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勝天有奇蹟!亞洲之最的磁縣故事在繼續

2019-09-17     磁縣生活

歷經40多年歲月洗禮

地形變動、山洪衝擊

如今風采依舊、容顏不改

這座人間工程

給我們後輩留下的

不只是生命之水

更多的是奇蹟

是寶貴的精神

是永遠的幸福……

險峰渡槽

險峰渡槽位於磁縣白土鎮張二莊村東南,飛跨西部山區高家堖與跑馬山之間,如一座峽谷飛虹,依然保持著「單拱跨度亞洲之最」的美譽。全長210米,高32.3米,單孔跨度106米,拱券脊高6.5米,拱圈厚2米,用4層細料石砌成,大拱圈兩側有跨徑10米的腹拱3個,大拱圈上部有跨徑5米的腹拱12個。槽身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頂部設有人行道。是磁縣躍峰渠水利工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工程,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敢攀險峰上雲天

能讓渡槽涌清泉

弘揚躍峰渠精神

傳承艱苦奮鬥作風

打造新時期磁縣宣傳名片

9月13日,縣委書記張才芳到白土鎮督導檢查重點工作時,實地查看躍峰渠險峰渡槽,指出:要對險峰渡槽周邊環境整體提升,打造弘揚躍峰渠精神、傳承艱苦奮鬥作風的宣傳名片……

整個工程共動用26780塊石料,標工31.47萬人,歷經11個月於1976年9月26日建成。

「一顆紅心兩隻手,有山有土有石頭。土法上馬建渡槽,不等不靠不伸手」,這是1975年著手修建渡槽時廣泛流傳的一首詩歌。當時在機械材料極端缺乏的情況下,就地取材,土法上馬,用土胎模代替木排架,用石頭砌拱代替混凝土,先在這裡造起一座26米高的土山,然後擺放2.6萬塊料三石進行合攏,最後再掏去土山。所需98種規格5000多方料石在8個月內就備齊了。它的施工工藝與趙州橋是一樣的,但是單拱跨度相當於三個趙州橋。

這座渡槽飛跨高家堖和跑馬山兩座險峰之間,不但解決了當地百姓灌溉難的問題,而且是創造了亞洲之最,是亞洲最大的單跨石拱渡槽!

作為躍峰主幹渠的「咽喉」工程,險峰渡槽的建設充分展現了「戰天鬥地、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協作攻關」的躍峰渠精神。

戰天鬥地 人定勝天

艱苦奮鬥 攻堅克難

無私奉獻 捨己為公

科學決策 協作攻關

不得不說躍峰渠

人工天河躍峰渠媲美「紅旗渠」,全長244.98公里,穿54座山峰,跨越49道溝壑,共有各種建築物1500多個,躍峰渠自1977年正式建成通水以來,平均每年從漳河引水2億立方米,控制灌溉涉縣、武安、磁縣、峰峰礦區、邯鄲縣農田60餘萬畝,解決了數十個鄉鎮、數百個村莊、數十萬人畜飲水困難。一外國友人參觀躍峰渠後如此感嘆:"這是中國第二個萬里長城。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為改善邯鄲市工農業發展的水利需求,中共邯鄲地委做出了修建躍峰渠的決定,磁縣、峰峰礦區、涉縣、武安和邯鄲縣的千軍萬馬開進太行山,打響了劈山引漳的戰鬥。

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人們以戰天鬥地的精神狀態,從早晨到工地,天黑才收工,一天施工十多個小時。那時沒有大型施工機械,主要靠人工和原始的工具。他們從機關、從工廠、從門店、從學校、從軍營來,都學會了掄大錘、打風鑽、鍛料石、砌渠牆、開隧洞、建渡槽。整個工地,人山人海,龍騰虎躍,紅旗招展,戰歌震天,不怕流汗,不怕吃苦,不怕困難,都按時或提前完成了修渠任務,其可歌可泣的業績,書寫了躍峰渠上輝煌的篇章。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躍峰精神就是源頭活水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

我們才能無往不勝

在建設業強民富、美麗幸福新磁縣的征程中

我們更需要弘揚這種精神……

作為險峰渡槽所在地——白土鎮,躍峰渠精神浸潤著這片熱土。白土鎮以縣委書記張才芳到白土鎮督導檢查工作精神為動力,積極投身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信訪穩定、扶貧攻堅、散煤管控、人居環境整治等當前重點工作,以實幹促開展、以真干見成效、以爭干顯擔當。

放眼全縣,躍峰渠精神依然激勵教育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務民生、服務大局、服務社會,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當前,磁縣面臨新的起點,「戰天鬥地、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協作攻關」的躍峰渠精神,也激勵著我們以百倍的激情投入到工作當中,擼起袖子加油干,事爭一流、唯旗必奪,推動各項工作高效開展。

橋的價值在於承載,人的價值在於擔當。幹部要在破發展難題中展示擔當、在啃「幹起來有風險、不幹就留隱患的硬骨頭」中展示擔當、在辦民生實事中展現擔當;要有「講奉獻」的境界,大力倡導「一線工作法」,幹事以勤為先、以恆為貴,實打實地做好工作,真正以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為全縣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MMMQm0BJleJMoPM-nq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