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功臣表,是明朝建國前後,五個檔次爵位中功勞最大的一百五十位功臣名單以及他們的簡歷。
其中最高爵位——公爵中以徐達、常遇春為首的25位公爵;侯爵名臣中有唐勝宗、陸仲亨為首79位侯爵;伯爵中有汪廣洋、劉伯溫為首的12位名臣;子爵中則有王清、王鳳顯等11位英雄;男爵中有王愷、孫炎等23位明朝開國名臣。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 1368年初稱帝,國號大明,定都於應天府 ;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南京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 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史稱南明。清兵入關後,陸續擊敗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占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至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 ,還曾收復安南 。
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鬥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大量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 ,也有學者指出逾億 ,也有晚明人口近兩億的說法 。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 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清朝時稱之為前明。
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後來被金庸等作家採用,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
公爵
魏國公 徐達(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
吳元年九月辛丑以平吳功,封信國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進封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祿五千石,世襲。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諡武寧。達初封公,位次第二。李善長得罪,進位第一。
鄂國公 常遇春(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吳元年九月辛丑封。洪武二年七月己亥卒于軍。十月庚午追封奉天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平王,諡忠武。
鄭國公 常茂 (明代開國名將常遇春長子)
常茂(1356 -1391)常遇春長子,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的兒子,其蔭父功,繼承鄭國公爵位。據《明宋文憲公濂奉敕撰開平王神道碑並序》中說道:妻定遠藍氏,封開平王夫人。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朱元璋所賜名。因為常茂與馮勝為子婿關係,在軍營常茂多不受約束。當時納哈出投降,在酒宴時,因得知納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傷納哈出,導致納哈出部潰散。馮勝因此上奏常茂激變,兩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馮勝兵權,並安置常茂到龍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 [
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第三,封鄭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年九月丁酉有罪,安置龍州。二十四年卒。
韓國公 李善長(明朝開國功臣)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南明弘光政權追諡襄愍 。
吳元年九月辛丑封宣國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第一,封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韓國公,祿四千石,世襲。二十三年五月乙卯坐胡黨死,爵除。
曹國公 李文忠 (明朝開國名將)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 [1] ,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開國的著名將領、謀臣。
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曹國長公主就去世了,父親李貞帶著他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之後才在滁州見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為養子,跟隨自己姓朱。
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征。文忠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
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詔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軍事機構),兼主管國子監(全國最高學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裡,位次第三。賜葬鐘山。
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爵位。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四,封奉天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曹國公,祿三千石,世襲。十七年三月戊戌獲譴,卒。追封岐陽王,諡武靖。
宋國公 馮勝(明朝開國名將)
馮勝(?—1395),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的弟弟,安徽定遠人,喜歡讀書,通曉兵法,元末結寨自保。後協助朱元璋征討四方,建立明朝。
洪武五年(1372年),征討王保保,徐達、李文忠皆戰不利,唯獨馮勝斬獲甚眾。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會見馮勝而被朱元璋嚴懲。後來因「勝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賜死。因未能善終,死後沒有進入功臣廟。
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封寧陵王,諡號「武壯」。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五,封宋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八年二月丁卯賜死,爵除。
衛國公 鄧愈
鄧愈(1337~1377年),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明朝開國名將。
天生魁梧,勇武過人。16歲領兵抗元。1355年(至正十五年),率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賜其名為鄧愈。跟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塗)、集慶(今江蘇南京),直取鎮江,屢立戰功,升為廣興翼元帥。後轉戰浙西,屢敗元軍。累積軍功屢次升官,歷任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諭德。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備,嚴於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1370年(洪武三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
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諡號武順。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六,封衛國公,祿三七石,世襲。十年十一月癸未卒,追封寧河王,諡武順。
