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阿爾巴尼亞有多大的援助,阿:「不找你們要,找誰要」?

2020-09-11     王春秋史

原標題:我國對阿爾巴尼亞有多大的援助,阿:「不找你們要,找誰要」?

冷戰結束後,全球也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由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華約聯盟和以美國和西歐為代表的的北約。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蘇聯也自然有義務帶動和援助手下小弟們的發展。

二戰後,當時的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與蘇聯關係火熱,也沒少獲得援助,不過後來又因為種種問題,兩國之間也逐漸走向對立面,再加上後來的中蘇關係緊張,也使得阿爾巴尼亞和我國逐漸走到了一起。

1960年,蘇阿兩國決裂,蘇聯停止對阿援助,與此同時的是,我國則接棒成為了主要援阿力量。

直到11978年,繼18年的援助之後,我國也宣布停止對阿援助。

「北京,地拉那,中國,阿爾巴尼亞。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國家。

中阿人民並肩前進,

團結在馬列主義旗幟下。

萬歲!毛澤東!

萬歲!恩維爾·霍查!

萬歲!光榮堅強的黨!

萬歲!北京---地拉那!」

像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父母輩應該都是聽過這首歌,短短的幾句歌詞中,也足以讓我們看出當時的中阿關係絕對是處於「蜜月期」。

根據解密的檔案來看,在1976年前,我國曾對包括阿爾巴尼亞在內的越南等共計110多個的國家和地區提供過援助,一直到1973年時,這種嚴重與國內經濟發展水平不協調的關係才逐步被改正。

永恆的利益大於永恆的朋友

東歐的華約陣營中,阿爾巴尼亞無論是土地、人口還是發展水平都是排名後面幾位,所以並未受到蘇聯的過多重視。但是眼看著蘇聯在史達林的帶領下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自然也是少不了羨慕。所以當南斯拉夫與蘇聯在出現分歧時,阿方堅定的站在了蘇聯一側,並在黨內大肆清洗「狄托分子」。

正是因為蘇聯與南斯拉夫的正面衝突,也才使得阿爾巴尼亞擺脫南斯拉夫的控制與干預,而蘇聯也因為阿爾巴尼亞對自己的堅定擁護,對其援助力量也上升了一個檔次,

成為蘇聯對外援助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

不過隨著史達林的去世和赫魯雪夫的上台,蘇聯和南斯拉夫的外交關係也開始逐步回暖,這也招來了阿爾巴尼亞的強烈抗議。

正是同一時期,我國因為與蘇方關於軍事等一系列問題上的對立意見,兩方關係也開始逐步惡化。所謂「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因為立場與意識形態的近似,中阿兩國的關係也是越來越近。

1960年,在羅馬尼亞召開的布加勒斯特會議上,以蘇聯作為領導的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政府首腦,均對我國的對內和對外政策上進行了廣泛的批評和干涉。

就在大多數政黨都站在赫魯雪夫的立場之下時,阿爾巴尼亞的會議代表卻公開站出來支持中方

,這也使得本來作為「第三者」的阿爾巴尼亞也成為了被抨擊的對象。

就在此次會議之後的若干次會議中,阿爾巴尼亞方面始終堅持著我方立場,因此也徹底得罪了赫魯雪夫。於是,蘇聯於1961年單方面的宣布中止對阿經濟和軍事援助並撤回本國專家作為結束,同年12月,蘇聯和阿爾巴尼亞外交關係也開始中斷。

我國成為了援助阿爾巴尼亞的「第二棒」

就在蘇阿關係降至冰點後,中阿關係則是出現前所未有的親近,而兩國政府之間的互訪和禮遇也開始變得頻繁起來。比如,當我們的周總理對阿爾巴尼亞進行外交訪問時,對方往往都會將全部高級政府專員悉數出動迎接,而且經常還有數萬群眾的歡迎儀式;反過來當阿爾巴尼亞來訪問時,我國也會以更高的規格作為禮遇。

當然了,最實在的還是利益關係,因為我國成為了阿爾巴尼亞的最大援助國。

根據一位當時駐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的記者回憶,自從蘇聯在1961年中止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後,我國除了對阿爾巴尼亞提供了幾十萬噸的糧食外,其中還有2.5億元的經濟支持,因為當時我國的發展程度也是十分有限,甚至還會先在國內進行大量的成功試驗後,才開始對阿輸出。另外,

從1954年開始,一直到1978年結束,我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款協議數額,達到了驚人的百億元。

