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民生實事「回頭看」

2020-01-14     青海日報

民之所望,行之所向;民之所盼,政之所變。

一年來,在全省各族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中,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時刻把人民群眾冷暖放在心上,更加關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全省上下扎紮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絕對貧困「清零」工程、穩定就業工程、擴大普惠性幼兒教育工程、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工程、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工程、全民健康工程、幸福養老工程、關愛睏難群眾工程、美麗家園工程、農牧產品質量體系提升工程……一年來,10項民生實事工程穩步推進,一項項惠民政策接連出台,一筆筆民生支出相繼落地,從各項目進展截至2019年11月底的數據可以看到,美好藍圖正在變為現實……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發展的路上,溫暖相伴,用小實事累積而成的「大民生」,向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溫暖的答卷。

絕對貧困「清零」工程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牧民喜搬新居。

【年初目標】實現17個貧困縣摘帽、170個貧困村退出、7.7萬貧困人口脫貧,力爭年底實現全省絕對貧困「清零」。

【項目進展】年度170個貧困村、7.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17個計劃退出縣也有望順利實現摘帽,全省絕對貧困「清零」的目標已基本實現。

【百姓故事】

搬下山,致富有奔頭

2020年1月9日,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北山鄉整鄉扶貧搬遷的史納安置區李發輝老人家,客廳的屋頂上掛著大紅燈籠,窗戶上貼了「福」字貼花,老人說:「如果沒有黨的好政策,靠我們自己再過幾十年都不可能從山頭搬下來,把土房子換成城裡的新樓房,這恩情我們一定不能忘記……」

2015年,沐浴著精準扶貧的春風,北山鄉1450多戶整鄉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離開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大山。3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交納了1萬元就住上了新樓房。「現在出門乘坐公交車,燒水做飯用天然氣,這是睡夢裡都沒有的事。」李發輝說。

搬下山後,李發輝的兒子李成卓和妻子便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的吐哈油田打工,「在吐魯番很辛苦,但我們不怕,去年掙回來了十多萬元,能過上好日子了。」夫婦倆說。考慮到老人年事漸高,妻子決定年後留在家,到小區附近剛開業的「扶貧車間」打工,能掙錢也好照顧老人和孩子。想到如今住著好房、生活富足,他們就覺得日子有奔頭。(本報記者 趙睿)

擴大普惠性幼兒教育工程

讓農村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到與城裡孩子一樣的學前教育。

【年初目標】新建、改擴建28所幼兒園,對1.4萬名幼兒教師和保育員給予補助。

【項目進展】新建、改擴建幼兒園35所,對1.4萬名幼兒教師和保育員給予了補助。

【百姓故事】

村裡有了漂亮幼兒園

寬敞明亮的教室,舒適溫馨的寢室,功能齊全的活動室,寬闊安全的戶外活動場地,讓孩子們在安全、健康、舒適的環境中,完成他們在園內的一日生活……這就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窵溝中心幼兒園。

2019年7月9日,窵溝中心幼兒園舉行了喬遷典禮。之前的幾天裡,老師們都在精心設計著幼兒園的角角落落,「一樓的樓道要以孩子為主,做一些安全的標識,禮貌用語;二樓以我愛家鄉為主,做一些家鄉的本土文化;三樓以我愛祖國為主……」

送孫子上幼兒園的孫奶奶說,「孫子本來是跟著打工的父母到城裡去上幼兒園的,兒子媳婦聽說自己村裡蓋了這麼漂亮的幼兒園,就把孩子留在家門口上幼兒園了……」

聽著家長你一言我一語的誇讚聲,園長陳占花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幼兒園好的辦學條件得益於國家普惠性幼兒教育工程的落實,讓我們幼兒園更具有活力,我們一定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幼兒園辦得越來越好。」 (本報記者 趙靜)

穩定就業工程

「帶薪在崗實訓+創業」等項目,先後培訓拉麵匠622人次,實現異地就業2000餘人。

【年初目標】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和下崗失業人員等群體的就業問題。支持企業穩定發展,加大穩崗支持力度。完成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8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萬人,農牧區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105萬人次。

【項目進展】通過完善穩就業政策措施、開展公共就業服務活動等方式,重點解決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和下崗失業人員等群體的就業問題。推進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累計減輕企業(單位)負擔12.52億元。支持企業穩定發展,發放穩崗返還資金2.23億元,惠及809戶企業、15.37萬名職工。完成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7.6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9萬人,農牧區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112萬人次。

【百姓故事】

一份工作,讓日子更有盼頭

55歲的師長智沒有想到,肢體四級殘疾、打了幾十年零工的自己,也能有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