信國公 湯和
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名將,軍事家。
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於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在隨朱元璋渡長江、占集慶、取鎮江的諸戰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
至正十七年(1357年),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征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爾後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占據延平的陳友定。又隨徐達率軍征今山西、甘肅、寧夏等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國公。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視海防。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後設衛所城59處﹐使倭寇不得輕入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還鄉,賜第鳳陽。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追封東甌王,諡號「襄武」。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七,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中山侯,祿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乙卯,加祿千石。十一年正月己卯進封信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八年八月戊辰卒。追封東甌王,諡襄武。
潁國公 傅友德
傅友德(約1330-1394)漢族,安徽相城(今安徽淮北)人,遷居碭山(今屬安徽)。明朝開國名將。
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
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被朱元璋稱為:「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後坐事賜死。1644年追封為麗江王,諡「武靖」。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潁川侯,位次第二十八,勛祿同前。十七年四月辛卯進封潁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丑賜死,爵除。
越國公胡大海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泗州虹縣人,明初朱元璋手下軍事將領。
胡大海長身鐵面,智力過人。元朝末年,從朱元璋起事。渡江後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將楊完者打敗,苗將蔣英、劉震、李福等歸降。任江南行省參知政事。鎮守浙江金華。雖是文盲,但是能折節下士,曾薦劉基、宋濂、葉琛、章溢於朱元璋。胡大海軍紀嚴明,不妄殺人,不掠婦女。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命樞密院判事耿再成、參軍胡大海率兵取處州。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七日,部將蔣英邀請胡大海前往八詠樓,視察士卒演習,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馬時,有苗將鍾矮子跪於馬前稱「蔣英欲殺我!」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蔣英以鐵錘打死,次子胡關住同時被殺,耿再成亦死。朱元璋取杭州之後,殺死蔣英,血祭胡大海,並作文以祭。
明朝建立後,特贈光祿大夫,追封越國公,諡武莊。
壬寅二月,金華死事。甲辰三月追封,諡武莊。
泗國公耿再成
耿再成(?—1362年),字德甫,泗州五河縣(今安徽五河縣)人,元末明初將領,泗國公。
至正十二年(1352年),耿再成投奔朱元璋。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大敗元軍。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一月,攻克處州後留守處州。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處州苗族降將叛亂,為叛軍所殺,朱元璋聽聞後,十分惋惜,為其立廟祭祀,將其衣冠改葬於金陵聚寶山,追封為高陽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進太廟。洪武十年(1377年),加贈泗國公,諡武莊。
壬寅二月,處州死事。初封高陽郡公,諡武壯。洪武十年四月改封。
蔡國公張德勝 (明朝開國功臣、蔡國公)
張德勝(1331年—1363年),字仁輔(一字仁甫),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元末起義軍將領、朱元璋麾下早期部將、明朝開國功臣,蔡國公。
出身巢湖水軍。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隨廖永安等人投奔朱元璋,此後主要參與了對陳友諒的戰爭。至正十九年(1359年)三月,大敗趙普勝,三戰三捷,立下平生最大戰績。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於龍灣之戰中總領水軍,追擊敗軍至採石,戰死。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追贈張德勝為光祿大夫、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蔡國公。 洪武三年(1370年),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洪武六年(1373年),追諡為忠毅。
龍江戰歿。癸卯十月追封,諡忠毅。
梁國公趙德勝(明朝開國將領、梁國公)
趙德勝(1325年—1363年),人稱黑趙歲,濠(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功臣,爵封梁國公,諡武桓。
初為元朝義兵將領。至正十三年(1354年),投奔朱元璋,屢立戰功。至正十五年(1356年),隨朱元璋南渡長江作戰,官升中翼左副元帥。至正二十年(1360年),參與龍灣之戰,升任後翼統軍元帥。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任江南行樞密院事,鎮守南昌,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保衛南昌的戰鬥中,率軍守衛城門時為弓弩所射殺,時年三十九歲。
南昌死事。癸卯十月追封,諡武桓。
濟陽郡公丁普郎
丁普郎(?—1363年),明朝開國將領。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人。初為紅巾軍徐壽輝部將,後為陳友諒部將,守衛小孤山。在陳友諒設計除掉了趙普勝後,與傅友德一起投降朱元璋,授行樞密院同知,數有功。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從元璋援南昌,與陳友諒戰於康郎山,身被十餘創,頭斷,仍屹立不倒。贈柱國上將軍,封濟陽郡公,祀余干康山忠臣廟。大明英烈傳中稱為丁普朗。子世襲千戶,祀鄉賢。
鄱陽湖戰歿。
河間郡公俞廷玉
俞廷玉,濠州人,明代開國功臣。朱元璋準備奪取江南地區時,苦無舟船,天塹難渡。他帶領水軍來投。並攻取太平等地,協助朱元璋建立了根基。後戰死,追封河間郡公。
甲辰十一月追封。
鄖國公廖永安(明代鄖國公)
廖永安(1320年—1366年),字彥敬,巢(今安徽巢湖)人,元末巢湖水軍將領,朱元璋麾下早期將領,鄖國公。慶國公廖永忠之兄。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廖永安率巢湖水軍投靠朱元璋,此後屢立戰功。至正十七年(1357年),隨徐達收復宜興,深入太湖時為吳將呂珍所敗,被俘。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在囚牢中逝世,死後,朱元璋為之痛哭,並親自寫文祭奠,配祭功臣廟。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平定張士誠,將廖永安安葬於巢,並在郊外迎祭。 [2]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令於雞籠山築壇,祭奠廖永安。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又於雞籠山祭奠。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追諡其武閔。洪武九年(1376年),又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不久又改封為鄖國公。
