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熱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陣地和防禦工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鬥雙方都修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可是我們觀察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在遠東地區的日軍,對「炮樓」愛不釋手,而德軍卻從未修築過類似日軍炮樓的防禦工事。
對於老人們來說,日軍炮樓可不是什麼陌生的詞彙。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軍在占領區修建了許多炮樓,尤其在一些交通要道上,炮樓高聳入雲,甚至成為了地標式建築。日軍炮樓的高度少說也有10米高,採用磚瓦結構修築,可以說十分堅固,就算用手雷攻擊,也無法對炮樓造成重創。
日軍的炮樓等於說是一個人工制高點,它不但可以監視周圍的動靜,內部還有大量的物資儲備,就算被包圍也能堅持作戰很長時間。炮樓可以說是一個強悍的堡壘,想要攻占日軍的炮樓,往往需要付出沉重的傷亡代價。日軍對炮樓這麼重視,是因為當時我們缺乏重型反坦克火力,彼時我們的主力武器是捷克式或者繳獲的迫擊炮,很多人甚至還停留在大刀長矛的時代。
這樣的火力配置面對日軍的炮樓幾乎無能為力。日軍為了增強在占領區的威懾力,才修建了大量的炮樓,試圖利用炮樓來壓制敵後抗日力量。一直到後來,我們擁有了更強悍的火力輸出,日軍炮樓的問題才迎刃而解。
而在德軍眼裡,日軍的這種炮樓可以說是活靶子。面對或炮口徑巨大的蘇軍火炮,這種炮樓甚至還不能抵禦1發炮彈。除了火炮之外,還有飛機,坦克的輪番打擊。相比華而不實的炮樓,德軍更喜歡鋼筋混凝土打造的地下堡壘。
以「歐洲堡壘」為例,德軍打造的堡壘只能用堅不可摧來形容,堡壘的鋼筋混凝土牆壁厚度超過1米,可以抵禦大口徑火炮的輪番攻擊。這種堡壘讓蘇軍不得不打造越來越強大的火炮,比如152毫米口徑的重型大炮,如果將這種火炮用在遠東地區,日軍的炮樓只能瑟瑟發抖。
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