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害得物,炒鞋是原罪?

2021-04-09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毒」害得物,炒鞋是原罪?

第3144期文化產業評論

作為國內最大的潮牌平台「得物」,近日被推到了輿論的風暴眼中,只不過這次與之同框的,不再是各國外品牌巨頭,而是針對國內民族品牌的「炒鞋」熱潮,一雙李寧的球鞋在得物平台被炒到了4萬塊!得物原名為「毒」,意為「瘋狂「」著迷」,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得物並未逃過「毒」的命運。到底是解藥難覓?還是中「毒」太深?跟著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一起來看看!

作者 |郭海惟

編輯 |董婧

來源 |億歐網

正文共計4462字 | 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國內最大的網紅潮鞋平台「得物」,再一次躺在了輿論的風暴眼。

只不過這次與之同框的,從耐克、阿迪等國際巨頭,變成了民族品牌李寧、安踏。

由於新疆棉花事件,許多球鞋愛好者轉而支持國產潮鞋,導致部分限量款的掛牌價大幅上漲數十倍,引來了人民日報、新華社等眾多媒體的關注。

隨後得物很快對平台內炒鞋商家進行了處理,並發布聲明稱「這三款球鞋的價格均為平台賣家個人所設定,且在賣家設定的價格下並無買家成交或極少有買家成交」。但標價4萬塊的國產球鞋,還是刺痛了不少人的愛國情緒。

儘管得物在2019年後持續推進平台轉型,此次陷入與「炒鞋」標籤緊密綁定的公共事件,還是凸顯了作為小眾交易平台的尷尬。

為何得物遲遲無法從「炒鞋」屬性中走出來?是解藥難覓,還是中「毒」太深?

風口上的「毒」

得物,原名「毒」,寓意「沉迷」、「瘋狂」。

玩家們非常喜歡這個有著特殊調性的名字,「它代表著一種特立獨行的態度,『勇敢』直面自己的熱愛」。很快,「毒」從最初的信息提供和文化傳播者,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潮鞋交易平台。

「毒」的成功,源自於時代性的天時、地利、人和。

據《新京報》報道,籃球已經成為當下中國的第一大運動,NBA也成為最受中國年輕人歡迎的體育賽事。相關報告顯示,我國泛球迷數量達到4.82億人,其中核心籃球迷數量達到1.43億人。

龐大的用戶基數衍生出了虎撲、耐克這樣基礎設施級別的超級平台。作為全國最大的籃球社區,虎撲擁有超3000萬註冊用戶(虎撲2019年上市輔導時公開數據),逐步從體育論壇演變成一個泛體育的男性文化社區。而深耕籃球市場的耐克,則親手打造了一條從IP塑造到產品宣發的潮鞋產業閉環,一舉成為全球最值錢的運動廠商。

鞋品本身也兼具特殊性。在運動隊或學校等場景的統一服裝要求下,鞋既是唯一與球星運動能力掛鉤的裝備類產品,也是許多年輕人彰顯自己個性的唯一窗口,故培養了許多男生的「球鞋情懷」。

在網際網路加持下,本就稀缺的潮鞋市場已經成為了一個火藥桶,只待資本玩家的一點火星。

孵化自虎撲論壇的「毒」,由虎撲聯合創始人楊冰親手創辦。相比所有競爭對手,「毒」有著優質的社群文化、精準的種子用戶畫像、成熟老道的社群運營團隊,當仁不讓拿下了行業的頭把交椅。

在虎撲、NBA、耐克之外,「毒」立志成為球鞋交易的下一個基礎建設方,打通潮鞋線上交易的所有痛點環節。

產品定位上,「毒」錯開了常規鞋品,轉而主打各大品牌的限量聯名款潮鞋。這些在普通商場難得一見的限量款鞋品,是典型的長尾經濟,非常適合網際網路平台。

在「毒」進場之前,這些供給稀少、價格不菲的球鞋,雖然深得球迷的喜愛,但卻很難由個人撮合成交。

一方面,如果沒有聚合平台的幫助,散落在全球各地的稀缺潮鞋很難被愛好者發掘;另一方面,鞋的制假產業鏈成熟,普通愛好者即便在平台發現了球鞋也難辨真偽。巨大的隱形交易成本,令許多購買者對潮鞋交易望而卻步。

通過「毒」,球鞋愛好者既可以發現很多此前不了解的鞋款,通過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球鞋文化,也可以直接購買帶有「毒」鑑定書的球鞋,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交易成本。 「過毒」也因此成為球鞋圈裡的黑話,平台的一紙證書往往有著決定一雙球鞋身份地位的「生殺大權」。

換言之, 消滅信息與信用的不對稱性,是「毒」作為平台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炒鞋是「原罪」嗎?