乙巳十月以使吳不屈,遙封楚國公。丙午七月卒於吳。諡武閔。洪武十三年四月改封。
東海郡公茅成
茅成(?-1366年),定遠(今屬安徽)人,元末明初軍事將領。
丙午十一月伐吳戰歿。
虢國公俞通海
俞通海(1330年—1367年),字碧泉,廬州巢縣(今安徽巢湖)人,祖籍濠(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將領、河間郡公俞廷玉長子、虢國公。
元朝末年,俞通海和廖永安等人於巢湖結寨自保。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俞通海率巢湖水軍投奔朱元璋,此後隨朱元璋南渡長江作戰,屢敗元軍。至正二十年(1360年),參與龍灣之戰,擊退陳友諒。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參與鄱陽湖水戰,解救朱元璋,焚燒陳友諒舟船,立下首功。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隨軍攻打張士誠,並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了包圍平江的戰鬥,在進搗桃花塢時中流矢,傷勢嚴重,不日身亡,年三十八歲。
廷玉子。吳元年四月卒於平江軍。追封豫國公。洪武三年改封,諡忠烈。
濟國公丁德興
丁德興(1327年—1366年),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明朝開國將領,濟國公。
丁德興生時有異兆出現,於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靠朱元璋,大破洪山寨,後屢建戰功。至正十五年(1355年),隨軍渡江,分兵攻取溧水、溧陽。至正十七年(1357年),攻克宜興,封鳳翔指揮使。後參與了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的戰鬥,在圍困平江時去世,贈都指揮使。
洪武元年(1368年),追封濟國公,列於功臣廟。丁德興後裔聚居山東青州,藏有《益都丁氏族譜》,記載丁德興祖先由魯穆國而來。
南明弘光帝追諡武烈。
吳元年卒於平江軍。洪武元年追封。
天水郡公嚴德
嚴 德,男,漢族,大學文化(畢業於四川大學函授學院行政管理專業),1970年5月生,1988年9月參加工作,200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雲南省馬關縣人,現任馬關縣建設局副局長(主任科員)。
經研究,該同志擬任馬關縣建設局局長。
工作實績:嚴德同志對建築工程業務熟悉,組織完成了《縣城總體規劃》及部分鄉鎮的建設規劃工作。2009年6月主持工作以來,順利啟動縣城生活垃圾處置工程建設,全面完成廉租住房建設和農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建設任務,成功與省水務投資公司簽訂了污水處理設施的相關協議。本人被雲南省建設廳評為全省建設工程招投標和有形建築市場管理先進工作者。
吳元年九月討方國珍戰歿。洪武二年六月追封。
姑孰郡公陶安
陶安(1315年~1368年)字主敬,當塗(今屬安徽)人。少敏悟,博涉經史,尤長於《易》,對明朝建國之初的典章制度建設有重要貢獻。
洪武元年追封。
樂浪公濮英
濮英(?—1387年),廬州(今安徽合肥)人,明朝初期將領、樂浪公。
初為百夫長,升至西安衛指揮。洪武二十年(1387年),隨馮勝北征,回師時率軍殿後,中元軍埋伏,力戰不能突圍,被俘後剖腹自殺,追贈金山侯。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進贈樂浪公。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加封三代(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為爵。
洪武二十年閏六月庚申戰歿金山。追封金山侯,諡忠襄。二十一年七月進封公。
涼國公 藍玉(明朝開國將領)
藍玉(?―1393年),定遠(今屬安徽定遠縣)人 ,明朝開國將領。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虜大將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將軍、涼國公。藍玉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岳父,所以作為太子妃舅父,藍玉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朱元璋給兒子朱標組建當時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團班底,作為兒子繼承大統徹底清除北元的預備。然太子死皇孫幼,朱標太子的武人集團班底全部被屠戮乾淨,最後落了個周亞夫的下場。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封永昌侯,祿襲同前。十七年四月壬午予世侯,加祿五百石。二十一年十二月壬戌進封公,加祿五百石。二十六年二月乙酉謀反,伏誅。
蘄國公 康茂才
康茂才(1313年-1370年),字壽卿,蘄(今湖北蘄春)人 [1] ,明朝初期名將。
早年通曉經史大義,事母至孝,聚兵保鄉里,元朝封為淮西宣慰使、都元帥,後率部投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軍元帥,鎮守龍灣,又任都水營田使,率士兵行屯田之策。
陳友諒攻打應天府,康茂才行詐降計,誘使其躁進急行,在龍灣將其擊敗。後隨朱元璋破江州,攻占蘄、黃,戰鄱陽湖,因功升為大都督府副使,又從滅張士誠,同知大都督府事。
洪武元年(1368年),康茂才隨徐達北伐,攻取汴梁,留守陝州。三年(1370年),奪取興元,回師途中病死,追封蘄國公。
洪武三年八月己未卒于軍。追封推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蘄國公,諡武康。
康鐸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蘄春侯,位次第二十六,勛祿,加祿同楊璟。十五年七月丙子卒,贈蘄國公,諡忠愍。
侯爵
延安侯唐勝宗
唐勝宗(1335—1390),濠州人,元末明初著名大將、明朝開國軍事將領,被封延安侯。
唐勝宗早期就歸附朱元璋打天下,屢立戰功。洪武三年(1370)冬,封為延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
但是後期因擅馳驛騎,被削去爵位,降職為指揮。洪武二十三年,因是胡惟庸同黨而被殺,削去了爵位。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八,勛祿同前。七年八月乙卯加祿千石,坐事削爵。久之還爵。二十三年坐胡黨誅,爵除。
吉安侯陸仲亨
陸仲亨(1336年—1390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將領,吉安侯。
至正十三年(1353年),為朱元璋所招攬,加入起義軍。至正十五年(1355年),隨朱元璋渡江,此後參與了平定陳友諒的戰鬥。洪武元年(1368年),率軍同廖永忠平定廣東。洪武三年(1370年)十月,封為吉安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死。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九,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與唐勝宗同削爵,已同復。二十三年坐黨誅,爵除。
江夏侯周德興(明朝開國將領、江夏侯)
周德興(?—1392年),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將領、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同鄉。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從朱元璋起兵,此後參與了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的戰鬥。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和楊璟、張彬一起征討廣西。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江夏侯。洪武五年(1372年)元月,率領趙庸、左君弼出師南寧,討伐湖南、廣西少數民族。洪武二十年(1387年),經略福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因子作亂宮廷坐死。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二十五年八月己未以罪誅,爵除。
