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斷貨已成為藥價上漲的徵兆之一,院線六七塊錢的硝酸甘油,未來的藥店售價有可能漲近十倍。」
誠然,和藥店工作人員說的一樣,硝酸甘油因為價格便宜、見效快,在冠心病和心絞痛患者界俗稱「救命藥」。但現在,救命藥已經大面積斷貨半年之久了。
一些媒體整理了常用搶救類藥物的全國平均招標價格,數據顯示,2008年起,鹽酸布比卡因注射液從0.65元漲到了30.81元,氨基乙酸注射液從0.61元漲到了44.09元,去乙醯毛花甘注射液從2.73元漲到了78.04元,重酒石酸間羥胺注射液從1.81元漲到了54.48元,縮宮素注射液從0.71元漲到了9.9元,重酒石酸去甲腎上腺素注射液從2.03元漲到了26.87元……
十年時間裡,很多搶救類藥物價格竟上漲了幾倍,甚至幾十倍,難怪有網友吐槽「說好的錢可以解決一起呢?」
01
自去年8月起,網絡上出現很多放線菌素D的求藥帖。「跪求放線菌素D」、「如果找不到這種藥,病人只能等死。」
言論看起來很誇張對吧?你以為是在拍《我不是藥神》嗎?
放線菌素D,小眾腫瘤化療藥物。對於腎母細胞瘤患兒和婦科的滋養細胞腫瘤患者來說,這是不可或缺的「救命藥」。
在求藥貼鋪天蓋地出現時,央視新聞頻道進行過相關報道。在央視爸爸關注之後,相關部門被「耳提面命」,進行重視。
目前,全國只有兩家企業有生產放線菌素D,分別是海正輝瑞製藥和上海新亞製藥。上海新亞製藥在四年前由於生產成本過高、成本過低而停止生產。鑒於這一不爭的事實,海正輝瑞製藥處於一家獨大局面。中標價低,市場的需求量過小,生產成本上漲,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救命藥」斷貨。
這些年來,出現局部短缺的情況並不只有以上提及的藥品,如魚精蛋白、甲硫咪唑等低價甚至是急救藥也存在青黃不接的尷尬狀態。專家微博透露,除了放線菌素D出現「藥荒」以外,處於類似困境的博來黴素、苄星青黴素也斷貨了。
當然了,「救命藥」並非是一夜之間斷貨,心知肚明。
對患者來說,這些藥是救命稻草。但對廠家來說,這是生意。臨床需求量小、用藥量不高,生產廠家自然也提不起鬥志。再加上不斷上漲的生產成本、收縮型市場狀態和近年來鴨梨山大的藥品招標,藥企生產積極性低或許也在情理之中。
海正輝瑞製藥有限公司副總裁杜加秋就曾表示:「企業因為是要追求生存和發展,放著有錢賺的藥品不生產而做賠本的買賣,哪個企業都不願意。」
02
無利可圖,或許是救命藥短缺最真實的原因。
任意一支藥品從研發到生產,從進入招標到送到醫院,從使用到維護,哪個環節都需要花費高昂財力、人力,再加上不可言說的各行各業潛在規則。儘管藥品的價格逐漸攀升,還可能賺不上錢,對於藥企來說,賠本賺吆喝的才是傻子。
藥品界有一個充滿魔法的現象,一些廉價藥品在停產之後會迅速「死而復生」,改名換姓、坐地起價。
透過現象看本質,是部分藥企為了獲得利潤最大化,面對定價過低的救命藥,大玩「換湯不換藥」的把戲,在藥品成分、生產技術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換一個「馬甲」重新註冊新藥,然後再高價推向市場。
廉價藥質變成高價藥,成了藥企「潛規則」。
在國家整頓藥品監管後,一些藥企乾脆破罐破摔,徹底停產低價藥,將重心全部投入到高價、高利潤藥品的研發之中。各方刺激之下,一藥難求的矛盾更加突出。與此同時,部分省份將藥品招標價壓的太低,以至於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品無法隨市場波動改變價格,進一步加劇急救藥品短缺現象。
高藥價倒逼嚴監管,嚴監管讓藥品業無利可圖,觸底反彈倒逼藥短缺。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嘗盡苦果的還是普通患者。同在一條繩的醫院和醫生日子也變得難過了起來。
藥品雖然是商品,捆綁的卻是生命。事關患者生命安危,一句短缺顯然不能就此了之。
那麼問題來了,當務之急,怎樣才能讓臉頰救命藥起死回生。
03
藥品標價低,藥企不願意去競標,或者中標之後眼看毫無利潤空間而寧可違約、停產。
「孤兒藥」,用於預防、治療、診斷罕見病。由於罕見病患病人群少、市場需求少、研發成本高,很少有製藥企業關注其治療藥物的研發,因此這些藥被形象地稱為「孤兒藥」。
在我國,「孤兒藥」的藥物研發和審批門檻似乎更高。
首先,現階段我國對於創新型孤兒藥研發的激勵機制不夠,國內藥企研發無能。
其次,孤兒藥的目標人群有限,而研發成本巨大,醫藥企業預期市場盈利不足,設立專門的生產線並不能使其獲得足夠的利潤。
同樣,「孤兒藥」的審批周期過長,可能會使得國內的上市時間晚於國外,使藥企喪失占領市場的最佳時機。
多方因素加諸之下,「孤兒藥」如同孤兒一般,鮮少有人問津。
事實上,早在1983年,美國就制定了《孤兒藥品法》,對罕見病藥品開發和生產提供財稅鼓勵。這一法律的問世大大促進了美國國內罕見病用藥的開發和提供。
美帝在相關法律出台方面似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此前的疫苗事件同樣如此。
在對「孤兒藥」 的界定問題上,我國應該借鑑國際通用做法,給予罕見病藥品以一定的政策傾斜。
畢竟,從現實角度來說,拯救廉價藥完全指望通過市場太過理想主義,政府必須對此付出行動。
建議由國家和省、市、區衛生計生委協調相關部門,制定廉價藥目錄,為廉價藥定點生產企業減稅,同時篩選出臨床用量高、價格低、生產企業少的廉價藥,根據與國外同類藥物差價比例以及企業生產成本等,對每一類廉價藥確定政府補助比例,確保企業合理的利潤率。
讓救命藥能真的挽救每一位相關患者的命,或許已經是當下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