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五井鎮陽城村

2019-07-04     最青州



陽 城 村位於臨朐縣城西南20公里、五井鎮政府駐地西南5公里處。五(井)寺(頭)公路從村前繞過,北與五井中村隔五井石河相望,東與黃崖頭村毗鄰,南與宋家台村接壤,西界馬莊村。



村落北高南低,東西呈長方形,因背山臨河,故稱陽城。村前有陽城河,河水隨季節變化而漲落,但過去從未斷流,近年隨乾旱加劇,冬春出現枯涸現象。

明代以前,這裡就有人居住。明洪武年間(1368~1398),劉、吳二姓徙此。明洪熙年間(1424~1425),郭、楊、仁、李、吳等姓遷此。明萬曆元年(1573),尹姓由今城關街道大獅子口村遷入。清康熙年間(1662~1722)又有劉、井二姓相繼入居。現有劉、井、尹、胥、張、陳、江、高、王、趙、宗、蔣、秦、李、吳、郭、朱、董、賀等姓,365戶,1365人,均為漢族。其中劉姓700餘人,占50%以上。

陽城原為兩自然村,東為東陽城,西為西陽城,中間隔一段莊稼地,後隨人口增長和新村規劃建設,兩村聯為一體。


明至清宣統二年(1910)屬臨朐縣孝慈鄉嵩山社;宣統二年至1929年屬五井區嵩山社;1930年屬第五區嵩左鄉;1944年12月劃歸益都縣,屬嵩右區;1946年劃回臨朐縣,仍屬嵩右區;1952年屬第五區陽城鄉;1956年屬五井區陽城鄉;1958年2月撤區並鄉屬五井鄉;是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屬五井公社;1984年4月社改鄉(鎮)屬五井鎮。

全村耕地1300畝,林地1500畝。土壤多為淋溶褐土和棕壤土,坡地、陵地、溝地占總面積的70%以上。近千畝糧田分布於三十畝地、狼窩溝、東坪、老井、西白花、蔣家河等地塊;300畝山楂、蘋果、柿子園,分布於梯子崖、倒溝峪、南峪、馬莊嶺等山場;林地主要分布在北山、南嶺、雙崮、狼窩嶺等處,山高林密,植被茂盛,氣候宜人。



原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有玉米、小麥、高粱、穀子、地瓜、豆類等。20世紀80年代後期,調整產業結構,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發展多種經營,擴大經濟作物面積,突出發展養殖業及二、三產業。種植丹參、黃芩等中草藥60餘畝;有生豬、山羊、蛋雞養殖專業戶20家,養蜂專業戶6家。

工副業以建築、運輸為主。有農用建築隊3支,汽車、農用車65輛,拖拉機14輛,脫粒、粉碎機15台,石料廠1處、石灰窯1處、白鐵加工點1處、加油站1處、百貨門市4處,從業300餘人。

境內白雲岩礦儲量達數億噸,純度97%,為縣內第一優質白雲岩礦;石灰石儲量豐富,碳酸鈣含量達96%。


過去陽城村並不缺水,但農田卻得不到灌溉。自1973年起,先後在嵩山水庫西乾渠修建灌溉支渠6條計8000餘米,打機井6眼,埋設輸水管道2500米,建起蓄水池3座,家家用上自來水,960畝糧田得到灌溉,實現旱澇保收。


自1987年開始,對村民住房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已建成標準住宅378所,建築面積5.7萬平方米,戶均150平方米。2005年以來,特別是2008年,投資200餘萬元,硬化村內大街4300米,街道兩旁栽植綠化樹木8000餘株,安裝路燈百餘盞,修建垃圾池8個,埋設排水管道300米,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建成陽城社區服務中心,設計為二層樓房,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整理荒灘1.5萬平方米,疏通河道1200米,砌築石壩800米,整修機耕路8條計萬米。


1985年全村通電;1993年程控電話接通;1996年有線電視開通;2005年寬頻網接通。

1958年起,村設衛生室,有2名醫務人員;1966年改為村辦合作醫療,2006年改為社區衛生室,有醫務人員5名。

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在社區服務中心建起文化體育及娛樂場所,占地2000平方米,配置籃球架、桌球檯、網球、高低槓等健身器材,設立老年活動室、科普室、圖書閱覽室,建立業餘健身表演隊。社區還建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村重視教育。清末設私塾,由尹振剛、尹振鐸兩名秀才執教,培養出劉士和、劉士賢、劉志仁、劉存吉4名監生。後有高奎升、劉蘭為、尹法禎、劉鳳昌等先後執教。1949年設小學,1975年設聯辦初中,有兩個班,1978年初中合併至傅家莊聯中,後又併入五井初中。現小學占地1742平方米,有校舍19間,教師9名。