淮安侯華雲龍(明朝開國將領、淮安侯)
華雲龍(1332年-1374年),定遠(今安徽滁州定遠)人,明朝開國將領,淮安侯。
元末時聚眾起兵,後率眾歸附朱元璋,此後參與了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隨徐達北伐北元,次年因功升任大都督府僉事,總管六衛兵留守兼任北平行省參知政事。洪武三年(1370年)冬,被封為淮安侯。洪武四年(1371年),於雲州邊境大破元軍。洪武七年(1374年),被召南還,死於途中。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一,勛祿同前。七年六月癸亥自北平召回,道卒。
濟寧侯顧時
顧時(1334-1379),字時舉,濠(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將領、滕國公。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顧時投靠明太祖,成為起義軍的一員,累積戰功升任元帥。其後參與了平定張士誠的戰爭。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隨徐達北伐元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濟寧侯。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隨傅友德征伐明夏。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隨李文忠征伐北元,以疲憊之軍戰勝北元軍隊,大振軍威。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鎮守北平。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去世,追封滕國公,諡襄靖。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二,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十二年十一月甲寅卒。追封滕國公,諡襄靖。
長興侯耿炳文
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管軍總管耿君用之子,明朝開國功臣。
耿炳文早年承襲父職,屢次打敗張士誠的軍隊,歷任總兵都元帥、大都督府僉事等職,後隨常遇春、徐達攻打大同、陝西等地,屢立戰功。之後以軍功封長興侯。朱元璋去世之後,燕王朱棣起兵叛亂,建文帝朱允炆以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討伐朱棣。不久卻兵敗真定。建文帝遂以曹國公李景隆代耿炳文為主帥,結果連戰連敗。
燕王朱棣即位後的第二年,耿炳文遭到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的彈劾,從而畏罪自殺(一說耿炳文已在真定之戰中陣亡)。
南明弘光元年(1645),追贈興國公,諡號「武愍」。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三,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永樂二年以嫌自殺,除。
臨江侯陳德(明朝開國功臣、杞國公)
陳德(?-1378年),字至善,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將領。
陳德出身於農耕世家。至正十三年(1353年),投奔朱元璋,加入起義軍。至正二十一年( 1361年),率軍支援長興,隨常遇春大敗李伯升。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參加鄱陽湖之戰。此後,隨徐達北伐。洪武三年(1370年),封臨江侯。洪武四年(1371年),隨傅友德南征明夏。洪武五年(1372年),隨馮勝北伐。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鳳陽去世,追封杞國公,諡號定襄。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坐胡惟庸黨,爵除。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四,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十一年十一月壬辰卒。追封杞國公,諡定襄。
鞏昌侯郭興(明朝陝國公)
郭興(1330-1384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初淮西二十四將,其弟為武定侯郭英,妹為郭寧妃。
元末投郭子興義軍,後歸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戰,鄱陽湖水戰時,郭興建議朱元璋使用火攻,大破陳友諒。
洪武三年(1370年),獲封鞏昌侯,死後獲贈「陝國公」,諡號「宣武」。
一名子興,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五,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十七年十一月癸酉卒。追封陝國公,諡宣武。
六安侯王志(明朝開國將領、許國公)
王志(1335年—1386年),臨淮(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將領、許國公。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王志率領鄉兵在濠州投靠朱元璋,其後參與了平定張士誠、陳友諒和北伐元朝的戰爭。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六安侯。洪武十九年(1386年)去世。
洪武十二年(1379年),胡惟庸案事發後,王志也被列為胡惟庸黨朋,但因時已死遂不追究。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六,勛號同前,祿九百石。七年八月加祿至二千五百石。十九年八月己亥卒。追封許國公,諡襄簡。
滎陽侯鄭遇春
鄭遇春(1333-1390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將領,唐朝宰相鄭畋之後,先鋒鄭遇霖之弟。
至正十三年(1353年),隨朱元璋攻取了鐵佛岡、三汊河、大柳等寨,因功升任總管。至正十五年(1355年),隨朱元璋渡江作戰,後參與平定陳友諒。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朔州衛指揮副使,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滎陽侯,食祿九百石。 洪武十四年(1381年),隨同傅友德平定雲南,封滎陽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死,爵位削除。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七,勛祿,加祿皆同王志。二十三年坐胡黨死,除。
平涼侯費聚
費聚(?-1390年),字子英,五河(今安徽五河)人,明朝開國將領,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費聚早年便跟隨朱元璋,歷任承信校尉、永興翼副元帥、永興衛指揮使、西安衛指揮使、都督府僉事等職,先後隨明軍平定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割據勢力,於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平涼侯。後又隨軍平定雲南,討平蠻族叛亂,鎮守貴州、雲南等地。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費聚因胡惟庸案被殺,爵位廢除。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八,勛號同前,祿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坐胡黨死,除。
江陰侯吳良(明朝江國公)
吳良(1323-1381年),初名國興,後賜名良,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海國公吳禎之兄,明初名將。
早年隨朱元璋起兵,為帳前先鋒,累遷指揮使,鎮守江陰十年,抵禦張士誠的進攻,成為朱元璋政權的東南屏障,使其無東顧之憂。洪武三年(1370年),任都督同知,封江陰侯。洪武五年(1372年),輔佐征南將軍鄧愈征討廣西蠻族,平定粵西地區。
洪武十四年(1381年),病逝於青州,追贈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中軍都督、江國公,賜諡「襄烈」。1382年(洪武十五年)二月,賜葬鐘山之陰。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九,勛號同前,祿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十四年十一月丁未卒。追封江國公,諡襄烈。
