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對星巴克的高舉高打,如今看來更像是一場手段高明的「碰瓷」。
奈雪和喜茶從沒把星巴克當作對手,但如今,他們卻實實在在的,攻進了星巴克最引以為傲的護城河。
打敗星巴克?
瑞幸折戟,喜茶和奈雪接棒
打敗星巴克,這場戰事是由瑞幸咖啡挑起的。
2017年底,瑞幸咖啡橫空出世,只用了一年時間,門店數量就飛速突破2000家。
與此同時,星巴克遭遇了它在中國市場的第一次危機:銷售增速同比下滑2%。幅度雖然不大,但這是星巴克入華9年以來,業績第一次下降。
圖片來自21世紀商業評論
緊接著,2019年1月,瑞幸高調宣布:將新開2500家門店,在門店數量和咖啡銷量上全面超越星巴克,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
截至2020年1月,瑞幸在國內的門店數量達到了4910家,比星巴克多出610家。從門店數量上來說,瑞幸可謂是一騎絕塵,超額完成目標。
不幸的是,今年4月,由於「虛增22億交易量」被曝光,瑞幸快馬失蹄。在49歲的星巴克面前,不到3歲的瑞幸,折戟而歸。
但就在此時,兩個同樣年輕力壯的勁敵,又在星巴克背後站了起來。喜茶和奈雪の茶,這兩個更低調務實的選手,已經悄悄闖入了星巴克的大本營。
星巴克的第三空間
正在被喜茶和奈雪占領
在瑞幸的擴張邏輯里,有一個最基本的預設前提是:中國人為什麼不愛喝咖啡?因為星巴克賣得太貴了。
但我們仔細想想,星巴克既然賣得如此貴,為何它還能在常年維持高定價的前提下,銷量保持連年上漲?
很顯然,當消費者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購買一樣東西時,他們要買的其實是這樣東西的附加值。
星巴克的附加值是什麼?用創始人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引以為傲的「第三空間」。所謂第三空間,也就是區別於居住地和工作地之外的,一個可以讓人們放鬆聊天的舒適場所。
因此從價格上來說,星巴克貴的理由從來都不是咖啡,而是空間氛圍以及由此帶來的「逼格」。
但是如今,這一切都正在被奈雪和喜茶搶占。
最直觀的對比,來自線下消費場景。
周末智叔在深圳某知名購物中心發現,一樓的喜茶和奈雪門店,大堂內外,基本全部座無虛席,年輕人三三兩兩圍坐一桌,可以從下午一直聊到天黑。這與旁邊星巴克門店的冷清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與此同時,在社交平台,我們發現喜茶和奈雪等新式茶飲品牌,也正在取代星巴克,成為年輕一代新的曬圖打卡勝地。
很顯然,相對於星巴克偏向商務的嚴肅氣質,喜茶和奈雪的整體氛圍,要更為舒適和放鬆,更討年輕人喜歡。
除此之外,門店效益更能說明問題。
與瑞幸4000多家門店當中,大都以外賣小店為主不同,喜茶和奈雪的門店,基本都是對標星巴克,為200平米左右的超大空間。
從數量上看,奈雪和喜茶目前在全國的門店數量都突破了400家,雖然總體上難以抗衡星巴克4300家門店,但是從單店效益上看,成績卻相當亮眼。
電商智庫製圖
根據公開數據統計,2018年,奈雪、喜茶、星巴克的單店年營業額分別為1600萬、1200萬、650萬,對應的單店平均面積分別為200平米、150平米、200平米。
要論坪效比,奈雪和喜茶,都是星巴克的兩倍以上。
不僅如此,如今的喜茶和奈雪還在搶星巴克的咖啡生意。
去年3月,喜茶在北上廣深四家門店推出4款咖啡產品。從價格上看,最貴的一款為29元,最便宜的僅為13元。當初的目標是對準了瑞幸。
來源喜茶微博
在此之前,奈雪也推出了3款咖啡產品,價格從19元到34元不等,直接將矛頭對準了星巴克——售價在17元到58元之間,其中35元左右的產品為銷售主力。
當星巴克引以為傲的「第三空間」不再獨一無二,當星巴克的咖啡也有了替代品,那星巴克手中的砝碼,還剩下什麼?
事實上,去掉星巴克光環的咖啡,在中國市場上其實沒有太大吸引力。
如果二選一,要咖啡還是要茶飲?
捫心自問,在咖啡和茶飲之間,如果只能二選一,哪個才是你無法捨棄的?
根據《2019新式茶飲消費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茶飲市場的規模為4000億,同時咖啡的規模只有將近2000億。
很顯然,相對於咖啡,中國依舊是一個傳統的茶飲市場。
而與傳統茶館、傳統奶茶行業不同的是,喜茶、奈雪等新式茶飲,將「茶」的重要性放在了「奶」之前,同時加入了各類新鮮應季水果。
清甜的口味,顯然比苦澀的咖啡、寡淡的傳統茶飲,能帶給人更多的愉悅。
來源奈雪の茶微博
於是我們看到,2018年,星巴克推出了5款新式茶飲,瑞幸也在咖啡之外,單獨推出了獨立運營的新式茶飲品牌「小鹿茶」。
值得留意的是,茶飲和咖啡屬於可替代商品,也就是說,你在商場裡,選擇了喝茶,就意味著放棄了喝咖啡,二者難以並存。
因此對於星巴克來說,在中國市場,它既要應對來自瑞幸等本土咖啡品牌的搶灘,還必須招架來自新式茶飲的強勢崛起。
最新消息是,3月22日,喜茶拿下了高瓴資本領投的C輪融資,最新估值達160億元。另一邊,奈雪の茶也傳出即將赴美上市的消息。
而隨著全球疫情擴散,除了中國市場,星巴克如今的全球門店大都處於關門歇業狀態。
前不久,星巴克還宣布,今年第二季度營收將直接減半,預計疫情對業績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持續到9月。
很顯然,在中國市場,半年時間,已經足以發生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者:智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jMfd3EBfwtFQPkdUG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