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情勢下,我為什麼還要去留學?

2020-08-11   銀河港事通

原標題:特殊情勢下,我為什麼還要去留學?

伴隨著COVID-19帶來的差旅受限、活動取消、貿易受阻等,全球化或將在2020年遭遇嚴峻打擊。在此背景下,大家都面臨著諸多不易。

此時此刻,如果我說「我是內地的香港留學生」,應當也會有人驚訝,「怎麼就去香港了呢」。

在2019年以前,港校留學生某種程度上是眾人眼裡的香餑餑,而在2019年後半年的時間裡,香港發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今再有疫情增負,香港這片土地甚至可以用「危險」來形容。

這麼難,為什麼我還要堅持香港留學?

No.1 研究生學歷依舊「稀有」

在今天這個時間點看內地人是否該去香港留學,關鍵倒不在於香港近半年來的動盪,因為一個留學國家/地區的政經情況,難免有波動的時候(比如,英國脫歐)。

隨著經濟能力的提升,現在留學與否,更多考慮的是課程質量和時間價值。

儘管身邊申請碩士學位的人越來越多,但是近6年國內本、碩、博學歷畢業學生數告訴我,碩士還是屬於「稀有物種」。

圖源: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中心

其實香港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社會,更加重視個人能力的發展。好的學校背景能換一張更好的入場券。

而我在看到校方對研究生的態度時,更堅定了香港留學的選擇。

No.2 內地生是碩士資源「受益者」

根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niversity of Grants Committee)在2018年初發布的報告,香港各大高校研究生群體中,80%為非本地生源,而其中來自內地的研究生可能占了7成。

面授變網授,面試變網試,學校的安排也是無奈之舉。

但校方也為之投入了極大精力和資金,受惠的研究生群體,多是內地生。

例如,香港科技大學為了讓學生都能使用教學軟體,買許可證、拓寬網絡,僅僅是軟體就花了1000萬港幣。

同時為保證教學質量,千名講師、教授以及系所200名員工受訓學習線上教學。他們沒有採用事先錄製的影片,而是堅持照排課時間直播,就是重視課堂互動。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Christian Wagner為老師提供網上學習的訓練

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袁國傑也以自身經驗表示,線上教學要改變上課節奏、做好課堂管理,教師會比平常上課花2-3倍心力

他全班5位學生都不在香港(遍布山東、重慶、廈門等),師生6人距離加總超過1萬公里,但學生即時發問,老師送出測試簡訊,互動比以前更頻繁。

香港城市大學袁國傑教授和學生線上討論

No.3 港校優勢

01 性價比高的投資

「反正我來香港讀研的花銷,畢業一年後就都回來了」。

大家說香港性價比高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近年來,為鼓勵更多不同國家的學生來香港留學,香港政府推出了一些舉措。

比如,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提供了40個全額獎學金,資助20位本科生,及20位研究生進入香港的大學學習。

香港碩士學歷群體中,工程行業和資訊科技行業位於較高區間,在15000-17000港幣,人力行政、財務會計、市場拓展等行業在14000港幣左右。

02 國際認可的學術實力

據最新發布的2020 QS世界大學排名,除了香港大學保持世界第25的排名沒變之外,香港其他高校排名都有上升。

港校不僅綜合排名好,有些專業更是國際前列。比較為大眾熟知的金字招牌——金融、商科、法律、計算機和醫學的相關專業。

我就用幾組數據說話(2020年的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

香港大學:牙科全球第4,教育學第7,法學第19,傳媒第25,醫學第34;

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傳媒全球第15,計算機第30,法學和醫學第43;

香港科技大學:商科全球第16,會計和金融第20,計算機專業第26;

可以說是表現矚目。

而且,香港院校所有教職均面向全球公開招聘,教師在6年任期結束後,根據工作表現(科研,教學等),通過嚴格考評方可獲得終身教職,保障了高水準的師資力量。

03 中國(華人)特色

由於文化原因,香港高校吸引了大批的華人教授,來自香港、內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

雖然香港高校的官方教學語言為英文,但師生不會把港校和美英澳等地高校混起來,因為它們帶著濃厚的中國(華人)特徵。

例如,科技大學與理工大學均有能招收研究生的中國文學系,城市大學有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中文大學有中國文化研究所。

此外,各大港校在與內地的科研及教育合作上,也非常活躍

比如港大有5個國際重點實驗室,6間大學(城大, 港大,浸會,科大,理大, 中大)在深圳開設了獨立的研究院,中大在深圳建立了分校,科大在廣州南沙的分校已啟動,城大也在籌備東莞校區。

04 研究生課程學制短

縱觀各國的研究生課程,只有香港、英國的學制比較短,只要修夠學分就可以畢業,一般很多留學生都提前修完學分,一年畢業。

學制短意味著什麼?就是讀研費用,總體會降低很多,省時省錢。對於不打算從事研究工作、職業規劃非常明確的申請來說是比較好的選擇。

總結一下:香港高校的學術實力,雖然不像哈佛、MIT之類達到國際頂尖,但稱國際一流應該名至實歸;從其特徵來看,既具有明顯的國際化特色,也不失對於中國文化及中國背景的關注。

其實,2020年很難,為何我還要堅定地擁抱這個世界?

留學投入得到的是長期的回報,最重要的收穫是認知的改變。只有去經歷才會發現不同的精彩,對人生的定義和理解才會更多樣化。

香港這個地方,曾安然渡過了不少風浪,我相信這一次香港可以再一次順利走出困境。

(公眾號同名:銀河港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