靖海侯吳禎(明朝開國將領、海國公)
吳禎(1328年-1379年),初名國寶,字干臣,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明朝開國名將,江國公吳良之弟。
吳禎早年隨明太祖起兵,為帳前先鋒,累功至天興翼副元帥、英武衛親軍指揮使。他先後參與明朝平定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割據勢力的戰爭。明朝建國後擔任大都督府僉事,封靖海侯。後督理海運,擔任剿倭總兵官。
洪武十二年(1379年),吳禎病逝,追封海國公,諡號襄毅。後因被追認為胡黨,除爵。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勛祿,加祿同吳良。十二年卒。追封海國公,諡襄毅。
南雄侯趙庸
趙庸,明初功臣,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明初軍事人物。趙仲中弟。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一,勛祿,加祿同前。二十三年坐胡黨死,除。
德慶侯廖永忠(明初名將)
廖永忠(1323一1375年),巢縣(今安徽省巢湖)人,楚國公廖永安之弟,明初名將。
廖永忠早年與湯和共討方國珍,平定浙東;後俘陳友定,平定福建;與朱亮祖攻克廣州,平定廣東;攻克象州,平定廣西;明滅夏之戰中,充南路軍右副將軍職,取得夔州之戰勝利,為最終消滅夏政權鋪平道路。
因鄱陽湖之戰戰功卓著,朱元璋以漆牌書「功超群將,智邁雄師」賞賜給他,並在《平蜀文》書「傅一廖二」之語,盛讚廖永忠功勳。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二,勛祿,加祿同前。八年三月甲申卒。
南安侯俞通源
俞通源(?-1389年),字佰川,廬州巢(今安徽巢湖)人,籍貫濠(治今安徽鳳陽) ,俞通海弟。明朝軍事將領,封爵南安侯。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三,勛祿,加祿同前。二十二年三月戊戌卒。附黨事發,以死不問,爵除。
廣德侯華高
華高(?-公元1371年),安徽和州(今和縣)人,明朝軍事將領。其早年與俞通海等人率領巢湖水師歸順朱元璋,後隨軍攻破太平,後攻破採石、方山、集慶、鎮江,升任秦淮翼元帥。與鄧愈進攻廣德,並攻破。後攻破常州,任僉行樞密院事。後擊敗陳友諒,援助長興、攻破武昌、淮東等地,升任行省平章政事。洪武三年封廣德侯。後由於生病,死於瓊州。贈巢國公,諡武莊。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四,勛號同前,祿六百石。四年四月乙未卒。追封巢國公,諡武莊,無子,爵除。
營陽侯楊璟(明初將領)
楊璟(?-1382年),安徽合肥人,明初將領。其早年歸順朱元璋到集慶,後攻下常州,任親軍副都指揮使。後到婺州等地,升任湖廣行省參政,鎮守江陵。後進攻湖南,升任行省平章政事。與周德興、張彬等將領攻入廣西。洪武元年進攻永州、靖江,平定廣西。後隨湯和、徐達攻入山西。封營陽侯。洪武十五年去世(詐死),追封芮國公,諡武信。8年後復出,隨燕王朱棣靖難南征,戰死於靈璧,追封為璟國公。
十三年(1380),時任左丞相的胡惟庸以結黨謀逆罪被誅,同案株連一公、二十一侯,先後誅戮三萬餘人。當時遠在北平的楊璟也被列為胡黨,太祖下令燕王朱棣就近誅殺楊璟、滅其三族。朱棣接到父皇的旨意後,便與姚廣孝密謀,他們深知楊璟乃忠勇之士,如今身陷謀逆之罪,實屬無辜,若能設法將其全活下來,今後必有大用。於是便由姚廣孝親自出面,說服其追隨燕王共成大事,姚廣孝親自為楊璟設謀詐死。
建文元年(1399),終於爆發了「靖難之役」,楊璟返回北平,然後隨靖難大軍一路南征。在決定雙方勝負的靈璧大戰中,楊璟挺身護駕,為救燕王而捨命捐身,以此報了燕王的活命全家之恩。朱棣繼位,追封楊璟為璟國公,將他的生前履歷及往事前功一概抹去,並在實錄、史籍中均不作任何記載。至於楊璟一族,亦深知凡參與謀權奪位的臣子,在新天子得勢之後大都難免滅口誅族之禍,故也心照不宣,將錯就錯,凡涉及楊璟身世的地方,一律削方就圓。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五,勛號同前,祿一千五百石。七年加祿千石。十五年八月乙巳卒。追封芮國公,諡武信。
永嘉侯朱亮祖
朱亮祖(?-1380年),六安(今安徽六安)人,明朝開國將領,永嘉侯。
朱亮祖原是元朝義兵元帥,屢敗朱元璋,後被俘歸降,參與了明軍攻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夏政權的戰役,並作為明軍主力平定兩廣,於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永嘉侯,出鎮北平。他在鎮守廣東期間,與當地豪強勾結,使朱元璋冤殺番禺縣令道同,最終被朱元璋察覺。
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朱亮祖被召回京師,與長子朱暹一同被鞭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論為胡惟庸逆黨,爵位廢除。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七,勛祿,加祿同楊璟。十三年九月庚寅坐罪死,爵除。
臨川侯胡美(明初將領)
胡美(?-1383年),原名廷瑞,為避朱元璋字,改名美。沔陽人。明初將領。
其最早為陳友諒效力,任江西行省丞相,守衛龍興。朱元璋攻下江州,派人招降胡美。胡美派鄭仁傑請降,但要求不要解散其部隊。朱元璋最初為難,後劉基暗示,朱元璋修書解釋。最後胡美率眾請降,朱元璋仍讓其擔任舊職。胡美投降後,其下屬康泰、祝宗仍然不降,並反叛攻陷洪都。徐達平叛,朱元璋因康泰是胡美外甥,不予誅殺。此後胡美攻下武昌,並與徐達等人攻下淮東,進攻張士誠,接連攻下湖州、平江、無錫等地,招降莫天祐。
後為征南將軍,攻入福建,接連攻下杉關、光澤、邵武、建陽、建寧、福州、延平、興化,後留守福建,之後召還。後任中書平章、同知詹事院事,封豫章侯、臨川侯。之後因胡惟庸案以借其長女為貴妃之便與女婿穢亂宮禁之罪被賜自盡,其女婿也被處以死刑。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豫章侯,第二十九,勛祿,加祿同楊璟。十三年四月乙丑改封臨川。十七年有罪賜死,爵除。
東平侯韓政(明朝開國功臣、鄆國公)
韓政(?—1378年),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明朝開國將領。
韓政早年曾為元朝義兵元帥,後率部歸附明太祖。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率軍攻克濠州。此後參與平定張士誠、北伐元朝的戰爭。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東平侯。洪武五年(1372年)隨李文忠北伐北元。
洪武十一年(1378年)二月,韓政去世,追封鄆國公。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勛祿,加祿同前。十一年二月癸亥卒。追封鄆國公。
宜春侯黃彬
黃彬(?-1390年),江夏(今湖北武漢)人,明朝將領。
初從歐普祥起義。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勸普祥歸降朱元璋,授江西行省參政。普祥死,領其眾,從常遇春征贛州,定江西,進江淮行省中書左丞。洪武三年(1370年),封宜春侯。五年副鄧愈征古州(今貴州黎平西北),次年從徐達鎮北平(今北京),又練兵沂州(今山東臨沂)、臨清。後坐胡惟庸黨死。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一,勛祿,加祿同王志。二十三年坐胡黨死,爵除。
宣寧侯曹良臣
曹良臣(?-1372年),壽州安豐(今安徽壽縣)人,明朝開國將領。
曹良臣早年聚兵保鄉里,後歸降明太祖,歷任江淮行省參政、左丞、山西行省平章等職。明朝建立後,隨徐達北伐,破大都,守通州,功勳卓著,封宣寧侯。後又隨征明夏。
洪武五年(1372年),曹良臣再次隨軍北伐,戰死於阿魯渾河,追封安國公,諡號忠壯(一作忠莊)。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二,勛祿同王志。五年六月甲辰歿於陣。二十三年甲申追封安國公,諡忠壯。
汝南侯梅思祖
梅思祖(?—1382年),歸德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人,明朝開國功臣、汝南侯。
梅思祖起初為元朝義軍元帥,先後叛投劉福通、張士誠,於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投靠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隨軍北伐元朝,屢立戰功,此後隨傅友德征伐明夏,隨馮勝攻打甘肅。洪武十五年(1382年),隨傅友德征伐雲南,同年去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坐胡惟庸黨,全家被殺。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三,勛祿,加祿同王志。十五年十月壬午卒。已,坐胡黨除。
