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他只是個孩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長為熊孩子開脫的理由,因此許多被困擾的成人都選擇忍氣吞聲,可「誰不是個孩子」也能與「他只是個孩子」較較真,讓熊家長也感受下反噬的威力。
熊孩子故意往鄰桌鍋里「吐口水」,寶媽護短被懟,路人:教訓得好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事情,陳女士一家三口出門吃火鍋,慶祝7歲的女兒考得年級第一。他們落座後,發現鄰桌也是一家三口,不過他們的是小男孩。在點菜時候,鄰桌的小男孩就一直在父母耳邊吵吵嚷嚷,女兒向陳女士表達不滿:「老師說不能在公共場合吵鬧。」
陳女士十分欣慰於女兒的乖巧懂事,向她點點頭表示同意。陳女士這邊比小男孩家先上完菜開吃,他就十分不樂意,走上前阻止他們。陳女士一家覺得不可理喻,先是好言相勸,可不管用,他變本加厲。陳女士的丈夫只好提高音量斥責他,沒想到這個熊孩子卻故意往火鍋里吐口水,並得意的跑回父母身邊。
陳女士向熊孩子的父母討說法,但他們卻說:「跟孩子較真,至於嗎?」陳女士和丈夫想要說理,可是對方父母來來回回都是這句話,顯得像是他們無理取鬧。這時候,7歲的女兒走上前,也往熊孩子一家的火鍋吐口水。
熊孩子父母臉色都變了,立馬疾聲厲色的斥責女兒沒教養,陳女士雖然覺得女兒的做法有待商榷,但當下還是支持的把女兒抱在懷裡說:「幹嘛跟個孩子較真?」這種以眼還眼的做法,把熊孩子爸媽治得服服帖帖,他們怎麼也沒想到會反被教訓,路人也聲援陳女士的做法:教訓得好,這樣他們才能感同身受。
為什麼會養成「熊孩子」?
01父母溺愛護短
其實,熊孩子的「熊」就是「愛」養成的。在家裡,熊孩子從小想要什麼、想做什麼,父母因為溺愛都無條件答應,這讓他形成錯誤認知,以為誰都要讓著他,而且熊孩子在犯錯後,父母不忍苛責,同時也不許別人指責,這樣的護短讓他更加有恃無恐。
02父母默認鼓勵
其實,熊孩子的「熊」也是學習模仿父母的「熊」。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就灌輸的錯誤的三觀,和展示了不好的行為。因此,熊孩子在做錯事的時候,父母自己的思維並不覺得錯在哪,甚至熊孩子的一些行為是父母的授意,這就十分可怕了。
03父母不管不顧
這就是沒家教,即從小父母就對孩子的教育不上心。一開始,孩子的「熊」可能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無所謂的態度和不管不顧的行為,讓熊孩子真正的開始「熊」。
熊孩子的養成,父母的責任是最大的,一簽一扯都是有父母的影響,所以想要徹底治理熊孩子,解鈴還須繫鈴人。
今日互動話題:你覺得對待「熊孩子」以牙還牙的方法是否妥當?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