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任鎮黨委書記的心路:我是如何摸清「家底」、進入角色的

2019-12-29     群眾雜誌

2019年4月份開始,揚州推行市、縣、鄉「三級聯動」城鄉日常巡查管理機制,要求各級黨員幹部牢固樹立責任意識,輪流當班、輪流主事,當日值班、當日管家。


近日,《群眾》刊發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黨委書記楊昊的民情手記。他寫到,半年巡查下來,拉近了黨員幹部與群眾的距離,解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問題。他深刻體會到,保持初心、踐行初心,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勤拂拭、常錘鍊,方能永遠如斯。


在巡查中摸清家底


2018年底我到揚州邗江區方巷鎮工作。

方巷是揚州北郊最大的鄉鎮,由原黃珏、方巷兩鎮合併而成,鎮域陸地面積72.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64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2個社區,總人口約5.2萬人,鎮內大小納稅企業約500家。這麼大的「家當」,對我這個「新方巷人」來說,要想摸清「鍋灶」,按照以往工作模式,沒有個幾年時間根本做不到。

如何儘快摸清「家底」,進入角色、開展工作、服務群眾?巡查機制給了我快速通道。利用每月3次的值班巡查機會,半年時間我先後走訪20個村(社區)、380個村民小組、34家列統企業,看了很多,聽了很多,談了很多,感觸也很多。我了解到,方巷有13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低於70萬元的邗江區定欠發達村標準,占全區欠發達村總數的三分之二。幫助它們在年底前實現增收致富、脫貧轉化,成為我迫切需要完成的最大課題。

鎮里最薄弱的珠玉村2018年集體經營性收入僅24.74萬元,三里橋村也就30多萬元,這些收入主要來源於微薄的資產出租、資源發包收益。兩個村集體增收渠道狹窄,收支難以平衡。針對珠玉村底子過薄的情況,鎮里幫助其建成2000平方米光伏電站,新建2000平方米左右集鎮安置區三產用房,成立河塘清淤、環境管護專業合作社承接項目,量化鎮級資產廟灣河水產養殖收益,有效增加了其集體經營性服務性收入。

三里橋村帳上有一些閒置資金,收點利息,效益很低。怎麼為他們「開藥方」?我與村幹部共同梳理以前對外發包資產資源,對合同未到期、收益低的,對接承租方適當提高租金標準。對租期已到和即將到期的,提前落實承接項目,重新進入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公開招租。除此之外,投入80萬元購置1000平方米廠房,幫助引進了環保效益高的項目落戶,有效變資本為資產,變利息收入為租金收入,實現村集體收入保值增值。

通過巡查,我有了更多機會深入基層,了解實情,摸清家底。既拉近了與基層群眾的距離,也拓寬了因地制宜謀發展的思路,更提高了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的水平。

第一時間「排地雷」


巡查走訪是手段,及時發現安全、平安、和諧方面的隱患,並第一時間整改落實是關鍵。

鞋帽服裝是方巷傳統特色產業之一,消防安全理應慎之又慎。但在首次巡查從事外貿出口的一家工藝品公司時,我發現車間部分消火栓不達標,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未及時按規定設置,當場提醒其整改。哪知企業負責人未曾放在心上,幾天後被區消防大隊檢查發現,在市消防大隊「掛上了號」。了解到情況後,我安排相關部門限時督辦整改,同時舉一反三,對類似企業開展消防安全大檢查。不久,該公司消防隱患問題迅速整治到位、徹底銷號,企業負責人充分吸取教訓,從反面教材成了抓好消防安全的正面典型。

教育一直是黨委、政府關心關注的民生大事。今年9月份,我巡查了剛啟動實施的方巷中學風雨操場項目,學校負責人介紹了工程建設情況,也反映了一個聽似簡單但又複雜的事情。原來,學校門口有個「傷人電線桿」,前幾年因路肩硬化,豎在了路中間,杆上纏繞著密密麻麻的電線,搞不清是什麼線路,沒人敢擅自亂動。天黑之後不時有人撞到或被絆倒,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孩子安全無小事,我立刻聯繫城建條線負責人,安排供電、電信等部門工作人員現場查看會辦,不許它再「守株待兔」。不到三天,電線桿被及時遷移。