河南侯陸聚
陸聚(?—1390年),明朝開國將領、河南侯。初為元朝樞密院同知,鎮守武安等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率部投降徐達,朱元璋命其為江淮行省參政。洪武元年(1368年),隨徐達北征元朝,屢克山寨。洪武三年(1370年),回軍沂、邳,平定民亂,同年封為河南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四,勛祿,加祿同前。已,坐胡黨死,除。
永城侯薛顯
薛顯(?—1387年),徐州蕭縣杜樓鎮薛村人,明朝開國大將。最初趙均用占領徐州,讓薛顯為元帥守衛泗州。趙均用死後,薛顯率領泗州投降,被授予親軍指揮,跟從朱元璋征戰。南昌平定後,命薛顯跟從朱文正守衛。陳友諒進攻南昌時,薛顯守衛章江、新城,後派出精銳斬殺劉進昭、活捉副將趙祥,固守三個月得以解圍。鄧仲謙占領新淦後無法被攻陷,薛顯征討並斬殺,後升任江西行省參政。跟從徐達收復淮東、征討張士誠。後跟從常遇春進攻湖州,後升任行省右丞。
之後跟從徐達進攻中原,攻克兗州、沂州、青州、濟州、東昌、棣州,樂安、衛輝、彰德、廣平、臨清、德州、長蘆、通州、北平。後分守古北口,進攻大同,活捉喬右丞等人。進攻山西、保定,攻破七垛寨,追脫因貼木兒。後與陳友德率領三千人,攻下太原、追擊擴廓。後與徐達會師平陽,招降杜旺等人。後抵達臨洮,追擊元豫王等,取平涼。張良臣假裝慶陽投降,薛顯納降去,後張良臣晚上襲擊薛顯營,後突擊倖免。薛顯後圍張良臣,此時韓扎兒進攻原州,以騷擾明朝軍隊。薛顯駐兵靈州,張良臣無援後戰敗。此後薛顯狂追賀宗哲到六盤山、追擴廓到塞外,從此陝西境內戰事平息。
洪武三年,功臣賞罰,因為薛顯曾經擅殺胥吏、獸醫、火者、馬軍以及千戶吳富等人,封永城侯,被貶到海南。次年,朱元璋想念其,召其歸還[3]。此後跟隨徐達征戰漠北,屯田北平。洪武二十年東,召還,到山海關的時候去世。贈永國公,諡桓襄。
洪武三年十二月戊辰封,以罪安置海南。已,召還,該祿一千五百石。二十年九月癸巳卒于軍。追封永國公,諡桓襄。無子。後追論胡黨,以死不究,除。
西平侯沐英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漢族,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明太祖朱元璋的養子。
沐英出身貧苦,自幼顛沛流離,八歲時被農民義軍將領朱元璋收為義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歲的沐英跟隨朱元璋攻伐征戰,開始軍旅生涯。十八歲時,被授帳前都尉,參與守鎮江,開始擔當軍事要任。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帥之職隨鄧愈征討吐蕃,因軍功被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征雲南。雲南平定後,沐英留滇鎮守,其鎮滇南十年間,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義母馬皇后病逝,悲傷過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標的去世,遭受打擊而患病,兩個月後病逝於雲南任所,年僅四十八歲。朱元璋倍感痛惜,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此後,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直至明末。
洪武十年十月戊午封,祿二千五百石,世襲。二十五年六月丁卯卒於雲南。十月己巳追封黔寧王,諡昭靖。
安慶侯仇成
仇成(公元1324年-公元1388年),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人,早期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攻克採石、太平,又隨大將徐達攻克江蘇的溧水、溧陽,每次作戰都勇冠三軍,後升為統軍大元帥。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八月病故,追封為皖國公,諡「莊襄」,賜葬鐘山。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封,祿二千石,世襲指揮使。十七年四月壬午予世襲,加祿五百石。二十一年七月辛巳卒。追封皖國公,諡莊襄。
永平侯謝成(明朝開國功臣、永平侯)
謝成(1339年—1394年),濠(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將領、永平侯。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加入朱元璋起義軍,隨後參與了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戰爭。洪武十二年(1379年),被封為永平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因牽涉藍玉案坐死。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仇成。二十六年坐累卒。
鳳翔侯張龍
張龍(-1397年)江浙行省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朝軍事家。
早年跟從朱元璋攻占常州、寧國、婺州、江州、武昌,授花槍所千戶。後來攻下淮東,守衛海安。
洪武十二年封,祿襲同前。後予世襲,加祿五百石。三十年卒。
安陸侯吳復
吳復(1321年―1383年),字伯起,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明朝將領。元末隨朱元璋起義,屢建戰功,封安陸侯。後戰死,歸葬於此。朱元璋(明太祖)諭葬。並建有享堂,以任姓平民守之,後任姓繁衍成村,即以"享堂任村"為地名。
洪武十二年封,祿襲同前。十六年十月己亥卒。追封黔國公,諡武毅,加祿五百石,世襲。
宣德侯金朝興
金朝興(?-1382年),巢(今安徽巢湖)人,明朝開國將領。
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靠明太祖朱元璋,隨後參與了平定陳友諒、張士誠和北伐元朝的戰爭。洪武三年(1370年),任秦王左相。洪武四年(1371年),隨傅友德征伐明夏。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為宣德侯。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平定雲南時去世,追封沂國公,諡武毅。
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平定雲南之功,令其子孫世襲侯爵。嘉靖元年(1507年),明世宗為金朝興在雲南建廟,賜額「報功」。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十五年七月丙子卒。追封沂國公,諡武毅。十七年予世襲,加祿五百石。
懷遠侯曹興(明初武將)
曹興,一名興才,未詳何許人。從平武昌,授指揮僉事。取平江,進指揮使。克蘇九疇炭山寨。進都督僉事,兼太原衛指揮。進山西行省參政,領衛事,為晉王相。洪武十一年,從沐英討洮州羌,降朵甘酋,擒三副使等。師還,封懷遠侯,世襲指揮使。理軍務山西,從北征有功。後數年,坐玉黨死。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玉黨死,除。
靖寧侯葉升(明朝開國功臣、靖寧侯)
葉升(?—1392年),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明朝開國將領、靖寧侯。
至正十四年(1354年),投奔朱元璋,加入起義軍,其後參與了平定陳友諒、張士誠、明夏的戰爭。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平定西番十八族叛亂,封靖寧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坐胡惟庸案死。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五年八月丙子坐胡黨誅。
景川侯曹震(明太祖朝景川侯)
曹震,元末明初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末從朱元璋起兵,累官指揮使。洪武十二年(1379年),以從沐英攻西番,封景川侯。又從藍玉平雲南,尋復理四川軍務。在鎮疏浚河道,鑿石削崖,以通漕運。並辟陸路,架橋立棧,至是運道暢通,為時論所重。後坐藍玉黨,被誅。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黨誅。
會寧侯張溫
張溫,籍貫不詳,明朝將領。從朱元璋渡江,授千戶。積功至天策衛指揮僉事。從大軍收中原,克陝西,攻下蘭州,守之。元將擴廓偵大將軍南還,自甘肅帥步騎奄至。諸將請固守以等待援兵。張溫曰:「彼遠來,未知我虛實,乘幕擊之,可挫其銳。倘彼不退,固守未為晚也。」於是整兵出戰,元兵少卻。已而圍城數重,張溫斂兵固守蘭州,敵攻不能下,乃引去。明太祖稱為奇功,擢大都督府僉事。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黨誅。
