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已是草莓成熟的季節,此時的草莓個個碩大、飽滿、鮮紅。說起草莓,被譽為「中國草莓第一鎮」的連雲港市東海縣黃川鎮有它自己的致富經。
近日,《群眾》發表了中共江蘇省委統戰部一位同志的民情手記,在感嘆家鄉黃川的變化之餘,也給我們展現了一條符合實際、富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從南京一路向北350多公里後,便到了被譽為「中國草莓第一鎮」的連雲港市東海縣黃川鎮。黃川鎮種植草莓面積3萬餘畝,年產草莓鮮果5萬餘噸,產值達4億多元。小時候,我就跟著父親在這裡生活,對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著特殊的感情。這次回老家,再次踏上這片希望的田野,親身感受到家鄉的巨大變化。
農民致富了
在新310國道、267省道交匯點西南側,一顆數十米高的巨大草莓雕塑矗立在眼前,這就是「莓」好世界草莓主題園。黃川土壤肥沃,種植草莓有近40年歷史。小時候村民們也就是在房前屋後、田間地頭種點兒,可以補貼家用,也可給孩子們解解饞。
後來,鎮里從省農科院引進「豐香」等優質品種,為草莓生產注入發展後勁,加上政府號召、致富帶頭人牽引,草莓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形成了萬畝連片的草莓產業帶。2016年,「黃川」牌草莓成功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現在,「莓」好世界草莓主題園已經建成大棚400多棟,帶動從業人員近6000人,戶均純收入達1.5萬元。
走入棚內,成畦的綠苗迎接著八方賓客。鮮紅的草莓,半掩著綠葉,羞答答地探出腦袋,蜜蜂在棚內嗡嗡飛舞,孩子們又驚又喜,大棚主人滿臉笑容。
近幾年,黃川鎮加大了生產技術、市場信息、渠道開發等服務支撐,促進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全面推廣和統一運用。常態化、集中性的新型農民培訓計劃,幫助種植戶提升品牌意識,改善種植理念,引進先進的管理方式。為提升草莓一產的科技含量,鎮政府試點推廣溫室立體栽培模式。「同樣的土地,產量是傳統種植的3倍。」科技展示棚的技術人員言語裡透著興奮,「以前都是鄉鎮幹部登門入戶宣傳,如今苗越來越好,產量越來越高,種植戶嘗到了甜頭,都主動跟著政府幹。」錢包鼓了,日子好了,種植大戶們也「莓」開眼笑了。
黃川熱鬧了
逛完草莓主題園已是中午時分,驅車回到鎮上。記憶中的黃川街道只有一個百貨商店,如今,鎮政府門前不再是硌腳的石子路,一條平坦的柏油路貫穿東西,沿街店鋪張燈結彩,蘇果超市外壁掛著明星海報。
大爺大媽帶著包裹嚴實、圍著罩衫的小孫兒,坐在超市門前的搖搖椅上。我循著肉香找了一家羊肉館,大鐵鍋里冒著熱氣,於是趕忙讓老闆撈了碗熱騰騰的羊肉湯端來,嫌不夠辣,又放了一大勺辣椒油。如此美味,只有老家才能吃到。
環顧四周,飯店雖小,但是很乾凈。黃川成功創建省級衛生鄉鎮,鎮區內的生活污水全部進行集中處理,鎮區內設有垃圾中轉站、垃圾轉運車,還有專門負責保潔的人員。由鄉鎮黨員幹部組成的志願者服務隊,定期進村下鄉,排查衛生隱患,帶著老百姓一起,擼起袖子,共同建設山青水綠、文明和諧的美麗小鎮。
興許是肉湯太香,店裡的人逐漸多了,隔壁坐下一家三口,男主人操著外地口音,「老闆,來兩碗羊肉湯」。小女兒拎著裝滿草莓的小紅桶捨不得放下,估摸著也是從「莓」好世界那邊過來的。一問,他們是從鹽城來這邊玩兒的。三口之家圍坐在一起,對照著主題園提供的旅遊路線圖,正商量著下午的行程安排,小女兒興奮地喊著:「泡溫泉!泡溫泉!」溫泉是東海縣「三寶」之一,但不在黃川地界。
為提升鄉村旅遊競爭力,黃川加大與市縣旅遊部門溝通協作,推出了「采草莓—賞水晶—泡溫泉」的旅遊線路,打造了七里溝生態園、「莓」好農家等集採摘、觀光、娛樂於一體的農家樂場所。沒想到,一顆小小的草莓竟有如此大的影響力,把方圓百里外的客人都吸引過來,帶動了縣域旅遊的發展。看來,黃川早已不是蘇魯邊界處無人問津的小地方了。
人才引來了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黃川今日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發展。農村艱苦,年輕幹部少,青壯年也多選擇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孩子。為了解決人才缺口問題,黃川鎮堅持育才、引才「兩手抓」。
育才,即突出農村實用性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致富帶頭人。「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對於奔跑在振興之路上的黃川,這個車頭就是鎮上的致富帶頭人,是掌握實用性技術的種植戶、養殖戶、經營戶。黃川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加大對實用性人才扶持力度,支持他們創業興業,帶頭致富。
引才,即緊跟縣委縣政府人才戰略部署,紮實推進「雙創人才」「雙招雙引」等人才招引工程,廣開進賢之路,廣納有志之士。為充實基層幹部隊伍,2019年,縣政府面向東海籍優秀大學生和退役軍人公開招聘專職村幹部85名,引導大學生和退役軍人回到家鄉,投身家鄉建設。
「事業興衰,惟在得人」,縣裡近期召開的人才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相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努力下,會有更多英才來到這片廣闊的鄉村天地,大展才華、大顯身手,讓鄉村發展「莓」力無限。
黃川草莓旅遊產業的興旺是驚喜但不意外,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方便快捷的交通優勢,加上鎮政府大膽嘗試,讓鄉村旅遊如火如荼地展開。
沿著新310國道、267省道,黃川先後建起千畝草莓生態園和千畝草莓採摘園,配套完善道路、公廁、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形成「十里草莓經濟觀光帶」。成立全市首家「鄉村旅遊協會」,舉辦草莓文化節、旅遊節,並利用網絡新媒體發布旅遊資訊,提高黃川旅遊知名度。
現在,全鎮每年接待省內外遊客達10萬餘人次,直接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黃川小鎮不僅吸引了遊客,也吸引了草莓果脯、果酒、醋飲等深加工企業,帶動了全鎮餐飲、運輸等配套產業的發展。現在鎮上已引進年產3000噸的草莓酒莊,草莓深加工項目也陸續開工。落戶企業紛紛對接旅遊項目,入駐草莓文化節,拓寬銷售渠道,擴大品牌影響。就這樣,一產搭上二產,再連上三產,黃川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富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2期,原標題為《「莓」好世界裡 黃川變「金川」》
作者:徐媛媛(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統戰部)
責任編輯: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