「毒」的火熱,引爆了一個特殊行業——炒鞋。

「毒」的存在聚合了百萬級的龐大需求側,撬動了供給側稀少的限量球鞋。在這種結構性的失衡下,限量球鞋價格必然飆升。而飆升價格產生的巨大套利空間,自然會孕育出長期參與的職業玩家。鑑定書模式的誕生,又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賦予所有鞋品以極高的流動性。

完善的交易環境,使得球鞋一度成為股票一般的存在,衍生出了「球鞋K線」「球鞋指數」等諸多具備金融衍生品屬性的玩法。

2019年,鬥牛等球鞋App甚至推出了走勢圖功能,兼具買賣、交易明細、交易量、分時圖、日K、小時K線等多個指標,與普通股票交易軟體無異。而平台提供的信用卡、花唄、白條分期等業務,則等同於變相加入了槓桿玩法。

圖片來源:網絡/雪球

有數據顯示,2019年8月19日有26個熱門款球鞋的單日成交金額一度達到4.5億元,甚至超過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當時大學生炒鞋年入百萬的新聞,也是屢見不鮮。

但圍繞球鞋「炒作」,一直爭議不斷。

在國外,潮鞋交易巨頭StockX一直以潮鞋交易為主要發展方向,其公司業務幾乎就是將炒鞋做到極致。

在StockX網站上,每一個鞋款同樣有類似分時圖的功能。為了吸引成交,其在首頁的買賣價格還專門設置成最高出售價與最低購買價。

圖片來源:StockX

創始人Josh Luber希望讓鞋子能夠像股票一樣交易,甚至有計劃讓鞋品變成期貨,在用戶沒有實體鞋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進行交易。

不僅如此,StockX還聯合耐克、阿迪等品牌,推出StockX IPO模式。在此模式下,限量款球鞋將不會有「指導售價」,一切交由「市場」來決定。

疫情期間,瘋狂的StockX創下增長記錄,GMV達18億美金,交易單量達750萬單。2020年底,StockX獲得2.5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28億美元。

2019年國內炒鞋浪潮頂峰時,「毒」也獲得融資並達到10億美元估值。但在國內環境下,炒鞋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抱著炒鞋心態下注的小白玩家,往往是「輸多贏少」。楊冰曾表示,根據平台統計數據,發售時價格上漲的鞋款,「在一個月後還比原價高的鞋款,遠少於價格下跌的」。

此外鞋子交易過程中存在物流、鑑定等諸多流程,買家下單與交割之間存在很長的時間差。在這個時間差內,價格容易發生劇烈波動,進而導致前期湧入的參與者「被割韭菜」。

這意味著 炒鞋有著遠大於股市、期市等正規金融市場的的系統性風險,普通玩家參與很容易蒙受損失。

而炒鞋人群數量日益龐大,參與人數大多是缺乏金融風險辨別能力的年輕人,其中不少甚至是沒有收入能力的在校大學生。平台利用信用卡、花唄等消費信貸政策,變相幫助大學生提高投注槓桿,進一步放大了炒鞋圈的系統性風險。

2019年10月,央行曾針對國內盛行的炒鞋浪潮發函警告,直指炒鞋平台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應當予以「高度關注」。在政策監管的關注之下,加上當年NBA莫雷事件影響,炒鞋市場開始逐步降溫。

得物·毒

顯然,炒鞋無法再支撐此前的高估值體系。

以2019年為基點,楊冰開始了公司的轉型破圈之路。標誌性的事件,便是拋棄了使用近5年的品牌「毒」,轉而使用更中性化的「得物」。

「得物」詞組的首聲母與尾韻母相加,剛好與「毒」同音。在保留原有的品牌聯想下,楊冰毫不諱言此次改名的「破圈」意義——「但當我們面對更大舞台時,『得到美好事物』更能準確表達我們所做的事情」。

「面對更大的舞台」,得物準備去哪裡?

