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補知識再補鈣

2019-12-11   306醫院醫學科普


王建軍 李麗君,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內分泌科

醫研部醫學科普中心 編輯

鈣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成人體內含鈣約1200克,99%的鈣元素以晶體形式存在於牙齒和骨骼,1%分布在血液、細胞間液及軟組織中。鈣與許多疾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尤其與老年人骨質疏鬆症及糖尿病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通常,人於20歲之前骨質處於增加階段,35~40歲時,人體的骨密度基本達到峰值,40歲以後骨鈣逐漸流失。所以,老年人是骨質疏鬆症發生的最主要的人群,絕經後的婦女由於雌激素的降低,也易患骨質疏鬆症。足夠的鈣攝入是骨健康發展和維護的關鍵,因此補鈣是經濟且有效的防治骨質疏鬆的方法。

我國營養學會建議,成人每日需攝入800毫克的鈣,絕經後婦女和老年人每日需攝入1000毫克的鈣,此劑量可使人們獲得理想的骨峰值。隨著人們對飲食的重視,很多家庭每人每日飲食所攝入的鈣已超過了800毫克,這說明並不是所有的骨質疏鬆患者都需要服用鈣劑。總之,是否有必要進行鈣劑補充,應基於人們膳食鈣的攝入量及骨質疏鬆情況等多方面綜合分析決定。

中老年人補鈣,食物應是人體攝入鈣的主要來源,常見含鈣量豐富的食物包括排骨、脆骨、牛奶、核桃、雞蛋、豆製品、魚、瘦肉、深綠色蔬菜等。當食物中的鈣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時,應考慮服用鈣劑。服用鈣劑時,不應單純的以含鈣量判斷補鈣效力,要根據鈣吸收率高低來選擇鈣劑。當前市面上的補鈣產品種類繁多,它們有什麼區別,我們該如何選擇呢?下面我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鈣劑主要分三類,即無機鈣、有機酸鈣和有機鈣。無機鈣又稱為第一代鈣製劑,以碳酸鈣、羥基磷酸鈣、磷酸氫鈣及氧化鈣為主要成分。無機鈣水溶性差,吸收率低,吸收時需要消耗胃酸,會影響正常消化功能。這類製劑不適宜兒童和分泌胃酸酸度低的老人,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長期服用會引起便秘、食欲不振、胃疼等。有機酸鈣又稱第二代鈣製劑,代表產品主要有乳酸鈣、葡萄糖酸鈣、檸檬酸鈣等,這類鈣製劑能溶解於水,吸收時不消耗胃酸,適合胃酸缺乏的中老年人及嬰幼兒補鈣。但是該類產品存在著含鈣量低和生物利用度不高的缺陷,須服用大量製劑才能達到補鈣的要求,且長期服用不利於身體健康。有機鈣即胺基酸螯合鈣,又稱第三代鈣製劑,吸收率可高達90%以上,易於吸收,且無毒副反應,但由於價格昂貴,作為長期補鈣之用受到了限制。

補鈣時還需注意監測血鈣濃度,如果鈣攝入過多,使血鈣濃度過高,身體不能有效排除多餘的鈣,可能會沉積在肝腎等重要器官,形成結石。由於許多抗骨質疏鬆症的藥物需要在充足的鈣與維生素D的條件下才能發揮最大作用,所以老年人在補鈣時還應與維生素D聯合應用。服用鈣劑時注意,每次服用量不宜超過500毫克,防止血鈣濃度驟然上升。

單純補鈣而缺乏運動,補鈣效果不佳,運動可刺激骨組織,對攝入體內的鈣及其他礦物質進行充分吸收和利用,從而達到防治骨質疏鬆的目的。老年人應常到戶外走走,每天要保證曬太陽30分鐘,除可活動筋骨外,還可接觸陽光,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改善腸道對鈣的吸收,進而減少骨質的丟失。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如:沙丁魚、金槍魚、蛋黃、乳酪、動物肝臟等,對於維生素D嚴重缺乏的人群,除通過食物補充外還可遵醫囑口服製劑補充。此外,還需注意,吸煙、飲酒、口味重這些因素可導致流失骨鈣增加,因此我們要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可見,不能把盲目口服鈣片作為日常保養需求,要根據各自膳食情況和身體條件來綜合考慮,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科學補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