開了個夜店。
於是突然善心大發,買了三明治去問候街邊的陪酒女。
希望她們能幫自己找到女兒,讓她回家。
也是非常作了。
她的現狀,其實和對門的伊蓮娜也沒多大區別。
一個不知所蹤,一個不願意回家。
當媽的都不容易。
中間的史蒂夫(馬丁 · 費瑞曼飾),作為負責這次案件的偵探。
代表的是警方。
如果想看他像翻版福爾摩斯一樣,碾壓眾人一路開掛,那你可能要失望了。
因為史蒂夫看起來跟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區別。
周末在家點了個披薩,正準備邊吃邊看球賽。
結果突然一個工作電話,瞬間興致全無。
社畜的真實日常。
看監控錄像,也不能做到「八倍速都過目不忘」。
只能一幀一幀地反覆播放,從中尋找一點蛛絲馬跡。
找失蹤女孩的男朋友問話,對方說了句「手機和家裡都隨便你們查」。
史蒂夫立馬信誓旦旦地告訴同事:
「我覺得他沒問題。」
嗯?這樣真的嚴謹嗎,確定不用再懷疑一下了嗎?
也許人家只是痕跡處理得很乾凈所以不慌呢?
既然不是神探,那就只能按平常人的方式來。
下功夫一個個排除嫌疑。
多番調查之後,警方基本鎖定了兩個嫌疑人。
一個叫菲利普 · 巴洛。
案發當天凌晨,他開車經過了女孩失蹤的地點。
問他為什麼大晚上出門,他回答:
「我太無聊了,所以去買零食吃。」
看體型,這答案似乎沒毛病。
但開車來回一個多小時,就為了買個零食?
警察當然不信。
更何況他還有前科。
七次盜竊,一次故意傷人。
滿滿的犯罪污點。
警察搜查了他的家,發現有個閣樓,裡邊隱隱約約還有動靜。
結果打開一看,是只老鼠。
還弄了個籠子,好吃好喝地養著。
菲利普哀求警察:「別告訴我媽,我跟她說我已經處理了的。」
原來是不忍心殺死,自己偷偷當寵物養了。
連只老鼠都不捨得下手的人,會牽扯到失蹤案嗎?
……這還真不好說,先放一放。
另一個嫌疑人,來頭可就大了——
警察局的副局長雷 · 海伍德。
曾經很風光,離局長之位只有一步之遙,走路都能橫著走。
現在卻連警局大門都進不去,還得找人帶。
原因說出來有些丟人。
好色。
光是記錄在冊的,就有50個人指控過他私生活不檢點。
然而氣人的是,他卻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
一臉無辜地吐槽「不知道為什麼會被指控」。
對此史蒂夫也只能尷尬而不失禮貌地職業假笑:
「我還能說什麼呢。」
海伍德的女助理告訴警方,她坐過他的車。
跟監控錄像里女孩失蹤現場的那輛,外形一模一樣。
這可是條大線索。
可就在這時候,海伍德自殺了。
好不容易有了線索,這下又斷了。
蹊蹺,太蹊蹺了。
是畏罪自殺,還是另有隱情?
目前誰都說不清。
這部劇目前才播出二集,但已經懸念十足。
不過缺點也是有的。
被提到最多的就是:「攝像晃得頭暈。」
為了營造紀實感,影片大部分用的都是手持攝像。
比起電視劇,風格更接近一部紀錄片。
失蹤案只是個導火索,這部劇真正呈現的重點,是在案情面前,不同視角的不同態度。
受害者、社會、警方。
各有各的立場,相互撕扯,相互博弈。
最直觀的,是案件發生後。
當事人家庭自然是希望警方立刻投入儘可能多的人力物力。
這時候,時間和效率都直接關乎女兒的命。
史蒂夫也是第一時間要求派直升機搜尋。
但上級考慮到成本問題,覺得需要斟酌。
也不能怪他冷漠。
一方面,人力物力確實有限;
另一方面,因為謊報和誇張案情而浪費警力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萬一只是鬧著玩呢?」
站在管理層的角度,應當考慮種種可能,確定是否真的有必要投入資源。
這其實無可厚非。
但在當事人看來,加上媒體一渲染,就變成了「警察不作為,為了節約成本置公民於危險而不顧」。
不同立場如何協調和理解,至今沒有個絕對完美方案、
不過說實話,雖然扯皮依然存在,但英國在這方面已經做得儘可能好了。
失聯不到17個小時,警方已經推理出了大致範圍,迅速採取行動。
直升機、熱成像,能調動的資源都用上了。
要換成別的地方,不到24小時還未必能立案。
不僅如此,他們還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女孩的男朋友凱文主動要求作為家屬發言,請求大家幫忙找到她。
但最真實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撇清自己。
畢竟一出事,連思安的前男友都被查了個底朝天。
女孩的母親,在外人面前一直極力控制,不讓自己崩潰。
記者們的鏡頭和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密切關注她的一舉一動。
女孩失蹤沒有下落,「痛不欲生的母親」自然成了媒體最好下筆的材料。
這讓她感覺自己像個牽線木偶,被逼著給出大眾期待的反應。
這也就算了。
前夫的妻子卻不斷地戳她痛點:
「凱文說的是不是很觸動人心?」
還使喚丈夫:「抱抱她吧。」
看似關心,其實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憐憫。
看,沒多少人真的關心女孩的去向。
他們只是在圍觀看戲罷了。
就像伊蓮娜所擔心的,很多人都等著看他們狼狽的樣子。
失蹤案只是一個引子,牽扯出的,是背後真實的社會百態。
惡人不一定是真惡,善人也有可能是偽善。
人性的複雜,讓案件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劇名《坦白》更讓人充滿好奇。
十分期待後面的推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