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物資時還愛帶上兩句詩詞的日本,被人誇了快半個月。
相信即便不是本兵這樣的重度網絡用戶,這兩天都也該知道了。
對此,有網友編了個段子:《論讀書的重要性》,自我嘲諷中還不忘號召大家好好讀書。
說真的,這份心意領了。
但也有部分人,覺得編段子自我嘲諷還不夠痛快,又開始陷入了酸腐文人的自我反思。
比如台灣作家龍應台,就全文轉貼了中國作協會員韓晗的大作,而後指出,「為什麼別人會寫『風月同天』,而你只會喊『武漢加油』」,這是有原因的,「如果集體的語言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這樣的貧乏、草率、粗糙和粗暴就會體現了集體的心靈上。
總而言之,這些人是吃得太飽了以後,又忘記了當年國民黨失敗的教訓:不走群眾路線。
平心而論,「風月同天」當然很美,但「武漢加油」也很必要。
此二者不是互相否定的關係。
但在這群酸腐文人的眼裡,人家日本能想出來,那就是「傳統文化在日本」,我們丟失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美好。
聽上去可笑極了。
而就在昨天,@環球時報 的一篇針對性的採訪,更將這份可笑推上了巔峰。
是的,你沒有看錯,連日來,日本馳援中國抗擊疫情的物資上,那些火爆的古詩詞,譬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等,幾乎都是中國人想出來的。
疫情發生後,除了最先援助我們80萬口罩的「伊藤洋華堂」,第二個被關注到的,就是NPO法人仁心會聯合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
當時,他們聯手向湖北捐贈了3800套杜邦防護服,包裝紙箱上用中文寫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這句詩詞出自《詩經·秦風·無衣》,翻譯成白話的意思是「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
本兵還記得彼時微博上的讚嘆,各種溢美之詞毫不吝惜。
可實際上,NPO法人仁心會是一家在日華人組織,由在日或有留日背景的醫藥保健從業者以及相關公司組成的新生公益組織。
此外,由於第一批捐贈物資是防護服,「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恰好可以表達海外華人華僑與一線醫護人員共同戰勝病毒的同仇敵愾之情,流露出對同胞的守護之愛。
以及,在日本舞鶴市馳援大連的物資上,每個箱子外都貼上的那句中文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則是出自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意思是「雖分離兩地,但兩地雲雨相同,明月也不分兩鄉,可以共睹」。
而且這句詩也是一名在該機構進行交流的中國人想出來的,來自大連。據日方交代,之所以使用這句詩,是因為他們認為詩里恰如其分的表達了「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誼。「日本和中國互相幫助是應該的,不久後還將送達第二批馳援物資。」
至於另一首被讚嘆不已的小詩——「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則是富山縣經貿聯絡官孫肖原創的。
據孫肖本人回憶,當時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思考,想要把「遼寧」和「富山」都寫進詩里,以此表達兩地的友情。「同氣連枝」出自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日語裡也有同樣的說法,放在詩里比較合適。最後「共盼春來」既有「盼望春天來臨」的含義,也飽含「希望疫情早日散去」的心愿。
不僅如此,孫肖還說道,富山在中國的知名度不高,有些人誤以為是「富士山」,希望藉助這次機會,讓更多人了解富山和遼寧、和中國的故事。
孫肖感嘆說,「我們都在中國出生長大,接受教育,後來學習不同的語種,定居海外。沒想到,代表中國文化的詩句今日以這種方式回到祖國,文化的傳播軌跡非常神奇」。
唯一跟中國人沾不上邊的,則是HSK事務局馳援物資上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繡袈裟衣緣》。作者是日本長屋王,源於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話。
可不要忘了,HSK的全稱是中國漢語水平考試,雖然HSK事務局的法人確實是日本人,但這群人精通漢語,那不是很正常嗎?
本兵認為,對日本方面的熱心援助,我們有必要表示感謝,畢竟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
但硬要貶低自己的同胞,甚至把不是日本人的心意,轉嫁到日本人身上,還故作深沉地反思自己,這就有點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