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的尋找,終得圓滿,孟良崮戰役2865位犧牲將士之一的賈文藻烈士在72年後,終於和自己的後輩親人們「相見」了。16日上午,來自遼寧大連的賈文藻烈士後輩親人們邁著沉重的腳步,走進孟良崮戰役烈士陵園,看著英烈碑上親人的名字,悲欣交集。「叔叔(舅舅),我們來看您了!72年了,我們來晚了!」
烈士親人為賈文藻烈士敬獻花籃。
站在賈文藻烈士英名前,家人久久不願離去。
巍巍沂蒙山,英雄孟良崮。72年前那場戰役的硝煙早已消逝,但2865名烈士的英魂早已紮根沂蒙。16日上午,賈書芬、賈書俊、賈書香、王傳美、王傳君、王傳鳳、李室敏7位賈文藻烈士後輩親人終於來到祖輩、父輩最為牽掛的人身邊。這一刻,點點雨星忽然從天空中飄落,似乎被這積攢了72年的親情和牽掛感動,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瞻仰孟良崮烈士陵園的黨員、群眾,也被這一幕所感動,大家口口相傳,「又有一位烈士找到親人了!又有一個大家庭終於團聚了。」
尋找烈士,一個沉重的話題。烈士的7位親屬站在孟良崮戰役英烈碑前敬獻花圈,鞠躬致敬,看著西北方向第二排第二個名字「賈文藻」,久久不願離去,心中都有說不完的話想和叔叔(舅舅)傾訴。此時,外甥女王傳君更是落下了當天第三次眼淚,「舅舅,我們來看您了,這幾位是您哥哥的孩子,我們是您姐姐的孩子……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找您,和您團聚是咱們全家幾代人最大的心愿。」看著英烈碑上舅舅的名字,王傳君幾度哽咽,「您為新中國成立獻出了生命,您不僅是國家的功臣,更是我們全家人的牽掛和榜樣,我們定當牢記您和孟良崮犧牲將士的英勇事跡,把這作為全家的精神支柱永遠流傳下去。」
根據《山東省革命烈士英名錄》記載,賈文藻烈士出生於1926年7月,山東省牟平縣玉林店公社大屯圈大隊人,1944年1月參加革命,華野九縱二十六師七十七團戰士,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享年21歲。寥寥數語,但現場所有的人都深感沉重。了解賈文藻烈士犧牲前戰鬥生活的經歷,也是烈士親人這次前來的一個重要目的,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碑,全家人仿佛看到了72年前那場艱苦卓絕的戰鬥。「我仿佛看到三舅拿著槍,在山林中衝鋒的樣子,他和大舅二舅有點像,但比他們帥多了!」撫摸著通往孟良崮戰役紀念碑山路旁巨石上點點彈孔,烈士外甥女王傳鳳不禁感慨,當年這場戰鬥是多麼的慘烈,有多少年輕的生命,留在了英雄的孟良崮上。「我終於明白了沂蒙精神的真正含義,明白陳毅元帥為什麼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沂蒙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賈文藻侄子賈書俊激動地說。
「從今往後,臨沂就是我們全家人的第二故鄉,不僅因為我們的親人埋葬在這裡,更是因為沂蒙人民的深情厚誼感動了我們。」烈士侄女賈書芬說,回家以後,她們會將在臨沂所見所聞的一切告知家庭的每一位成員,讓大家都要來此祭奠烈士親人和孟良崮犧牲的將士,更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的孩子、後代把這份感動和記憶當成「傳家寶」一樣傳承下去,為自己有賈文藻這樣為國捐軀的親人烈士感到自豪和光榮,向這麼多革命前輩表示無限崇敬和緬懷。
烈士親屬深情表白:
「感謝沂蒙人民的深情厚誼」
