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百崎湖上架起國內最長3D列印橋,圖解造橋全過程

2019-12-13     上海工地

今年9月份,上海建工自行設計建造的3D列印人行景觀橋在福建泉州百崎湖生態連綿帶落成。該橋以雲和水為設計主題,汲取山水田園的造型靈感,展現行雲流水的意境。

泉州百崎湖生態連綿帶效果圖

3D列印人行景觀橋全長17.5m,寬4m,高3.2m,凈重12噸,由上海建工旗下園林集團園林設計研究總院設計,機施集團數字三維建造中心3D列印項目團隊製造完成。

3D列印人行景觀橋渲染效果圖

針對這座造型複雜的橋樑,項目團隊採用先進的3D列印技術,分為16段進行熔融沉積成型,形成分段列印構件。承重結構採用箱型鋼樑,獨立的列印構件通過機械連接方式和鋼箱梁進行可靠連接,分段構件之間採用結構膠進行防水嵌縫處理。

3D列印人行景觀橋實景

分段列印組合成型前後歷時一個多月,比傳統混凝土灌漿製造法縮短了一半以上的時間

1 列印材料

該橋列印材料採用ASA+玻璃纖維的新型復合材料,以ASA材料為基礎,添加20%玻璃纖維,加入其它數種助劑。列印材料本身強度較強,摻入一定比例玻璃纖維後彎曲屈服強度能達到50Mpa,耐溫可達到100℃以上,對人體及環境無害,後續可回收進行二次熔融造粒使用。

ASA+玻璃纖維的新型材料

懸臂樑缺口衝擊強度測試機

2 列印裝備

項目團隊採用龍門式3D印表機,由龍門式工具機、3D列印頭、高精度數控系統組成,列印空間範圍15m*4m*1.5m,穩定運動速度10000mm/min,定位精度±0.1mm。

3D列印頭

龍門式工具機在動力設計時採用大轉矩高功率伺服電機,在機械結構傳動上採用齒輪齒條傳動系統,動力配置為串聯變頻電機,通過引入轉速差速負反饋補償計算以及位置誤差、偏置電流信號,保證了整套伺服電機控制系統在電流環、速度環、位置環形成三環閉環,以實現系統的消隙控制功能,有效保證了大空間運動定位精度。

3D列印頭為立式結構,方便與龍門/機械臂結合,輕量化設計使總重≤50kg,擠出產量最大能達到12kg/h,三段式加熱PID,0-500℃可調。口模尺寸5mm-10mm可調,防流涎口模設計使停機時能有效減少口模處溢料,為超大尺度3D列印實現回抽功能提供硬體基礎。在列印過程中持續不斷進行密實工作,既加強了Z方向的層間粘結力,又保證了外觀層紋統一的效果。

高精度BWO數控系統多通道、多軸聯動,運動控制精度高,轉彎失速小,使用EtherCAT總線通訊系統,實時響應度高。該數控系統可集成性強且易於二次開發。

高精度BWO數控系統

3 列印工藝

泉州3D列印人行景觀橋採用了分段列印、預製拼裝的新工藝。分段構件列印工藝如下:整橋模型採用數字化設計,分成16段數字化模型,每段均通過專用軟體進行力學搭載模擬仿真以及拓撲優化仿真,再藉助專用切片軟體,結合各種路徑及填充算法,生成數控系統可識別的g代碼列印軌跡。3D列印分段數字模型處理列印工藝流程如下:

使用CAD生成可後處理的高精度列印模型

生成列印模型

基於大尺度3D列印的環形填充運動軌跡

填充運動軌跡

對路徑模型進行受力分析並指導設計路徑

受力分析

對生成的路徑進行仿真模擬

仿真模擬

最終列印測試

列印測試

在車間組拼成完整的人行景觀橋後,在現場一次吊裝就位。

在車間組拼完成

在現場吊裝就位

建築領域的大尺度3D列印應用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上海建工的數字三維建造中心作將致力於傳統工藝與3D列印技術、智能建造技術的有機融合,實現超大構件、建築景觀小品、異形模板、模具的列印,並不斷豐富特殊建築部件的加工製造工藝,讓智能建造、智能建築更好地服務城市建設。

數字三維建造中心

本文來源自上海建工科技創新平台,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oI2_24BMH2_cNUggU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