「單位破產後這麼多年,因為腿腳不利索,我很難找工作,到處打工一點兒保障都沒有。」回憶過去,師長智不由感慨。2018年底,無意中從新聞上了解到省上民生實事工程中關於「穩定就業」的政策後,他帶著自己的所有證件,到社區尋求幫助。讓他意外的是,很快,2019年2月,長年打工過程中積攢了不少維修經驗的師長智,入職了新民家園物業公司,擔任維修工一職,每月收入2000元。

「我們聯合轄區『幸福黨建』聯盟單位,以省上『穩定就業工程』的相關政策為契機,為轄區困難就業人群提供就業機會。」西寧市城中區飲馬街街道東大街社區工作人員介紹說。

如今,師長智在家附近租了一個一樓的房子,和88歲高齡的父親一起生活:「是這份工作給我了底氣,不然我哪敢租房子啊,感謝社區、感謝政府的好政策,我一定珍惜機會,好好工作!」(本報記者 喬欣)

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工程

青海省文化藝術職業學校學生在上舞蹈課。

【年初目標】新建、改擴建40所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省三江源民族中學(二期建設)項目,助力20所職業院校打造特色優勢專業。

【項目進展】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19所,省三江源民族中學(二期建設)項目已開工建設,助力20所職業院校打造特色優勢專業。

【百姓故事】

「新校園驚艷到了我」

1月7日是西寧市體育實驗中學期末考試的日子,這所位於西寧市城北區寧大路的學校,是由原西寧市第二十五中學和原西寧市體育中學合併成立的,它今天剛剛結束了改擴建後投入使用的第一個學期。

「過去,我們是一個典型的郊區學校,位置偏、設施差、師資弱,軟硬條件一直都無法滿足教育教學的需求,這次的改擴建可以說讓學校徹底脫胎換骨。」校長高磊對記者說。

在嶄新的校園裡,記者遇到了剛考完試的殷琴竹、保善晶兩位初三學生。「學校改建後多了實驗樓、風雨操場、學生宿舍樓、400米標準跑道操場……去年9月開學前心裡雖然有準備,但新校園還是驚艷到了我!」殷琴竹興奮地說道:「尤其是新食堂飯菜可口衛生,還為我們節約了珍貴的學習時間。」一旁的保善晶補充道:「初一剛進校時到處都是破破爛爛的,說實話真的有些失望。但沒想到去年改建以後,竟然還修建了一棟開放式圖書館,如今的新校園完全可以用『高大上』來形容!」(本報記者 莫昌偉)

農牧產品質量體系提升工程

羊產業平台專家在海晏縣開展藏母羊組群與同期發情處理。

【年初目標】啟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農藥化肥使用量較上年減少20%。推進實施氂牛藏羊可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建設市(州)級追溯管理平台4個、縣級追溯平台10個,建設合作社、規模養殖場信息採集點200個,建設屠宰加工追溯信息採集點10個,率先將「三品一標」企業和合作社、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全部納入可追溯體系,建立監管信息平台。

【項目進展】啟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全省化肥、農藥使用量較上年分別減少24.4%和21.3%。推進實施氂牛藏羊可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建設市(州)級追溯管理平台4個、縣級追溯平台10個,建設合作社、規模養殖場信息採集點200個,建設屠宰加工追溯信息採集點10個,率先將「三品一標」企業和合作社、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全部納入可追溯體系,建立監管信息平台。

【百姓故事】

給每一隻羊辦張「身份證」

「今年的利潤比起往年最少增加了5%,有了這副『耳標』,咱茶卡羊的牌子一定越來越亮。」年關將近,烏蘭縣茶卡鎮青海誠信同創生態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賓盤點著2019年的收益,笑著說。

張國賓口中的「耳標」是海西州發展「網際網路+智慧農業」,在農產品生產環節建立的氂牛藏羊可追溯系統,通過號碼識別,一隻羊從出生到餐桌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過網絡查詢。

2013年原國家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烏蘭茶卡羊」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自此「茶卡羊」成為一個亮眼的品牌,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一時間「茶卡羊」在市場上風生水起,張國賓的公司也迎來了企業發展最為輝煌的時刻。

然而隨著市場熱度的不斷提升,各品種的羊肉都被冠以「茶卡羊」在市場出售,這當中有些肉質遠遠達不到「茶卡羊」的標準。

「現在好了,有了氂牛藏羊追溯管理平台,我們的羊就有了『身份證』,消費者只要掃描這個識別碼,羊肉的原產地,飼料等信息都清晰可見,這樣一來假冒『茶卡羊』將不復存在。」張國賓說道。(本報記者 羅珺)

