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袁小華
11月27日,IEEE公布了2020年IEEE Fellow名單。此次新增282名Fellow,其中近80位華人學者入選,包括來自中國大陸和港澳台地區的學者37人。
這37人囊括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知名高校和機構的學者。
此外,還有不少來自國內技術企業研究院的領頭人,比如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人工智慧事業部總裁周伯文,滴滴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葉傑平,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數學教授、創新工場合伙人張潼等。
以下為入選2020年IEEE Fellow的中國學者和全球華人學者名單。
1、陳寶權:北京大學
入選理由:在空間數據可視化方面做出的貢獻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長江特聘教授,兼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獲電子工程學士(91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94年清華大學),和計算機科學博士(99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2、陳山枝: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
入選理由:無線移動系統標準化的領導性貢獻
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專家委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3、陳衛:微軟亞洲研究院
入選理由:對社交網絡中的最大影響算法的開發作出貢獻
微軟亞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客座研究員。
4、高飛飛:清華大學
入選理由:對信道估計和無線通訊中的信號處理方面做出的貢獻
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2008年擔任新加坡A*STAR信息通信研究所研究員,並在不萊梅雅各布斯大學工程與科學學院擔任助理教授。2011年,任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
5、和敬涵:北京交通大學
入選理由:在變電站和牽引電源保護等方面的貢獻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1994年3月畢業於天津大學自動化系。長期以來緊密結合生產實際重大需求和科學前沿,圍繞電力系統(含軌道交通供電系統)故障分析、保護與控制領域開展深入的理論與技術研究。
6、侯忠生:北京交通大學
入選理由:數據驅動學習和控制在交通系統領域的應用貢獻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自動控制系主任,先進控制系統研究所所長。本碩畢業於吉林工業大學,東北大學自動控制系工學博士。
7、蔣田仔: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
入選理由:在腦神經成像技術方面做出貢獻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導,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博士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8、彭木根:北京郵電大學
入選理由:無線網絡中的無線電資源管理方面做出貢獻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網絡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通信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副主席、北京市科技人才研究會副理事長。
9、宋勇:北京理工大學
入選理由:神經適應和容錯控制機制方面的貢獻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光電學院光電儀器研究所所長。2004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工程系光學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同年留校工作。
10、王蘊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
入選理由:虹膜與人臉識別方面的貢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智能識別與圖像處理實驗室主任。
11、熊輝:百度商業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入選理由:數據挖掘和移動計算方面做出貢獻
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畢業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目前為百度商業智能實驗室主任,百度人才智庫主任,美國羅格斯-新澤西州立大學正教授 (終身教授)、RBS院長講席教授,並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師講席教授。
12、楊華中:清華大學
入選理由:傳感器應用上的低功耗晶片技術和自動化設計做出貢獻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
13、張兵: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入選理由:對高光譜圖像採集和處理的貢獻
中科院二級研究員。1991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2003年在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獲得理學博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14、趙冬斌:中科院自動化所
入選理由:對適應性動態編程和強化學習做出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導,本碩博均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
15、楊仕文:電子科技大學
入選理由:在開發調時天線方面做出貢獻
電子科技大學微波工程系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6、饒宏:中國南方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
入選理由:對交直流輸電電系統的設計和應用做出貢獻
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3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長期從事直流輸電分析、設計和運行技術研究及應用工作。
17、姜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入選理由:在智能故障診斷和容錯控制方面做出的貢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1995年6月畢業於東北大學自控系,獲工學博士學位。2013年被評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8、李世華:東南大學
入選理由:對工業系統中不匹配干擾抑制理論的貢獻
東南大學二級教授,自動化學院副院長,江蘇省自動化學會秘書長,IEEE IES Nanjing Chapter主席。
19、李曉峰:上海交通大學
入選理由:對海洋預警中應用合成雷達的貢獻