巡查也是一次安全生產大檢查、風險隱患大排查、矛盾糾紛大篩查,及時發現問題,迅速調度處置,既做到了防患未然消除風險,更有效杜絕了問題積小成大的不良後果。

現場辦公解難題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聯合安邦是方巷老牌的化工企業,也是當地納稅大戶,但因為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排放污染,在2017年就被列入邗江政策性關停序列,要求2018年全面關停。

然而,在今年省生態環境廳揚州專員辦「回頭看」後,整改不力讓方巷污染防治很「尷尬」。要做群眾的先生,先做群眾的學生。我開始對企業進行全面深入的走訪,了解到各方想法。固定資產折舊費、人員清退費、拆除方案……我和大家一筆一筆算,一項一項過。企業關停的資金未到位,企業主不肯停工,群眾的地多年被企業徵用,關停後費用怎麼算?

我召集相關人員一次一次議,一個一個談,搭建工作組開了數場協調會。對百姓動之以情講大局,對企業曉之以理勸其落實主體責任。功夫不負有心人。久拖兩年的關停工作僅用了五個月,就完成職工分流安置、評估報告和方案編制、矛盾化解、危廢處置、生產設施拆除等工作,正式進入全面關停驗收「倒計時」。

農業大鎮一直是方巷的「標籤」。全鎮現有耕地5萬多畝,承擔著邗江區30%的耕地紅線保護任務。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加快,以及現代農業、規模農業的發展,廢舊農膜處置成了一個大問題,留在地里既破壞土壤環境,也影響農作物發芽、吸收水分生長。

不要讓地膜成為「地魔」,還農戶一片凈土,是種植戶的心聲,也是黨委、政府的職責。在今年省市區統一部署要求下,我帶領農業農村條線走訪調研,在揚州率先建立廢舊農膜回收制度。依託上級補助,建立集中回收站,由鎮統一買單,一舉解決農膜「出路」問題。種植大戶老楊的10畝西瓜地,每年產生約900多斤廢舊地膜,如今拉到回收站能賣2000多元。

對此,他還編了個順口溜,「黨委政府政策好,廢舊農膜無處跑,如今集中統一收,地里作物長勢好」。當前,全鎮30多個瓜果種植戶300多畝地使用農膜,回收率達到7成,近2個月已回收1.2萬斤。

通過巡查,我實地查看、準確了解到鎮村第一手情況,促進現場會辦、高效解決問題,避免了工作層層彙報、要求層層失真、責任層層弱化的狀況。

在巡查中了解民意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經常性地進村入企、訪民問計、巡查走訪,讓我不僅看到了實情、聽到了真話,發現了問題和短板,也為思考探索、推動工作落地落細落實,提供了很大幫助。

走訪中,不少集鎮居民反映飯後沒處待、鍛鍊沒處去,十分羨慕揚州市區打造了那麼多的公園。鎮人大代表也多次提出打造鎮級居民休閒廣場的建議。對此,我走訪了好幾個地方,聽取了多方意見,最終選中了集鎮緊鄰房地產開發小區的一塊「黃金地塊」。

說了定,定了干。自今年5月開始,從規劃設計、申報、編標、招標、開工到資金落實,工程得以快速推進。新建的方巷居民休閒廣場占地2800平方米,配備了健身器材、籃球場、桌球檯、兒童遊樂設施等,預計今年底全面竣工,這將是送給廣大居民的一份新年賀禮。

如何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在巡查走訪中,我認識到必須堅持軟硬體一起抓。為此,鎮里要求建強用好18個村的黨群服務中心,不斷豐富黨建陣地綜合服務功能。今年重點對建築面積小於400平方米標準的興灣村、陳花村、錢沖村、方巷村4家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新改擴建,總投入近1000萬元。

值班巡查走訪的點點滴滴,讓我深切地感到,保持初心、踐行初心,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勤拂拭、常錘鍊,方能永遠如斯。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4期,原標題為《在巡查中解決實在問題》

作者:楊 昊(作者系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霍宏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h7fUW8BMH2_cNUgCp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