「真沒想到,臨沂會是這麼美的一個城市。」從一下飛機開始,這次前來孟良崮尋親的7位烈士親屬,幾乎顛覆了各自對於沂蒙老區的所有印象。「一天來,沂蒙人民的深情厚誼我們感受至深,在這裡我們要一起對沂蒙晚報、孟良崮烈士陵園、東蒙集團和所有的沂蒙人民道一聲,謝謝了!」
「總感覺臨沂是山區,應該不是很富裕,沒想到這裡的城市不比我們大連差。」趕往孟良崮途經臨沂城區,大家對於臨沂的建設和發展驚嘆不已。大家來到孟良崮烈士陵園,蒙陰縣政協副主席李芸親切陪同,陵園對於烈士各方面資料保存得細緻入微,更讓來自千里之外的尋親團欣慰和感動。
「舅舅在這裡長眠了72年,這次前來,我們非常放心。」外甥女王傳君說,幾天來的交流,一天的親歷,無不讓她感受到沂蒙人民對於烈士的尊重和對沂蒙精神的傳承和發揚。「我們和你們非親非故,僅是烈士舅舅戰鬥犧牲安葬在這裡,但臨沂人民對我們就像親人一樣,無微不至熱情款待,我們來這裡一點也不感到陌生,就像回家一樣。」
「今天,我們來這裡不僅是祭奠親人,更是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賈文藻侄女賈書芬說,沂蒙人民為革命勝利作出的奉獻,讓我們感動,沂蒙精神深入到這裡每一個人的心中和身上,值得他們學習。「今後,我們全家必須都要來這裡,讓後輩們牢記這段歷史,讓他們為有賈文藻烈士這樣的長輩感到自豪和光榮。」
「其實,我們都沒見過這位長輩,對於他的記憶,都是姥姥口中講述的樣子。」外甥李室敏說,姥姥一提起她和賈文藻舅舅最後一面,就會淚流不止,我一想起這件事,也會忍不住。「姥姥說,三舅那次回家告訴姥姥,『娘,別等我了,我可能回不來了……』」說到這裡,60多歲的李室敏禁不住掩面而泣。「如果姥姥還活著,我相信她一定會非常放心的。」賈書俊說,沂蒙人民把叔叔照顧得非常好,這是他們全家人最欣慰的地方。
保存英烈資料
助後人「尋親」夢圓
16日上午10點半,在沂蒙晚記者的陪同下,王傳君一行7人到達孟良崮烈士陵園。等在大門口迎接他們的是孟良崮烈士陵園旅遊開發和宣傳科科長周紅。在得知就是電話那頭的「她」通過查閱英名錄確認了舅舅賈文藻安眠在孟良崮烈士陵園時,王傳君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將周紅擁入懷中,「謝謝你,幫我們找到了舅舅。」
周紅告訴記者,英烈親人前來尋親「相見」的場面也不是第一次,但是內心的感動卻一次比一次強烈,作為促成尋親成功的工作人員,她感到無比欣慰和溫暖。據了解,孟良崮烈士陵園共有2865名英烈安臥於此,「只有103塊墓碑上有名字,其他的大多是無名碑,要麼名字和墓碑不對應,要麼就是連名字也不知道。」周紅說。
王傳君能夠順利找到賈文藻烈士的安葬地,得益於孟良崮烈士陵園保存了大部分烈士的完整資料。英烈亭內,紀念碑上2865名烈士的英名背後,是一份詳盡的烈士英名錄。「前來尋親的後人,只要確認烈士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戶籍、姓名和年齡基本信息能夠對上,找到的可能性就很大。」周紅介紹,但大部分的英烈找不到對應的墓碑,所以英烈亭可供英烈後人祭奠。「每一個前來尋親的後輩,我們都會提前準備好接待,準備好祭奠花籃,專人陪同講解,讓他們了解先烈戰鬥過的地方和那段充滿火與血的歷史。」周紅在這次王傳君一行人來之前,也照例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讓「相見」得以順利實現。
「我們還將資料較為完整的烈士信息通過網絡發布『尋親』,兩年內共有十幾位烈士資料向公眾推送,有三位烈士後人通過該渠道成功與我們對接。」周紅說,雖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他們也要盡最大努力,完善烈士資料,幫助更多的英烈後人「尋親」夢圓。(文圖 臨報融媒記者莊成 王富軍 范彩霞 李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