1985 年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光學系。隨後在國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1992)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1997)分別獲碩士和博士學位。自1997 年,李曉峰就職於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
20、吳立剛:哈爾濱工業大學
入選理由:對滑模控制和魯棒濾波的貢獻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複雜不確定動態系統的控制與信號處理研究。2015-2019年連續當選全球高被引學者。
21、趙軍:東北大學
入選理由:在開關係統與耗散理論方面做出貢獻
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切換系統與混雜控制,非線性控制理論和基於網絡的控制系統。
22、邢孟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入選理由:對雷達成像和運動補償算法的貢獻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5月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工學博士學位。
23、曾志剛:華中科技大學
入選理由:神經動態系統分析和集成方面做出貢獻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圖像信息處理與智能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2003年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香港地區學者:
1.陳雷(香港科技大學,ACM Hong Kong Computer Society主席)
入選理由:為時間序列管理和空間眾包做出貢獻
2.Cheng Kawai
入選理由:為電動汽車技術和開關電容功率轉換做出貢獻
3.郭嵩(香港理工大學)
入選理由:為高性能和彈性分布式計算做出貢獻
4.譚華耀(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
入選理由:為鐵路預測性維護的光纖傳感網絡做出貢獻
5.邢國良(香港中文大學)
入選理由:為傳感器網絡和低功耗無線網絡做出貢獻
6.張穎珺(香港中文大學)
入選理由:為無線通信中的資源分配和優化做出貢獻
中國澳門地區學者:
1.賈維佳(澳門大學,澳門AI學會理事長)
入選理由:為優化網絡路由和部署做出貢獻
中國台灣地區學者:
1.Chang Ting-chang Chang
入選理由:對非易失性存儲器和薄膜電晶體技術的貢獻
2.Chen Jiann-fuh Chen
入選理由:為可持續能源和高功率系統中的電力電子做出貢獻
3.遲崇勇
入選理由:為凸源分析和盲源分離優化做出貢獻
4.Chion Chui
入選理由:為高遷移率金屬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器件做出貢獻
5.黃友平
入選理由:致力於智能醫療系統設計中的模糊和灰色建模
6.林功如
入選理由:為超快光纖雷射器和用於光通信的高速雷射二極體做出貢獻
7.劉寶俊
入選理由:對薄膜電晶體技術的貢獻
部分海外華人學者:
1.陳旭東(新加坡國立大學)
入選理由:在電磁逆散射優化方法方面做出貢獻
2.Yingying Chen(美國羅格斯大學)
入選理由:在移動計算和移動安全方面做出貢獻
3.Xue Liu(麥吉爾大學)
入選理由:對數據中心和網絡伺服器的能源和性能管理方面做出貢獻
4.Hongyi Wu(歐道明大學)
入選理由:對彈性移動計算系統做出貢獻
5.葉傑平(密西根大學)
入選理由:對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方法和應用方面的貢獻
6.Zhongfei Zhang(賓漢頓大學)
入選理由:多模態數據內容理解和挖掘方面做出貢獻
7.Sen-ching Cheung(肯塔基大學)
入選理由:多媒體數據處理和在自閉症干預方面的應用做出貢獻
8.張磊(微軟研究院)
入選理由:大規模圖像識別和多媒體信息抽取做出貢獻
9.Tong Zhang(倫斯勒理工學院)
入選理由:系統設計和數據存儲方面的VLSI 應用做出貢獻
10.Yun Li
入選理由:計算智能在系統設計和控制方面的應用
11. Xiaodong Li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入選理由:大規模和集群顆粒優化方面做出貢獻
12.Zhiguo Ding(蘭卡斯特大學)
入選理由:非正交多接口和能量收集通訊方面的做出貢獻
13.Xiaojiang Du(天普大學)
入選理由:無線安全領域做出貢獻
14.Guofei Gu(德州農工大學 )
入選理由:惡意軟體檢測和下一代網絡安全方面做出貢獻
15.Haining Wang(維吉尼亞理工學院)
入選理由:網絡和雲安全做出貢獻
16.Pengfei Xia(亞馬遜首席工程師)
入選理由:多輸入輸出毫米波無線通訊
17.Yang Xiang(斯威本理工大學)
入選理由:網絡和系統安全方面做出貢獻
18.Yang Xiao(曼菲斯大學)
入選理由:無線路由控制方面做出貢獻
19.Jiang Xie(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
入選理由:無線網絡中的移動性和資源管理方面做出貢獻
20.Yonghong Zeng(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入選理由:認知無線電中的光譜感知和媒介連接控制研究做出貢獻
21. 郭一凡(IBM 公司)
入選理由:對電子封裝和可靠性分析的互通技術做出貢獻
22.Xiaowu Zhang:(密西根大學)
入選理由:在三維集成電路方面做出貢獻
23.Nian-xiang Sun(美國東北大學)
入選理由:在磁性和磁電材料、器件方面的貢獻
24. Yi Zhang(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
入選理由:在電力系統實時數字仿真開發方面的前沿探索
25.Xiao-ping Zhang(英國伯明罕大學)
入選理由:在高壓直流和交流輸電系統的建模與控制方面的貢獻
26.Yun Wei Li(阿爾伯塔大學)
入選理由:在微電網和工業驅動中的電力電子轉換器做出傑出貢獻
27.Wei Qiao(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
入選理由:對電力電子接口旋轉機械系統的狀態監測和控制做出貢獻
28.Liang Dong(克萊姆森大學)
入選理由:在光敏性光導纖維光纖放大器開發方面的貢獻
29.Lan Yang (華盛頓大學)
入選理由:在光學傳感和非埃爾米特光子學方面的貢獻
30.Jianbo Lu(福特汽車)
入選理由:在汽車安全與性能應用中自動化系統控制方面的貢獻。
31.Jia Li(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入選理由:在實時自動化圖像注釋和圖像檢索方面的貢獻
32.Yonggang Wen(南洋理工大學)
入選理由:對多媒體信號處理和通信的雲系統做出貢獻
33.Lin Cai(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
入選理由:對網絡的拓撲控制的貢獻
34.Rose Hu(猶他州立大學)
入選理由:在移動無線通訊系統的設計與分析方面做出貢獻
35.Yan Zhang(挪威奧斯陸大學)
入選理由:無線網絡中資源管理方面的貢獻
36. Tza-huei Wang(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入選理由:將微米和納米技術應用於生物醫學方面做出貢獻
關於 IEEE 和 IEEE Fellow
IEEE 致力於電氣、電子、計算機工程和與科學有關領域的開發和研究,現已發展成為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之一,IEEE 目前在全球 160 多個國家擁有超過 40 萬會員。
IEEE Fellow 是該組織授予的最高榮譽,在學術科技界被認定為權威的榮譽和重要的職業成就,每年由同行專家在做出突出貢獻的會員中評選出,當選人數不超過 IEEE 會員總人數的 0.1%。由於每年當選的 IEEE Fellow 數量較少,決定了當選科學家基本都是在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內取得重要成就的傑出科學家。
註:IEEE每年更新Fellow名單時,只有入選者的英文名和入選理由。以上信息為人工統計,如果疏漏或錯誤,歡迎指正。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