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3歲前,千萬別睡錯

2020-04-07   愛知教學園地


因為小侄兒跟誰睡的問題,弟妹和我媽鬧翻了。

小侄兒從滿了月以後,一直跟著我媽睡。可是,現在弟妹以小侄兒明年上一年級為由,要把孩子接回去「管教」。

其實,這不是弟妹第一次想把小侄兒「接」回家。

從小侄兒一周歲多開始,弟妹很多次都試著讓小侄兒跟自己睡。為了小侄兒,弟妹還特意把被罩和床單,換成了汽車圖案的。可是,小侄兒說什麼都不願意。

有一次,弟妹等小侄兒睡著了,才抱回家。可是,半夜醒來,小侄兒發現身邊睡的是自己媽媽,不是奶奶,哭得撕心裂肺的。最後,哭得把晚飯都吐了出來,不得已又抱他回了我媽家。

為了空出時間多陪小侄兒,弟妹和同事換了崗。母子倆關係的確改善了很多,小侄兒一會看不見媽媽,便會問媽媽去哪兒了。

可一到睡覺時間,小侄兒滿屋子找奶奶,不論弟妹怎麼說,他就是不買帳。

我媽心疼孩子,埋怨弟妹當年太任性,不願意帶孩子睡覺。

弟妹生氣地說自己生了一個小白眼狼。而且,這一次不要回孩子不罷休。

一個爭,一個不回。

正當弟妹準備搞個拉鋸戰,可小侄兒卻「病」了。晚上,熬到很晚都不願意睡,好不容易睡著了,就一驚一乍地哭。

不得已,弟妹只得帶小侄兒去醫生。醫生說,孩子身體很健康,但是,心裡可能有疙瘩,要解開。


小侄兒這疙瘩就是他只想跟奶奶睡,不想跟媽媽睡。

「你是我的孩子,必須得跟我睡。」弟妹央求地跟小侄兒說。

「我跟奶奶睡,我是奶奶的孩子。」小侄兒生氣地說。

不得不給小侄兒這話點贊。一句童言童語,卻說出了很多大人都不懂的道理。

孩子,是媽媽捨命生下的。可是,這個孩子是不是你的,決定你是否帶他睡。

​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3歲前,千萬別睡錯

孩子和媽媽睡,

有利於安全感的建立

尤其是孩子三歲前,不管媽媽多忙,一定要親自去陪孩子睡覺。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這兩個母猴分別是由鐵絲和絨布做的,實驗者在「鐵絲母猴」胸前特別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

鐵絲母猴代表的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

絨布母猴代表一個柔軟、溫暖的母親,可以陪著嬰猴一起睡覺的母親。

剛開始,嬰猴多是圍著「鐵絲母猴」,但過了幾天後,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嬰猴只有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時間,卻都是與「絨布母猴」在一起。


如果嬰猴遭受到不熟悉物體威脅的時候,它會迅速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且會緊緊地抱住它。

因為這個白天陪伴它,晚上陪著它一起睡的「絨布母猴」,給了它更多的安全感。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提出,孩子從形成到出生,已經在母胎中待了280天(10個月)之久,孩子已經習慣了媽媽的心跳、聲音,並通過這些獲得安全感。

出生後,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尤其是晚上,聽不見媽媽的聲音,孩子的內心無法被滿足,甚至沒有辦法平靜下來,內心的安全感也會隨之缺乏。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變得脾氣暴躁、多疑,冷漠,不聽話。



孩子和媽媽睡,

有利於依戀關係的建立


三歲前,是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認為,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只有與依戀對方形成緊密而又親近聯繫的幼兒才能順利存活到成年。

睡前的親子時光,堪稱是陪伴孩子的精華時間。給孩子講一個晚安故事,道一聲「晚安」,陪著孩子一起躺下來,讓孩子感受你在身邊,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滋養。

孩子情感上會依賴誰,就會服從誰的管教,聽誰的話。

認識一個朋友,小時候因父母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她只有跟著姑姑一起生活。

一年到頭,她和父母能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一開始,她還盼望著寒暑假,可以到父母那邊去。漸漸地,因為捨不得姑姑,她開始找各種理由,不去父母那邊。

她上初中那一年,媽媽因為生二寶,回老家生孩子,順帶照顧她。可是,和媽媽在一起,她很不自在,最後她以學習忙為由住了校。

她媽媽因為生二寶,差點丟了命。託人去學校找她,到了醫院,看見媽媽好好的,不論媽媽怎麼喊,她都堅持要回學校。

最後,還是她姑姑說了一句:「等一會再走」,她才留下來。

她和姑姑親,什麼事都和姑姑說,找姑姑商量,連談戀愛結婚這事,也是徵求姑姑的意見。她媽媽說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

她聽了,生氣地說:「你養了我嗎?我從記事起,就是姑姑在一起,她做飯給我吃,給我洗衣服,晚上帶我睡覺,到底誰是我媽?」

幾句話說的她媽啞口無言。

孩子小的時候,誰陪他睡,他就會在生活上依賴誰,在情感上和誰親。由此,也意味著:


孩子「欠」誰的情感債,誰便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權利。

「陪睡」的機會,媽媽們應該牢牢握在自己的手裡,這樣以後,你才有教育孩子的「手杖」。

除此之外,依戀關係發展的是否順利和正常,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身心發展和性格走向。


孩子和媽媽睡,

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的幼年時期,是他們和父母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時期,一旦錯過了這個關鍵期,父母再靠近孩子,也很難親近。

下雨天,我和兒子一起重溫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

當看到安迪擁有獨立的遊樂場和滑雪場,兒子的眼睛都直了,說他太羨慕這個小朋友了。看到安迪和奶奶很親熱,他說自己要像小哥哥學習。

可看到安迪對媽媽黃聖依的態度很不好,兒子嘟囔著小嘴生氣了,說不喜歡這個哥哥,因為他不愛自己的媽媽。

我告訴兒子,因為安迪的媽媽工作忙,他是跟著奶奶一起長大,是奶奶陪著他玩,帶他睡覺,所以他和奶奶更親近一些。


因為黃聖依疏於陪伴安迪,這讓安迪對她的確是少了一份依賴和親密,兩個人在一起反而有點生疏。


不過好在趁著參加節目的機會,黃聖依全身心地陪著安迪,帶他感受農家樂,一起做家務,還親手做了安迪喜歡的西紅柿炒雞蛋,這些互動的時光,也一點一滴地在拉近他們母子之間的距離。


只是,錯過了孩子幼年期的父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換回孩子一點點的依賴和信任感。

對於孩子來說,童年不是有很多的玩具、漂亮衣服和零食才幸福,而是有媽媽的陪伴,尤其是在夜晚,有媽媽陪著睡,這才是孩子的高光時刻。

三歲前,請媽媽們儘量陪孩子一起睡。

雖然和孩子在一起睡覺,影響大人的睡眠,會很辛苦。可是,正是因為這一份付出和辛苦,才換回來了孩子對你的依賴。

孩子的世界裡,先有需求,再有情感。誰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他們便和這個人建立情感。

正是因為你在睡前,給孩子講了一個溫暖的睡前故事,跟他說晚安,躺在他身邊陪著他,在夜裡為他們蓋上滑掉的被子,在早上一睜開,就可以看見你,這些溫暖的細節,才換了你在他心中無可替代的位置。

沒有媽媽陪睡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一個不完成的童年,將會是孩子一生的痛,任憑你在以後的時光里,再去修補,都是事倍功半,也可能是連修補的機會都沒有。

更多學習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