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山東4月8日電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魯東大學農學院師生通過「線上」指導、「線下」實踐、建言獻策等多種形式,積極服務春耕,助力打贏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戰。
開展「線上」指導,為防疫期間春耕生產注入「雲科技」。為了科技服務最後一公里在特殊時期仍能暢通無阻,農學院師生通過微信、QQ、電話、農技推廣服務平台等線上科技服務方式啟動「雲助力」,開展線上「問診」指導,及時解決農戶們在生產中的難點、堵點。學院院長程顯好教授帶領食用菌技術團隊,線上為企業、合作社、種植戶即時解決規劃設計、原料短缺、生產技術等問題,並針對當下疫情銷售受阻的情況,通過降溫降濕等方式延期出菇、延期上市,保障農民收入。疫情以來,農學院師生已線上累計服務1000餘人次,指導農業企業和農民朋友防疫不鬆懈、春耕不耽擱。
參與「線下」實踐,以實際行動助力春耕「搶農時」。學院師生以服務社會為使命,多角度開展線下春耕指導。針對萊山區鄭家莊村「煙薯25」種質變異嚴重、薯苗質量參差不齊這一現狀,張洪霞教授領銜農林作物遺傳改良中心團隊、省高等學校人才引育計劃創新團隊,指導開創「原種創新育苗+科學栽培管理+附加產品開發」的科學、先進的一條龍發展新模式。學院副院長閆冬春教授帶領水產養殖技術團隊赴蓬萊市中柏京魯船業有限公司進行校企合作對接,指導南美白對蝦養殖池的設計、病害防控等。科技特派員王建瑞老師赴青島汪河水南村、忘屋莊村指導玻璃溫室發展項目、蔬菜大棚改造、羊肚菌種植等,現場幫助企業和農戶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院學生也積極響應就地參與家鄉春耕生產的號召,將春耕生產作為「學農、愛農、為農服務」的實踐舞台,主動擔當起村裡義務農技指導員,指導幫助農戶更換大棚膜、土地翻耕等,以實際行動為農業農村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開展消費扶貧,多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農林作物遺傳改良中心女博士團隊發揮專業優勢,疫情期間一直堅持對萊山區院格莊街道鄭家莊村大球蓋菇的栽培進行全程指導,面對滯銷風險,團隊採取控溫、控水等各種技術手段將豐產期延後十幾天,並通過市婦聯對接媒體,與大眾網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同心戰『疫』 愛心助農」網絡公益活動,短短2天成交量突破7000斤,解決了村民燃眉之急,開拓了解決農產品賣難新渠道。
積極建言獻策,以專業優勢投入脫貧攻堅「收官戰」。結合當前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工作重點,學院鼓勵教師通過科研項目、建言獻策等途徑積極貢獻力量。學院院長程顯好教授帶領食用菌技術團隊,針對疫情期間流通受限、農貿市場封閉,而鮮活農產品保質期短的情況,通過電話、微信、QQ調研了工廠化栽培企業、栽培農戶、園區化栽培合作社的現狀與困難,思考應對困難、減少損失的措施手段,形成建議後,通過山東省食用菌創新團隊匯總後提交了政府,形成了對整個食用菌行業的指導意見。團隊還積極探索「1+N栽培模式」的試驗示範與推廣,教師們親自動手,幾天時間完成了校內簡易棚試驗區的第一輪次品種栽種,以期形成一畝地一個大棚,一年四季多個(+N)品種輪作,實現產出效益20萬元以上的目標,以項目留住農民,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