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貧3.62萬人!164個貧困村退出!海東攻堅扶貧戰打得漂亮

2019-08-12   海東時報

近年來,海東市嚴格落實中央和省市關於加快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的決策部署,按照「三個新增」要求,持續加大資金、項目、舉措傾斜力度,深度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市25個深度困難鄉鎮有164個貧困村退出,0.93萬戶3.62萬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村從精準識別時的206個減少到2018年底的42個,貧困人口從1.16萬戶4.49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0.23萬戶0.87萬人,貧困發生率從精準識別時的14%下降到2018年底的2.7%。

在推進深度脫貧攻堅工作中,海東市全面壓實脫貧攻堅責任,落實「雙組長」責任制、「雙指揮長」制、市級領導督戰責任制和行業負責制四項機制,形成了集中優勢「兵力」打贏深度脫貧攻堅戰的良好氛圍。在16個行業部門設立行業扶貧作戰指揮部,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行業扶貧機制,發揮行業部門優勢,集中力量解決脫貧短板和突出問題。同時,通過開展「希望工程」「百企幫百村、百企聯百戶」等幫扶救助活動,多點發力共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保障網,並為全市深度困難鄉鎮的所有非貧困村全部選派駐村工作隊,為深入推進深度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幹部隊伍保障。 為增強「造血」功能,海東市因人因戶實施到戶產業扶貧項目。累計投資1.57億元扶貧資金,對25個深度困難鄉鎮0.7萬多戶2.9萬名貧困人口實施特色種植、養殖、加工、餐飲、運輸等到戶產業發展項目,以貧困戶為主體的家庭經營性產業發展新模式得到廣泛推廣。投入2100萬元扶貧資金,在深度困難鄉鎮的7個村實施田園風光型、生態農耕型、休閒觀光型、民族風情型鄉村旅遊扶貧項目,在帶動村集體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共帶動763戶2693名貧困人口促進農民生產性、經營性、勞務性多元增收。積極培育和發展壯大深度貧困地區村級集體經濟,將深度困難鄉鎮206個貧困村每村5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導資金投入縣區聯村光扶扶貧電站,實現了深度困難鄉鎮貧困村光伏資產收益全覆蓋;在深度困難鄉鎮的199個非貧困村每村投入10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導資金,通過建立實體經濟、發展鄉村旅遊、資產收益等形式培育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徹底解決了深度困難鄉鎮集體經濟「空殼村」問題。

海東市著眼「拔窮根、換窮業」,把深度困難鄉鎮「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貧困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治本之策。「十三五」期間,深度困難鄉鎮整鄉整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6084戶2234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77戶5634人。(記者 胡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