美麗家園工程

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文化、旅遊、經濟等發展,讓農牧民真正得實惠。

【年初目標】實施10個「美麗城鎮」、300個「高原美麗鄉村」和500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打造5個省級森林城鎮,實施35個校園綠化項目。實施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深入推進「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城鄉公共廁所、農牧民戶用衛生廁所、旅遊景區景點廁所等各類廁所7萬座以上。全省主要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80%以上。

【項目進展】實施10個「美麗城鎮」、300個「高原美麗鄉村」和500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打造5個省級森林城鎮,完成35個校園綠化項目。實施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17.66平方公里。深入推進「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城鄉公共廁所、農牧民戶用衛生廁所、旅遊景區景點廁所等各類廁所6.8萬座。西寧、海東等主要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平均達94.5%。

【百姓故事】

「廁所革命」讓文明之風吹遍鄉村

「廁所的環境變好了,可真是解決了我們老百姓生活中的大問題!我們終於告別了『靠牆跟、蓋板子』的土廁所了。」

1月4日,家住西寧市城北區大堡子鎮宋家寨村的村民李艷麗看著自家新修的廁所,連連點贊。

過去,最讓她煩心的就是一到夏天廁所臭氣衝天、蚊蠅滋生……

然而去年10月,隨著「廁所革命」的幸運光顧,在黨的惠民政策的支持下,她家的廁所沒花一分錢就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

「以前的土廁所夏季蚊子蒼蠅滿天飛,冬季寒風往裡灌。現在新建的廁所,雨天不遭淋,冬天不受凍,夏天不招蒼蠅。」宋家寨村黨支部書記付召偉說。

據了解,城北區大堡子鎮牢固樹立「小廁所、大文明,小問題、大民生」的理念,以「廁所革命」強化村容村貌整治和引領鄉風文明提升,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大堡子鎮2019年新建廁所183座。不僅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這一「面子」,也革除了農民傳統陋習這一「里子」,有力地推進了美麗鄉村建設步伐。(本報記者 陳曦)

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工程

西寧市城西區彭家寨新村通過整體搬遷後住進了高樓大廈,過上了幸福富裕的好日子。

【年初目標】實施1萬套城市棚戶區改造及3萬戶城鎮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實施1.5萬戶農牧民危舊房改造及3萬戶農牧民居住條件綜合改善工程項目。

【項目進展】開工建設1萬套城鎮棚戶區改造、3萬套城鎮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和3萬戶農牧民居住條件綜合改善工程項目,1.5萬戶農牧民危舊房改造項目全部竣工。

【百姓故事】

喜遷新居 笑在臉上暖在心裡

「現在好了,趕上了棚戶區改造的好政策,我們也住上大房子了,別提多高興了。」剛搬進位於西寧市南川東路137號融城假日陽光小區的新家,付陳奇老人滿臉笑意。

付陳奇老人,是原南川東路瑞馳社區139號曲軸廠北院居民,單位破產之後,他和老伴兩人一直居住在只有57平方米的老舊樓院內,「搬家」這件事,也就成了老人的「夢想」。

「現在我住的房子是電梯房、寬敞明亮,還方便!最關鍵的是,有94平方米呢!」說起自己的新房,付陳奇老人連連點贊,「出門下樓就有各種各樣的健身器材,這些都是以前做夢都夢不到的!」

西寧市城中區南川東路辦事處瑞馳社區居民委員會負責人告訴記者,以棚戶區改造工程為契機,社區讓居民根據自身實際需要自願選擇補償方式,實現了棚戶區房屋增值、解決了居民住房困難,越來越多的棚戶區「老居民」住進了新家。

隨著棚戶區改造工程的深入推進,像付陳奇老人一樣喜遷新居的群眾還有很多很多,城市面貌也在一張張笑臉的見證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本報記者 喬欣)

關愛睏難群眾工程

青海省慈善總會為貧困女性雙癌患者家庭送去關愛。

【年初目標】調整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建立脫貧兜底醫療救助制度。為3200名殘疾兒童免費實施康復服務。為全省300名高中、大學階段接受教育的貧困殘疾學生髮放教育資助。救助300名城鄉特困「兩癌」患病婦女。為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9000餘件。

【項目進展】調整提高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建立脫貧兜底醫療救助制度,農村貧困人口住院醫療費用報付比例穩定在90%以上。為3600名殘疾兒童免費實施康復服務,為719名高中、大學階段接受教育的貧困殘疾學生髮放教育資助。救助221名城鄉特困「兩癌」患病婦女。為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8383件。

【百姓故事】

貧困戶看病住院不用愁

「我住了17天院,醫療總費用6萬多元,但是出院時自己只花了5700多塊。」尖扎縣拉德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尕藏吉感慨到,「我們貧困戶看病不愁了,黨和政府的政策真是越來越好了!」

