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當地時間10月9日上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B·古迪納夫,M·斯坦利·威廷漢和吉野彰。
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表示,三人的研究使鋰離子電池的使用方式更加穩定,從而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為打造一個無線互聯的社會奠定基礎。
97歲「足夠好」老爺爺成最年長獲獎者
獲獎名單一出,Goodenough(直譯:足夠好)的名字就引起了圍觀網友的注意。
97歲的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是至今為止諾貝爾獎的最年長獲獎者。
約翰·B·古迪納夫(資料圖)
古迪納夫是一位固體物理學家,於1922年出生於德國。他30歲才開始攻讀博士,58歲發明鈷酸鋰電池,75歲以磷酸鐵鋰電池再次改變世界,90歲以後開始研究全固態電池。他使鋰電池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更穩定。
古迪納夫目前就職於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任該校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雖然已97歲高齡,他仍在繼續從事能源方面的研究。他曾稱:「我想在去世前解決這個問題,我才90多歲,還有時間。」
當然,也有很多網友非常懂行,由衷感嘆「足夠好」老爺爺終於拿到了!
此前,古迪納夫年年都是諾貝爾化學獎的「陪跑者」。由於鋰電池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古迪納夫教授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不過,終於,他在今年結束了「陪跑」。
另外兩位獲獎者是什麼來頭?
威廷漢於1941年生於英國,現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特聘教授,任材料研究所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任。
威廷漢的研究主要在於尋找能夠推進儲能的新材料,以顯著提高電化學裝置的儲存能力。早在2015年,他就曾因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獲得了諾獎風向標——科睿維安化學領域引文桂冠獎。
吉野彰是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於1948年生於日本平田,現為日本東京旭化成株式會社名譽研究員、日本名城大學教授。
10月9日,日本東京,吉野彰出席新聞發布會
1985年,吉野彰以前人的研究為基礎,發明了第一個商業上可行的鋰離子電池。於是,一種重量輕且耐用的電池誕生,在性能衰竭前可充電數百次。
新聞多看點
NEWS MORE
諾貝爾化學獎為何被稱「理科綜合獎」?
諾貝爾獎的創立者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就是一名化學家,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
截至2018年,共180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從以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名單可以看出,不少獲獎者的獲獎成就並非出自傳統的化學研究,而是涉及生物學、物理學等多重學科,因此諾貝爾化學獎也被調侃為「理科綜合獎」。
1908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因「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風趣地調侃道:「這是我一生中絕妙的一次玩笑!」
改變世界的鋰電池
小型、商用化的鋰電池,是索尼在1991年首先推出的。
鋰電池產品在進行連續充電檢測(資料圖)
2017年,吉野彰表示,目前鋰電池主要應用在兩大領域:第一,是移動式產品,如手機、電腦等,占鋰電池使用量的三分之二左右。第二大領域,便是車載電池。電動汽車的出現,給鋰電池打開了一個新的應用方向,是全新的商業機遇。
來源:央視新聞綜合中國日報、中新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