作為一個曾經的潮鞋二手交易平台,得物圍繞「潮」與「二手」做了不同的嘗試。

正如其名,「得物」首先做的是品類橫向擴張。從鞋出發,得物開始向多品類策略遷移——從潮鞋、潮玩,再到手錶、通訊,甚至汽車、家電、藝術品,全部都囊括。

從選品來看,得物側重於各個領域的輕奢以上潮品,頁面展現更貼近有獨特產品審美的年輕人。210萬的瑪莎拉蒂MC20,在得物上賣出去6輛。

圖片來源:得物App

楊冰還向外界拋出了全新的生意概念, 從「性價比」到「情價比」。

在他看來,每一個消費者未來都會對產品有獨特的理解。無論是鞋,還是表,其背後都是「用戶對精神價值的追求,對精神屬性和產品的追求」。

「情價比方向,是可以百花齊放的。就像內容傳遞的感覺一樣,用戶是出於對傳遞的信息認可之後才產生購買的行為,所以它更有可能百花齊放。」

換言之, 得物希望以「潮」背後的情感為連結,去做全品類的延伸。

另一方面,得物延續了其二手交易平台的特性,與「95分」合作, 通過輸出得物的鑑定能力,主打全品類二手商品交易。

得物的潮品戰略雖然有力,但「破圈」難度依然不小。

這種難度部分來自「毒」帶來的潮鞋場景壁壘。

除非是深度球鞋囤積愛好者,普通消費者購買籃球鞋的頻率往往是1-2雙/年。這種購物頻次限制了得物的活躍用戶數上限,故難以在大眾維度上形成跨品類的轉化。

Sunny是一名廣州的深度球鞋愛好者,但並沒有嘗試在得物上進行體育用品之外的採買。在Sunny看來,得物本身起家於稀缺品類,有獨特的購物規則,例如在得物購買二手鞋,其商品政策不允許退貨、貨物送達周期長等。「如果要日常購物,我幾乎不會想到得物。」

要維持平台活躍度,得物只能依靠內容和社區發力。

虎撲推出子品牌「識貨」之後,與得物實際處於同業競爭的關係。虎撲社區內的「毒APPFK」等官方帳號都已經停更。

為此,得物只能在App生態內部自建社區,並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建立有影響力的官方帳號進行引流。許多球鞋愛好者都曾在抖音等平台刷到得物的投放視頻。

但由於體外流量本身的高昂成本,得物的體外投放需要聚焦其核心的體育用品品類,實則進一步強化了其垂直體育品類的定位。

得物的後綴還帶著「毒」

新疆棉花事件後,市場一度傳出得物下架耐克商品的傳聞,但最終被證偽。此後,得物平台的耐克銷量反而激增,引發輿論熱議。

分析認為,得物作為潮鞋起家的平台,耐克的生意占比大。若要就此割捨掉耐克,對平台的傷害過大。在此類公共事件面前,得物很容易陷入NBA莫雷事件時虎撲論壇面臨的窘境。

結語

回歸目前的商業模式,得物還是一個依靠商品售賣、二手抽傭、鑑定收費為主的體育用品App。不僅資產投入重、發展空間也有限,難以支撐起獨角獸級別的平台。

得物的潮品戰略無疑是瞄向了更大的市場,其潛在的小眾潮品孵化和推廣能力,對資本而言或許是更加誘人的願景。

但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得物能夠圍繞著「潮品」生長出新的能力——從社區營造、供應鏈管理、營銷定位重塑得物平台。

新的小紅書也好,下一個泡泡瑪特也罷。 如何從「毒」的影子中走出來,或許是「得物」最需要認真考量的。

參考資料:

1、《得物App楊冰:從「性價比」到「情價比」,年輕用戶更願意為熱愛買單》,趙子瀟,極客公園

2、《2018中國籃球產業白皮書》,企鵝智庫

3、《StockX Sees Record Growth in 2020》,SGB media

4、《Why sneakers are a great investment》,TED Talk,JOSH LUBER

話題互動

您對得物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新時代,彙集、融合行業內外精英對文化產業的觀察和理解,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行業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相關機構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RIat3gBMMueE88vpE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