村歷代人才輩出,明嘉靖年間(1522~1566),劉士學,任河南密縣令。劉正遠,武進士,曾任肇慶府、雷州府知府。1949年後,考出專科以上大學生80餘人。

自革命戰爭年代至今,全村百餘人參加人民軍隊,其中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8名:劉廣田,1910年4月生,1947年任村自衛團長,同年7月在臨朐戰役中犧牲。劉文江,1913年2月生,1944年參加八路軍,排長,1947年在曹縣後樓戰鬥中犧牲。張立遷,1921年8月生,1942年參加八路軍,連長,194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在益都譚家坊戰鬥中犧牲。胥振庭,1920年5月生,1943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在沂水張莊戰鬥中犧牲。張樂興,1925年生,1944年參加八路軍,1949年犧牲於中鄉縣北門。劉吉端,1923年10月生,1945年參加八路軍,排長,1950年犧牲於青島。井西彬,1922年9月生,1944年參加八路軍,1954年12月犧牲於廣東汕頭。李興元,1924年3月生,1946年參加解放軍,班長,1950年11月入朝作戰,犧牲於朝鮮。


陽城寺位於村東,始建於明洪熙元年(1425)。是年朐邑蝗蟲成災,嵩山一帶猶重,獨陽城得免,五穀豐登。人們遂募資鳩工,塑佛建寺,名陽城寺。明永樂丁酉科(1418)舉人邑人劉侖,在大殿門楣題「南海觀音」匾額。嘉靖年間進行擴建,大殿前兩側各建配殿3間,砌牆成院,並邀僧侶住持,知縣王舜民在山門題石匾一方曰「陽城寺」。明隆慶年間(1567~1572)臨朐知縣李瑱,後官至參政,因公赴嵩山,途徑陽城,適逢廟會,見其繁華景象,賦《陽城廟會》七絕一首曰「辟壤風光別有情,古寺神廟多靈應。香客遊客絡繹來,佛聲歌聲沸山城。」可見當時廟會之盛。清末開始衰敗,「文化大革命」期間拆毀。



村前沿街路旁有古槐8棵,據傳為明槐。現存4株,1株現移至社區廣場。

1928年二月, 由井玉美、劉蘭周等人發起,民眾捐資,在原東陽城四周築起圍牆約千米,牆高4米,東西兩面各建兩座門樓,木製大門。東北大門內,曾建有劉士烈之妻白氏貞節坊,用長條石雕鏨穿插而成,鉚榫結構,精巧壯觀,「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僅存石獅1對。

村東北0.5公里處,有鑿山而成石階路,名曰梯子崖。路面用青條石鋪成,兩邊蒼松翠柏,靠山有石碑1幢,鐫刻「履險如夷」4個大字。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譴陸師等6人來朐邑黑山、金葫蘆山、銀葫蘆山試採金礦。據傳,康熙帝聞有金礦,甚喜,便要親臨巡視。皇帝出蹕,驚天動地,是沿途百姓的一大災難。時有一位金大人奏曰:「陛下,去嵩陽金礦,須經陽城梯子崖。梯子崖,萬丈高,騎不成馬,坐不成轎,下面有座滾龍橋,橋下有困龍坳,坳里有斬龍刀……」。康熙會意,遂取消嵩陽之行。「文化大革命」期間,石碑砸碎,樹木被伐,五(井)寺(頭)路建成後,山道廢棄,原梯子崖已無蹤可尋。


村前隔石河有座官護山,海拔300米,突兀獨秀,頂呈圓形,中間略凸,四面弧度對稱,形若覆釜,遍植黃櫨松柏,間有野花叢生。明正德六年(1511),臨朐知縣雷啟東首倡官府保護此處山林,故名此山為官護山。清康熙十六年(1677),知縣廖應召出示告諭,「嚴禁於官護山樵木採伐」,並遣差役重立界石,劃定山域,制定文約,嚴加保護。立石碑兩幢,一幢為「官護南山一座」,另一幢鐫刻護山文約。碑高1.6 米,寬0.8米,厚16厘米。此為縣內迄今唯一有記載的官護山。



村南0.5公里處,有一山峪,長數里,稱南峪,峪中植被豐厚。南峪東坡兩峰突兀曰丁字崮、香爐子崮、香爐崮南之橫嶺即「三一山」。山峪東坡有一溶洞,名無底洞,亦稱「雲窟」又叫「琶劈洞」為縣內距今所知最深溶洞,峪中還有扁擔眼、雙崮子等景觀。

村東有劉姓家族墓地,占地12畝,存古碑兩幢;還有井氏家族墓地,亦存古碑1幢。

供稿 劉壽吉 井西武 劉繼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OJICWwBmyVoG_1ZqL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