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風俗,根在中原,是在大量吸收中原民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的甚至是中原文化的直接再現。然而由於地緣、人群結構的關係,加上語言、經濟發展等因素,使得上高民俗出現了一些特殊的形態,表現出超越傳統的導向。
自古以來,上高人對建房極為講究,從選擇屋址、破土動工、上樑,直至喬遷新居,都有一套甚為嚴格的傳統習俗。
建房的第一件事就是選址,即定位方向。房基地選擇通常要請「風水先生」看風水,進行卜吉活動,住宅講究地離水源近,以位於河流交匯處的高台上為最佳。住宅方位按照「坐北朝南屋,住著好享福」的原則落實。大門的定位忌正對山溝深壑、開闊大道和直衝江河,以免「沖射」。不能面對墳堆、大樹、和人家的山牆、後門,不能面對方形的池塘。屋址取順勢、忌逆勢,忌坐南朝北;要前低後高,忌前高後低,宜在宮觀仙居側近做屋,忌在塔冢、寺廟、爐冶、故軍營、戰地和草木不生之處做屋。此外,日過實在避不開,則應在正對沖闖之處,立一塊「泰山石敢當」的碣石或書有「福」字的壁照,以「辟邪去煞」。
新屋高度與屋址地勢高低,也有講究: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左邊可比右邊高一些,而右邊不得比左邊高,這就是俗話說的「不怕青龍高萬丈,最怕白虎高一拳」。顯然,這是古代崇龍尚左的風俗在上高民居建築中的表現。
舊時在開工前,先在房基四角打好木樁,還在木樁上端裹上紅紙或紅布;屆時要燃放鞭炮,由主家家長或請族長挖第一鍬土,俗稱「破土」;再挖牆基溝,由瓦工頭在溝的四角撒上太平銅錢以「鎮邪」,然後由首席砌匠師傅砌第一塊牆基,邊砌邊說吉慶話。房基上,舊時貼文臣武將,陰陽八卦護符,現此俗已基本消失。唯開工多選雙日,尤喜「逢六」、「逢八」,但忌「十四日」。在開基的同時,要請木匠來做門窗框,砍做房架(梁)。打好地基安門框,砌牆過半安裝框,都事先貼好「安門大吉」、「安窗大吉」的紅紙橫批,有的還在門框上貼對聯。常用的對聯用語有「太公 今日從此過,他說今日安門好」、「太公今日從此過,今日安門吉」、「安門今日好,立戶此時吉」、「安門逢黃道,立戶遇吉時」等。
上高民間對房屋的棟樑極為重視。要用雄雞血喝彩祭梁。彩詞云:「手提金雞生鳳凰,生得頭高尾又長。頭戴金冠並綠耳,身穿五色紫雲衣。此雞不是平凡雞,而是王母娘娘跟前鳳凰啼。閒人抓到無用處,魯班弟子抓來祭梁時:一發梁頭,萬里封侯;二發梁腰,閣帶飄飄;三發梁肚,發出千煙大屋;四發梁尾,入學中舉;五發中央戊巳土,先出卑來後出武」。棟樑要請文人書畫,中央畫八卦,梁的大頭寫竣工時間,小頭寫建造人或建造團體。字數一般是大、小兩頭各十一個,理由是按「生、老、病、苦、死」五字輪轉,要輪到「生」字就更吉利,不能輪到「病」「死」兩個字,所有隻有十一個字合適。然後用紅紙寫「紫薇駕臨」、「吉星高照」等古詞,貼與棟樑中央。
上樑也要寫黃道吉日,乘天剛亮時上上去。上樑前,梁由屋主子孫抬著,敲鑼打鼓、吹嗩吶、放鞭炮去村中「游梁」。上樑時,房主全家要按老幼次序成對跪「拜梁」。其後,嗩吶聲、鞭炮聲、匠工們的喝彩聲四起,匠工們把梁徐徐抬起,不允許出現一頭高一頭低的現象。提上擺正後,在梁兩端壓上麻糍,匠工們再從樑上往下拋灑另備的麻糍、糖果、香煙、餅乾,引得下面親朋鄰里的哄接聲響成一片,熱鬧非凡。拋完以後,還要拋一個大麻糍,大麻糍是拋個房主的。這時,房主要備好大紅的床單或紅布,一家人把它拉平整,恭恭敬敬地在下方接受。當日中午,屋主、親友、匠工及幫工者相聚在新房之下,歡飲慶賀,一醉方休。
以前喝這種「上樑酒」時,還要備四個首席給匠工為首者坐,俗稱「坐上」。據傳統規定,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鋸匠石匠常扯皮。鋸匠說:「一木二泥三鋸牯,帶著石匠提酒壺」。石匠說:「一木二泥三打石,帶著鋸匠篩酒吃」。各執己見,爭論不休,甚至有趣,最後還是得有屋主定奪。此風一直延襲至今未變。現在都改做樓房,不用這根梁,但還作興備根木樑,裝飾打扮後,吊至樓頂,屆時喝彩調,放鞭炮,說吉慶話,拋灑麻糍,糖果。
過去建房上樑前,還作興「出煞」。「出煞」前,主人要備好鏡子、剪刀、斗米、戒尺、墨斗、五尺、煞棒、鑼鼓、虎釵、火把及十個雞蛋、十隻乾魚、十張裱芯紙、一隻公雞、二隻木匠用的木馬,放在新房內。等到夜深人靜時,開始出煞。這時,泥木師傅宰雞祭血,主人扛起木馬向預先選定的水邊跑,木工師傅拿起煞棒、五尺緊迫其後,鑼、鼓、虎釵一齊跟著猛敲。
據說這個時刻雞不會鳴、狗不會叫。到目的地後,木工師傅用五尺、煞棒挑著木馬,連聲喝彩,將木馬拋在長流水中,完成後從不同的另一條路回到新居。此刻,五尺、煞棒和雞不准帶進新屋內。此舉可驅除新居內的惡鬼邪神,保護全家的順利平安。改革開放後,此習俗已被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