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理智可以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則常被感情征服。——巴金
在愛情中最幸福的時刻或許就是找對了人,他不僅可以縱容你的習慣,還深愛著你的一切。
「只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這簡單的話語需要巨大的勇氣。」很多人都被這首歌暖心的曲調,溫柔的歌詞所打動。這或許是每一個年輕人對愛情最真摯的期盼。古往今來也流傳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愛情故事,而巴金恰恰就是這樣一個專情的人,那份專情只屬於他的妻子蕭珊。
愛情從照片開始
1904年,巴金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宦之家,他的原名是叫李堯棠。由於他出生的年代正好西方思想大量湧入的時期,在他讀中學期間就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鬥爭。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在他19歲的時候就決定來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學。也是從這個時期,他逐漸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
1936年,三十二歲的巴金因為長篇小說《家》在大上海早已經是聲譽卓著,成為眾多有志青年心中的偶像。因此巴金會收到很多讀者的來信,這些讀者寫來的信,大多數都是因為喜歡他的才華想通過書信來追求他的女性寫的。
有一天巴金寫了一會文章之後,就拿起一旁的書信閱讀了起來。正當他打開一個信封時,一張照片掉了出來,照片上的女孩戴著一頂遮陽帽,長得十分稚嫩,照片背後還寫上了「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阿雯1936年4月」。
雖然讀者來信很多,但是這個叫阿雯的女孩,巴金還是有一點印象。因為阿文是眾多讀者中寫信最多的,筆記娟秀,而且在每一封信的落款處總是與眾不同的寫著「一個十幾歲的女孩」。這些眾多的細節都給巴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收到這張照片的時候之前巴金與阿雯已經有了大半年的書信來往。但是一直都沒有見過面,所以這一次阿雯不僅僅記寄了照片,而且在信中還提到要與巴金進行面談,並且寫好了時間和地點。而放這張照片在信封里主要是為了在見面的時候能讓巴金認出她來,不至於鬧出笑話。
愛情的初次相遇
巴金從來就沒有和讀者見過面,但這一次阿雯的相約卻讓他如期而至。按信中約定的時間,巴金懷著好奇的心情來到了相約的地點新雅粵菜館。他來的時候還沒有看到女孩,於是他就在包廂里等她。不一會兒身穿著校服的女生出現了。
這個女孩並沒有想像中的靦腆,見到巴金之後她就像熟人一樣打了招呼,而且還說「李先生您比我想像的可年輕多了。」看著眼前這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巴金也開心地說道「你可比我想像得還像個娃娃呀。」兩人隨後就聊起了天,阿雯也介紹了自己。原來這個活潑可愛的阿雯名字叫做陳蘊珍,也就是後來人們所熟知巴金的夫人蕭珊。
當時巴金32歲,而蕭珊只有19歲還是一名高中生,兩人有12歲的年齡差。在不久前,蕭珊因為與進步人士來往密切,被學校開除了。而巴金的小說《家》重新點燃了蕭珊追求自由的信念,所以她才不停地給巴金寫信,希望能在巴金這裡找到人生的方向。
開始了愛情之旅
這次見面之後,兩人相互間的通信就更加頻繁了。每一次在寫作中遇到問題或是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她總會寫信給巴金,讓巴金指點。慢慢的她不僅僅請教寫作問題還關心起了巴金的生活狀況。這樣巴金從心底里感受到了來自蕭珊的溫暖,逐漸的他開始稱蕭珊為「我的小友」。
就這樣蕭珊開始對巴金產生了不一樣的感情,也就是在這時遭到了父親的逼婚。當時蕭珊的父親給蕭珊找了一個有錢人家的公子,但是蕭珊已經深深愛上了巴金,自然就不想接受這段婚事,但是自己也想不出該怎麼和父親說明。
無奈之下,她只好將父親逼婚的事情告訴了巴金。但是當她將自己的處境告訴巴金之後,巴金卻說道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我無法給予你更好的建議。這樣的話讓蕭珊傷心不已,眼淚不受控制的就掉了下來。
其實巴金對蕭珊是有好感的,但又因為蕭珊如今正值大好年華,而自己已經過了而立之年,在為生計奔波。年齡的差距和現實情況的考慮,讓巴金對這段感情望而卻步。但是他看到蕭珊如此難過,只好說道如果將來你長大了,思想成熟了還是這麼想的話,那我願意和你在一起。
後來蕭珊就跟父親表明了自己的心意,父母對於蕭珊的選擇很是無奈,但也沒有辦法,只好接受。蕭珊的母親就請巴金在酒樓里吃了一頓飯,這頓飯也成為了巴金與蕭珊的訂婚宴。從此兩人就真正開始了愛情之旅。
一世一雙人
1944年5月1日,40歲的巴金和27歲的蕭珊結束了八年的愛情長跑,在廣西桂林灕江邊上結婚了。兩人婚後的生活幸福甜蜜,第二年就生下了女兒李小林,5年後又添了兒子李小棠。
在巴金的鼓勵下,蕭珊重新拾起耽誤下的學業,她開始學習俄文,並且先後翻譯出《阿霞》《初戀》等小說。1972年,蕭珊高燒不止,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患了腸癌。巴金知道後,就夜以繼日地守在病床前照顧她,希望她病情趕快好起來。
然而天不遂人願,在蕭珊手術後的第5天就與世長辭了。蕭珊去世之後,巴金一直將妻子的骨灰放在床邊,很多人都不理解他這樣的行為,他也從未多做解釋。
在妻子去世23年後,巴金在醫院逝世享年101歲。這樣的壽命可以算得上十分長壽了,但是在晚年他卻表示這樣的長壽對於他而言就是折磨,他臨終時告訴自己的子女,要將他和蕭珊的骨灰放在一起,灑入東海,從此永不分離。
巴金用他的一生把他對蕭山的愛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成為世人最羨慕的模樣。只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雖然他們沒有一起安詳地走到晚年,但他們一直在詮釋著一世一雙人的感人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