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論資排輩,讓優秀年輕幹部脫穎而出

2019-07-09   時代郵刊

「尚賢者,政之本也。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一定程度上說,用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官風,乃至有什麼樣的政風和黨風。而在現實中,一些地方選人用人過於僵化,有的部門大刮「裙帶風」,有的領導奉行「武大郎開店」思維,還有的一味強調論資排輩……諸如此類的潛規則備受詬病。

應該承認,論資排輩有一定歷史淵源,但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優秀的年輕人何以脫穎而出?有過人之處的特殊人才何以冒尖?革除論資排輩、隱形台階、部門壁壘等弊端,具有多重意義。

打破論資排輩,是人心所向。多年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在倡導,中央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健全完善年輕幹部選拔、培育、管理、使用環環相扣又統籌推進的全鏈條機制,形成優秀年輕幹部不斷湧現的生動局面」。不打破論資排輩,就不可能形成優秀年輕幹部不斷湧現的生動局面。

打破論資排輩與優秀的年輕幹部上位不是一碼事。形成優秀年輕幹部不斷湧現的生動局面,有兩個前提,一是如何定義優秀?二是如何形成機制?關於前者,界定優秀應有一套讓人信服的標準。關於後者,有了標準之後,關鍵看如何遵照,怎樣做才能確保優秀的年輕人不被虛置。

在重用優秀年輕幹部的制度安排中,涉及兩個詞,一個是選拔,一個是提拔。兩個詞,一字之差,意義大不相同。顯然,選拔比提拔更科學,也更符合「選賢任能」的內在邏輯。

與此同時,還應該釐清幾層關係。一是釐清不唯票與不要票的關係。二是破格與出格的關係。該破格的一定要破格,但是破格不等於出格,如果隨意破格、動輒出格,也難以服眾。最重要的是,被選出的年輕幹部應該真正優秀,以德才服人。

一言以蔽之,論資排輩早就該打破了。當優秀的年輕幹部有了更廣闊的用武之地,他們不僅能夠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享有出彩人生,還能為官場注入新鮮活力,為社會發展融進新生力量,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