雄武侯周武
周武 ,開州人,從定江東,滅漢,收淮東,平吳,積功為指揮僉事。從定中原,進都督僉事。洪武十一年以參將從沐英討西番朵甘,功多。師還,封雄武侯,祿二千石,世指揮使。出理河南軍務,巡撫北邊。二十三年卒,贈汝國公,諡勇襄。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三年三月庚午卒。追封汝國公,諡襄勇。
定遠侯王弼
王弼(?~1393年),號雙刀王,安徽臨淮(安徽鳳陽)人,祖籍安徽定遠,明朝開國功臣、重要將領,定遠侯。
約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王弼率部投靠朱元璋,其後屢建戰功。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平江戰役中痛擊張士誠,立下大功。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授予大都督府僉事,世襲指揮使。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隨沐英征伐西番。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隨傅友德征伐雲南。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和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先後隨馮勝、藍玉北伐北元。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因藍玉案死。
南明弘光帝追諡「武威」。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十七年四月加祿至二千五百石。二十七年十二月己亥卒。
崇山侯李新
洪武五年十二月己卯封,祿一千五百石。二十八年九月戊戌以罪誅。
普定侯陳桓
陳桓(?—1393年),濠(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將領、普定侯。
至正十三年(1353年),投奔朱元璋,加入起義軍,此後隨軍平定張士誠、陳友諒,北伐元朝。洪武四年(1371年),隨傅友德南征明夏。洪武十四年(1381年),隨傅友德南征雲南。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坐藍玉案死。
洪武十七年四月壬午封,祿二千五百石,世襲。二十六年坐藍黨死,除。
武定侯郭英
郭英(1335-1403年),明初將領。濠州人。祖籍山東巨野,後遷到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他與兄長郭興從朱元璋起兵,負責宿衛。朱元璋稱郭英為「郭四」。先後跟隨朱元璋、徐達、常遇春攻打陳友諒、張士誠,平定中原、雲南等地,身經百戰。1384年(洪武17年)封武定侯。身歷大小百餘戰,傷痕遍體,未嘗以疾辭。又因寧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備受朱元璋恩寵,死於永樂元年(1403年)卒,追贈營國公,諡威襄。
《三世家典》載郭英一生大小五百餘戰,總計擒斬獲俘人馬一十七萬餘,身被七十餘傷。
興弟。洪武十七四月封,祿二千五百石,世襲。永樂元年二月甲子卒。追封營國公,諡威襄。
鶴慶侯張翼(明初時臨淮籍功臣)
張翼,臨淮(今安徽鳳陽)人。父聚,以前翼元帥從平江南、淮東,積功為大同衛指揮同知,致仕。
洪武十七四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黨誅。
航海侯 張赫(明朝前期軍事將領)
張赫(公元1324年-公元1390年),臨淮(今安徽鳳陽)人,明朝前期軍事將領。明太祖起兵時,率兵前往歸附。而後屢立戰功,晉升為福州衛都指揮副使。期間致力於剿殺倭寇,皇帝嘉獎張赫的戰功,命他掌管都指揮印。又開闢海運航道,督促海上運輸事務。病逝後,追封為恩國公,諡號莊簡。
洪武二十年十月戊申封,祿二千石,世襲。二十三年八月甲子卒。追封恩國公,諡莊簡。
舳艫侯 朱壽(明初將領、舳艫侯)
朱壽 ,未詳何許人。以萬戶從渡江,下江東郡邑,進總管。收常、婺,克武昌。平蘇、湖,轉戰南北。積功為橫海衛指揮,進都督僉事。與恩國公張赫督漕運,有功。洪武二十年封舳艫侯,祿二千石,予世券。坐藍玉黨死。
洪武二十年十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黨誅,除。
海西侯 納哈出
洪納哈出(?-1388)扎刺兒氏,蒙古族。成吉思汗四傑之一木華黎裔孫。元太平路(治所今安徽當塗)萬戶。元朝末期遼陽行省實際統治者。武二十年九月以元降將封。二十一年七月辛丑卒于軍。
全寧侯孫恪
興祖子。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戊辰封,祿二千石,世襲。坐藍黨死,除。
越巂侯 俞淵
俞淵 ,河間郡公俞廷玉三子,虢國公俞通海、南安侯俞通源弟,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以父兄故,充參侍舍人。從征,積功授都督僉事。通源既坐黨,太祖念廷玉、通海功,洪武二十五年封淵越巂侯,歲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帥師討建昌叛賊,城越巂。明年坐累失侯,遣還里。建文元年召復爵。隨大軍征燕,戰沒於白溝河。次子靖嗣官。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戊午封,祿二千五百石,世襲。五月戊辰削爵,放還里。建文初,召還,戰歿白溝河。永樂初除。
東丘郡侯 花雲
花雲(1321-1360)字時澤,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人,明初名將,功臣之一,也是淮西二十四將之一,狀貌魁偉,面黝黑,驍勇絕倫。征戰多年,功勳卓著。
1353年,花雲佩著劍,到臨濠(今鳳陽)投奔朱元璋,被授以兵馬,從此為朱元璋作戰。他所戰皆克,攻破懷遠時擒獲敵將,又攻克全椒、繆家寨。六月,朱元璋取滁州,率領花雲和數名騎兵先行。突然遇到數千敵軍,花雲拔劍躍馬沖陣。敵軍大驚道:「這個黑將軍非常勇猛,不可當其鋒。」
1355年正月,花雲隨朱元璋取和州,擒獲敵兵三百。六月,朱元璋率軍取金陵,花雲擔任先鋒先行渡過長江。攻克太平城後,他因忠勇任宿衛,又隨軍攻集慶,擒獲敵兵三千,被升為總管,在攻取鎮江、丹陽、丹徒、金壇等地的戰鬥中都立下戰功。花雲率軍過馬馱沙,有數百名盜賊攔路挑戰。他且戰且走三晝夜,將盜賊盡數擒殺。隨後隨軍攻下常州、常熟,擒獲敵兵萬餘。花雲受命進趨寧國,途中被困在山中八天,大批盜賊集結阻攔。花雲挺矛突擊,斬首數以千百計,身上不中一箭,還駐太平。1360年閏五月,賊軍陳友諒率領舟師來犯,花雲與朱文遜等結陣迎戰,文遜戰死。
陳軍猛攻三日都不能下,後來趁漲潮乘大船攻城,城陷,花雲被擒。陳友諒將他亂箭射死,花雲至死罵聲方絕,終年39歲。朱元璋稱吳王后,追封花云為東丘郡侯,立忠臣祠祭祀。
庚子閏五月,太平死事。
高陽郡侯 王鼎
同前。
太原郡侯 許瑗
許瑗(公元?-1360年),字栗夫,饒之樂平(今江西樂平名口村)人,是著名《文獻通考》作者馬端臨的外甥。
許瑗死守太平府,力拒陳友諒,不屈被殺,被明朝追贈為大中大夫、輕車都尉、高陽郡候,事跡見《明史·忠義一》。
同前。
太原郡侯 王道同
處州死事。
南陽郡侯 葉琛(明初大臣)
葉琛(1314年—1362年4月12日),字景淵,明初大臣,浙江麗水高溪村人。元至正四年(1344年)任歙縣縣丞。至正十二年(1352年),升任處州路總管府判官,元將石抹宜孫在處州一帶鎮壓農民起義,葉琛積極為其出謀劃策。至正十八年(1358年),官至行省元帥。次年,朱元璋軍攻取處州,琛隨石抹宜孫避走福建建寧。
至正二十年(1360年),與劉基、章溢、宋濂同時被朱元璋徵聘至應天府,初授營田司僉事,不久調任洪都(今江西南昌)知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降將祝宗、康泰叛亂,葉琛被俘,不降,為叛軍所殺。明洪武元年(1368年),追封南陽郡侯。
壬寅三月死祝康宗之難。
忠節侯 張子明(元末將領)
張子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義軍將領成員。1363年,陳友諒率軍攻打洪都(今南昌),朱元璋守將朱文正奮力守城,經過一個多月的拼殺,雙方傷亡慘重。朱文正,發現洪都的抵抗已經接近了極限,他於是派了張子明去找朱元璋搬救兵。張子明從洪都出發,去找朱元璋,為了保險起見,他白天不趕路,而是找地方睡覺,晚上趁人少才出發(有點類似倒時差)。這種沒有效率的走路方法,使得他歷經險阻,走了半個月才到應天找到了朱元璋。朱元璋問張子明朱文正的情況,張子明說:陳友諒來了很多人,但死傷已經十分慘重,而且出師時間過長,糧食差不多了,如果你出兵的話,一定能擊敗他。(師久糧乏,援兵至,必可破)。朱元璋他告訴讓張子明帶信給朱文正,表示救兵不久就到。張子明在返回途中,被陳友諒的士兵擒獲,陳友諒親自接見了張子明。
癸卯六月,南昌死事。
高陽郡侯 韓成 (明代開國功臣)
韓成(?—1363年),濠州虹縣(今安徽泗縣)人。從朱元璋起事於徐、泗。屢立戰功,升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專司宿衛。從朱元璋攻陳友諒,鄱陽湖代太祖死,追贈高陽郡侯。子官至都督.