貪婪的嘴臉——謝胡:「我不找你們要,找誰要」

從1959年到1961年,因為自然災害等「天災」外,還有就是錯誤的政策等「人禍」因素,我國也是處於三年困難時期,就連本國居民都吃不飽糧食,即使如此情況下,還是向阿爾巴尼亞無償提供了六位數的糧食數目。

此外,這種已經嚴重超越自身能力範圍外的援助還有如下表現:

當時的整個阿爾巴尼亞才有200萬左右的人口數量,而我國對其從1954年開始的經濟援助達到了90多億元,摺合平均每人有4000多元,橫向對比我國當時的人均年收入僅僅有200元,即使不吃不喝也得趕上20年。

先不算阿爾巴尼亞的耕地面積有多大,其國土總共也僅有28000多平方公里,而我國對其援助的化肥廠年產量為20萬噸,摺合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7噸,相當於7000公斤,這也遠超我國耕地的化肥使用量。

長期的援助後,這也被阿爾巴尼亞認為是理所應當的行為,其領導人霍查就很直接的說過:「你們有的,我們也要有!」,甚至其部長會議主席謝胡還說過「我不找你們要,找誰要!」

無償的索取

我國當時的發展還很落後,國內百姓的生活也是比較困苦,但是阿爾巴尼亞卻是將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生活水平作為標準,向我國提出無數的貪婪索取。

當時去阿訪談的官員就曾問過謝胡,要了這麼東西打算以何作為回報的問題後,謝胡的回答則是「還沒有考慮過還的問題。」

關於生活水平的問題上,阿方曾提出過這樣的要求,計劃當全國通電後,每個農業社都能有一台電視。可是電視在國內還是奢侈品一般的存在,即使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的電視機都不多,農村更是連想都不敢想。

「免費」來的東西不懂得珍惜

就在我國勒緊腰帶向其援助時,阿方不但對此毫不在意,甚至存在著極為嚴重的浪費情況。

比如我國提供的化肥,都被阿方農民隨意放置在路邊天地里,任憑風水日曬。

1961年,阿方中央書記科旬加前來訪問,

「伸手就是要錢,少了還不願意。」

因為我國當時也有很大的難處,而且又與蘇聯交惡,根本無法滿足阿方提出的全部援助要求。即使這樣,最後還是簽下了五條援助項目。

後知後覺

前駐阿大使耿飈目睹了阿方種種行為後,開始執筆寫信,將事實情況如實反饋至中央,其中觀點總結起來就是:

量我國力而行,量阿方實際需要而行

。首先,我國當時也不富裕,另外長期的援助下,阿方早就養成了貪得無厭的性格,就好像一個無底洞一樣。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方面柯西金上台,此時的蘇聯奉行積極的外交政策,並在1969年在北京與我國進行會議,但也正是這一次,遭到了阿方霍查的不滿。同年,就在我國的二十年國慶大典上,阿方故意的降低了出席規格,此舉也遭到了我方的嚴重不悅。

「降溫」的關係,「繼續」的援助

從1969年後,由於我國在外交政策上,同時尋求對蘇、美的和解,這又是遭到了阿方的不滿,並且阿方的領導人霍查和一些高級官員,也多次在公開場合對我國進行批評。

雖然兩國關係有些許停滯,但是援助還是一直在繼續。

1970年,阿方再次求援32億元的貸款,雖然我國並未全部提供,但也給出了以低息貸款作為條件的19.5億元。

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中美關係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更大層面上是我國的安全問題的解決。

顯然,霍查又不高興了,甚至還親自寫來一封多達萬字的親筆書信,信中不乏「不贊成、不正確」等字眼。很快,阿方又斷章取義的在本國黨報公開發表對我國的批判。

就是如此,阿方再度「厚顏無恥」的於1974年,向中方申請50億元貸款,既然友誼都已經打了折扣,出於友誼的援助肯定也是不能全額兌現了。除了追加貸款外,阿方還提出延期歸還即將到期的欠款,同時還要求糧食的繼續援助。

最後,中方還是提供了10億元貸款。

援助的中止

隨著中阿關係的越來越惡化,中方對其提出的過分援助自然不再全額應允,而因為我國援助的削減,阿方也開始無中生有的不斷指責和挑釁。

面對如此情況,最後還是由鄧工決定中止對阿援助,具體表現為:

斷援助!撤專家!停項目!

而阿方也將我國列為其「敵人」。

不過,近年來中阿關係明顯改善,雙方的經濟交流也逐漸頻繁。2018年,我國公民也成為了阿爾巴尼亞的「免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NSVe3QBURTf-Dn5l7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