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叔
徐崢的熒幕形象,一直以來都是中年大叔為主,油膩則是其主要的身份標籤。
《人在囧途》中飾演的是一個中年得意大老闆李成功。
《泰囧》中飾演的是一個商業成功人士徐朗。
《港囧》中同樣飾演的是一個中年家庭美滿,但仍難忘的初戀的失意男人。
可以說,對於這個中年男人的標籤,徐崢演繹的是淋漓盡致。
不僅有中年的那種陳舊,還有一種對於生活的滑稽。如《我不是藥神》中的程勇,作為一個身份卑微的保健品店老闆,不僅保守,還喜歡鑽小聰明。
如今,徐崢的又一部電影《囧媽》播出了。在藝術家黃梅瑩,演員袁泉,沈騰的加盟下,講述了一個中年失意,商業糾紛纏身的小老闆伊萬,在一次意外中坐上了一趟前往莫斯科的火車。路途之中發生的種種囧事。
電影作為「囧系列」的第四部電影,相比前三部,在滑稽誇張,搞笑瘋癲的基礎上有所克制。相比之下,影片著墨更多的是對於家庭關係,特別是兒子與母親關係的思考。
荒誕的故事,以及後半部分超現實藝術化的處理,儘管有些方面顯得生硬,但整體而言在,這部電影能夠引起共鳴,主要是因為故事中處處充滿了自己生活的縮影。在徐伊萬在與母親思考的過程中,也給了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那就是如何對待彼此間的關係?
這是怎樣的關係?
對於與父母的關係,是一段難以割捨的親情。特別是中國式的親情,總是一種埋在心口說不出的愛,對於這種愛,是以「為對方好」為出發點,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對於母親在一個兒子的身上付出的愛,可以很好地展現。它有很強的占有,控制,只有將之放在自己的身邊才會感到安全。這就是中國家庭文化里的濃濃羈絆,如同影片中的盧小花,面對相別已久的兒子,臉上的笑容像一朵鮮花,但呆在身邊又忍不住的嘮叨。
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
對於兒子的深夜爬火車,也是不斷地責備身邊人,「護犢情深」在這一刻非常深刻。這對於父母而言,自己的兒子怎麼責備都可以,別人絕對不能說不行。
但這種控制欲也時常導致,彼此間不斷的爭執,伊萬與母親在火車上不斷的吵架,母親甚至賭氣下了火車,走到荒郊野外,兩人遇見狗熊,盧小花也是不斷的說「先吃她」。這一切都可以看出,對於父母而言,並沒有一切兒子的任性都放在心上。
而是早已在心底原諒了兒子。
影片中盧小花在火車對伊萬的照顧,時常給他發60秒的語音方陣,甚至不斷地將小番茄和茶葉蛋塞進他的嘴裡。即便手機掉水裡,也不忘插在大米鍋里。這樣的母親,與生活中的父母何其相似。
而伊萬的任性,將父母的小番茄一個個扔出車外,對於他而言,也沒有過多的責怪。
影片展現的這一些細節,太過於真實。也許對於子女而言,當自己漸漸老去,更多的是一種對於生命的珍惜,和對於健康的重視。
而這一切又將自己的意願強行加在兒女的身上,表現出了很強的控制欲,這種控制欲是父母渴望與兒女親密無間,在他們的眼中,也沒有將自己的兒女真正的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獨立的想法。而當他們發現,這一切並不像自己的意願一般,就會更加的想要控制,進而表現得異常憤怒。
其實,在《囧媽》中,徐媽的那一句「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啊」道出了大部分家長的心聲。
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式教育,干涉你,罵你,不尊重你,也都是建立在為你好的基礎上。與長輩而言,這樣的行為並沒有錯。但彼此間年齡的代溝,造成的認知並不是一味地聽從就能解決的。
面對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辦?
影片以伊萬在火車上的經歷,講述了一個與母親相處的過程。從中不難看住,大部分著重點在於與母親關係的處理。
它表達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念,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思想,而對於徐媽而言,過多的控制欲,則是一種充滿畸形的愛,因為,對於最親近的人,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給予對方相對多的獨立空間,寬鬆而舒適,自由而獨立,這樣的尊重更會不斷加深彼此間的感情。
而不是堅持一種「為你好」就不斷地干涉你,邏輯的背後是一種自私,更是一種占有,自我擴張。
對於這樣的關係,特別是最愛的人,一定要懂得尊重對方的感受,不要過分的控制而變得壓抑。最終只會使彼此都受到傷害。
影片告訴我們的是,一旦緊緊地攥著了繩子,只會讓彼此更加的難受。
一種毫無顧忌,無微不至的付出,得到的不是一種愛,而是將這種愛變成了一種牢籠,成為一種束縛,一方不斷拉緊的神經,一方對被愛的有恃無恐。長此以往,只會使得拉傷。
愛一個人就要懂得尊重對方,如同伊萬的愛情,長久以來的「我以為」只會讓對方感受到窒息,感受到壓力。最好的愛,就是在好的基礎上,加一個合理的距離。
當彼此都不感到壓抑,這樣的愛,才是最好的愛。
對於這部電影,你還有怎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