癸卯七月,鄱陽湖戰歿。
潁上郡侯 陳兆先
陳兆先(?—1363年),元末明初將領。陳野先從子。
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郭天敘、張天祐率軍進攻集慶,由於民兵統領陳野先叛變,郭天敘、張天佑兩人戰死。不久,陳野先亦被民兵所殺。
陳野先死後,其子陳兆先糾集先父餘部殘兵屯駐方山。與元將蠻子海牙成犄角之勢,以窺太平。翌年,朱元璋率諸將再次揮師進擊集慶,陳兆先率部眾對壘。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初三,朱元璋擒獲陳兆先,收降其部眾3萬餘人。
太祖以其兵備宿衛。感帝大度,效死力,後在鄱陽湖之戰中戰死。追贈潁上郡侯。
同前。
下邳郡侯 余昶
同前。
潁川郡侯 陳弼
陳弼 筆名澄碧。男,1932年2月生,江蘇省武進人。現為常州日報社主任編輯,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常州市蘇東坡研究會會長,瞿秋白研究會學術委員,江蘇徐霞客研究會理事,艤舟詩社顧問等。
同前。
東海郡侯 徐公輔
同前。
京兆郡侯 宋貴
同前。
汝南郡侯 昌文貴
同前。
隴西郡侯李信
同前。
太原郡侯 王勝
同前。
清河郡侯 李志高
同前。
隴西郡侯 李繼先
南昌戰歿。
彭城郡侯 劉齊
同前。
天水郡侯 趙國旺
同前。
永義侯桑世傑
伐吳戰歿。癸卯十月追封。
燕山侯 孫興祖
洪武三年北征戰歿。諡忠愍。
安遠侯 蔡仙
洪武三年九月追封,諡武襄。
東勝侯 汪興祖
洪武四年四月伐蜀戰歿。十二月追封,予世爵。以子幼,停襲。
廬江侯 何德
洪武十四年七月卒。追封,諡壯敏。
霍山侯 王簡
洪武十三年五月卒。追封。
臨沂侯 王真
洪武十三年七月卒。追封,諡桓義。
汝陰侯 高顯
洪武十三年九月卒。追封,諡武肅。
富春侯 蘇世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卒。追封,諡忠勇。
合浦侯 陳清
洪武十五年三月卒。追封,諡崇武。
東海侯 陳文
洪武十七年十月卒。追封,諡孝勇。
英公侯 於顯
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卒。追封,諡襄武。
昌樂侯 丘廣
洪武十一年五月卒。以文臣追封,諡景成。
伯爵
誠意伯 劉基(中國明代政治家、文學家)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年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年)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八年四月丁巳卒。二十三予世爵。正德八年十二月追贈太師,諡文成。
東莞伯何真
何真(1321年—1388年),字邦佐,號羅山,東莞員岡人(今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圓頭山村)人,明朝東莞伯,卒諡「忠靖」。
洪武二十年七月封,祿一千五百石,世襲。二十一年三月己卯卒。
徽先伯桑敬
桑敬 ,永義侯桑世傑子,無為人。以父死事,累官都督府僉事。洪武二十三年,封徽先伯,歲祿千七百石,予世券。明年同徐輝祖等防邊,尋令屯軍平陽,坐藍玉黨死。
世傑子。洪武二十三年九月壬寅封,祿一千七百石,世襲。已,坐藍黨誅,除。
忠勤伯汪廣洋
汪廣洋(? ~1379),江蘇高郵人,字朝宗,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漢族。元末進士出身,通經能文,尤工詩,善隸書。朱元璋稱讚其「處理機要,屢獻忠謀」,將他比作張良、諸葛亮。
年少時跟隨太祖朱元璋起義反元,被朱元璋聘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參與常遇春軍務。明朝建立後,先後擔任山東行省、陝西參政、中書省左丞、廣東行省參政、右丞相職務。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劉基案牽連,被朱元璋賜死。
著有《鳳池吟稿》、《淮南汪廣洋朝宗先生鳳池吟稿》。《明詩綜》收其詩三十一首。
洪武三年十一月以文臣封,祿三百六十石。七年八月加祿至一千九百石。十二年貶死。
天水郡伯趙天麟(朱元璋紅巾軍起義中一員部將)
癸卯,臨江死事。
隴西郡伯牛海龍
生卒年月不詳,湖北荊門人。朱元璋紅巾軍起義中一員部將。至正17年陳友諒攻打洪都(今江西南昌)時。朱文正(朱元璋之侄)派他駐守橋布。在幫助鄧愈守城時不幸陣亡。
南昌戰歿。
安定郡伯程國勝
鄱陽湖戰歿。
太原郡伯王咬住
王咬住(?—1363年),元末起義軍將領,朱元璋早期部將,隨同朱元璋攻打天下,在鄱陽湖水戰中戰死,後追封太原郡伯。
同前。
縉雲郡伯胡深
吳元年取閩戰歿。洪武元年四月追封。
康安郡伯孫虎
落馬河戰歿。
譙郡伯戴德
洪武四年二月卒。追封,世襲指揮僉事。
子爵
盱眙縣子王清
鄱陽湖戰歿。
羅山縣子王鳳顯
同前。
定遠縣子姜潤
同前。
梁縣子石明
同前。
合肥縣子王德
同前。
含山縣子丁宇
同前。
廬江縣子汪澤
同前。
巢縣子陳沖
同前。
定遠縣子王喜仙
同前。
汝陽縣子逯德山
同前。
宣遠縣子裴軫
同前。
男爵
當塗縣男王愷
金華死事。
丹陽縣男孫炎
處州死事。
合肥縣男徐明
南昌戰歿。
五河縣男王理
鄱陽湖戰歿。
舒城縣男王仁
同前。
定遠縣男史德勝
同前。
萬春縣男常惟德
同前。
含山縣男曹信
同前。
虹縣男鄭興
同前。
隋縣男羅世榮
同前。
洪武實錄所載南昌死事有許圭、朱潛、張德山、夏茂成、葉思誠五人,鄱陽湖死事有張志雄、劉義、朱鼎、袁華四人,凡九人,封爵無考。
右洪武朝。洪武中所封,有歸德侯陳理、歸義侯明升、崇理侯買的里八刺三人,以非功臣,故不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