2019年3月中旬,尕藏吉感覺到手麻,腰疼,休息後也不見好轉,便前往尖扎縣人民醫院就診,醫生告訴尕藏吉可能是椎管內病變,建議她前往大醫院住院治療。尕藏吉聽後開始發愁,這去大醫院看病得花多少錢啊。

就在尕藏吉決定放棄去大醫院看病的時候,同年4月11日,全省「醫療保障宣傳月」活動啟動,通過這次宣傳,尕藏吉了解到我省將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範圍,實際報銷達90%。尕藏吉得知消息後激動不已,她終於可以放心看病了。之後,她和丈夫前往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就診並住院治療,報銷了住院總費用的90%。(本報記者 李雪萌)

全民健康工程

一系列的便民利民措施,為各族群眾提供了更加優質、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

【年初目標】繼續調整提高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標準。為10萬名6至24月齡嬰幼兒免費提供營養包,免費開展農牧區婦女「兩癌」篩查15萬名、增補葉酸5萬名。新建40個國民體質監測點,新增監測量4萬人次。為100個鄉鎮、村、社區、寺院配備(更新)健身器材。

【項目進展】繼續調整提高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標準。為11萬名6至24月齡嬰幼兒免費提供營養包,免費開展農牧區婦女「兩癌」篩查14.8萬名、增補葉酸5萬名。新建53個國民體質監測點,累計開展國民體質測試服務4萬人次以上。為307個鄉鎮、村、社區、寺院配備(更新)健身器材。

【百姓故事】

情暖貧困患病婦女

「現在黨的政策真好,我們家條件不好,家裡有老人,孩子還要上學,當查出得了癌症之後猶如晴天霹靂,是你們給我們全家送來了生的希望。」今年38歲的馬桂紅是湟中縣多巴鎮年家莊村的一名農民,2018年11月20日馬桂紅在本村貧困戶體檢中查出乳房有包塊,到青海紅十字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浸潤性導管癌,如果去醫院治療將要負擔不菲的費用。

2019年6月湟中縣婦聯收到馬桂紅申請省財政城鄉特困「兩癌」患病婦女專項救助金的相關資料後,確定馬桂紅符合申請條件。2019年10月,經市、省婦聯審核通過後,1萬元專項救助金撥付縣婦聯。縣婦聯第一時間來到馬桂紅家把1萬元專項救助金送到她手中。

近年來,各級婦聯始終將宣傳工作貫穿於農牧區婦女「兩癌」免費篩查和救助過程中,積極向廣大農牧區婦女群眾普及衛生知識、宣傳惠民政策,將黨和政府的關愛與溫暖、婦聯娘家人的關心與呵護傳遞到基層婦女群眾中。(本報記者 董慧)

幸福養老工程

西寧市「愛老幸福食堂」讓老年人樂享幸福晚年。

【年初目標】根據國家統一部署,調整提高各類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對65至69周歲和70周歲以上(含70歲)參保人員每人每月分別增加基礎養老金5元和10元,同時加發年限基礎養老金,提高並增設個人繳費檔次。完成養老護理員培訓100人次。新建、改擴建10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50個農村互助幸福院。

【項目進展】調整提高了各類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對65至69周歲和70周歲及以上參保人員每人每月分別增加基礎養老金5元和10元,同時加發年限基礎養老金,提高並增設個人繳費檔次。完成養老護理員培訓100人次。新建、改擴建10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50個農村互助幸福院。

【百姓故事】

老年人的「幸福驛站」

冬日暖陽下,小小村莊。走進西寧城北區二十里舖鎮花園台村的「幸福老年院」,就聽見屋內傳來的歡笑聲。原來是村裡十幾位老人聚在這裡唱平弦、下象棋、聊家常……其樂融融。

中午時分,老人們聚集在幸福食堂里吃著熱氣騰騰的寸寸面,74歲的陳興芳老人激動地豎起大拇指:「我們能吃上熱乎乎的這碗飯,要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老人的日子過著越來越好了。」旁邊的老人們也不停的誇獎,「每天吃的都不一樣,寸寸面、熬飯、面片……吃完還要給老伴帶上一碗。」

「村裡有了幸福老年院,解決了我們這些外出打工兒女的後顧之憂,老父親中午可以吃上熱乎乎的飯,吃完飯還可以和老夥伴們一起聊天、下棋、聽青海平弦,再也不寂寞了……」張國花感激地說道。

村主任劉伯年說,「幸福老年院」不僅能為本村老人、殘疾人和留守兒童提供助餐服務,還能給老年人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成了老人們的「幸福驛站」。(本報記者 趙靜) (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 王永惠 冶曉剛 黃靈燕 王偉才 李娜 攝)

作者:喬 欣 來源:青海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viFo28BUQOea5Ows1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