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小吃:阜陽馬糊-----滲入百姓骨髓的美食

2019-07-22     開心食光

阜陽馬糊,是滲入百姓骨髓的美食。

你看,夏日傍晚,老奶奶領著小孫孫(或小孫女)來到巷口,在小吃群小板凳上坐下,叫上一碗馬糊,用小勺一小口一小口喂著。晚風習習,小嘴嚅動,馬糊飄香,好一道夏日最溫馨的風景!

寒來暑往,長成俊男靚女的孫輩參加了工作。清晨,他們在巷口喝著馬糊將早點匆忙下肚,精力十足奔向前工作崗位。休息日,或早或晚,他們攙著滿頭白髮的老人來到巷口,恭恭敬敬地端上一碗……

就是說笑話也能扯上馬糊。話說有一天有一人來到大隅首一賣馬糊攤前,張口就是:「cheng!」賣馬糊的很高興,立即盛了一碗。誰知那人連聲說:「cheng!cheng!cheng……」賣馬糊的心想:性子怪急哩,連忙又盛了幾碗。這時,那人高低說了句囫圇話:「城、城隍廟在哪?」原來是結巴嘴問路,可把賣馬糊的氣壞了。

這就是阜陽馬糊!它伴著無數阜陽人成長,並延伸著馬糊之外的親情孝道和幽默。

阜陽馬糊分咸、淡兩種。咸馬糊說咸不咸,說淡不淡,那鹹度恰到好處的拿捏在最難把握的不咸不淡之分寸上。好的咸馬糊是在祖傳配料的湯中黑芝麻、花生米、豆腐皮絲、攤主洗的麵筋、香泡干……默契配合,經過若干小時大火小火文火和主人夢想追求熬制而成。各種食材讓你既有嚼頭又牙齒一碰即碎。有的咸馬糊配以豆腐腦——那純豆子磨漿,滷水點制而成的豆腐腦,有淡淡的豆香,像白玉、像瓊漿,入口即化。它和咸馬糊在口裡融合著,讓你喝上一口滿口生津,回味無窮。有的不配豆腐腦,彰顯著攤主的獨門功夫。

淡馬糊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它是磨製的豆漿與米漿在火之媒撮合下完美的結合。那豆漿最好是石磨磨就,豆子最好是阜陽本地顆粒飽滿的大黃豆。若用其他,絕做不出純正的香味四溢、溫潤如乳的阜陽淡馬糊。有人偷減了豆子成分使馬虎幾乎成了米糊顧客漸漸稀少,可見阜陽人的嘴是不好哄的!淡馬糊盛好後,還要撒上芝麻鹽、滷豆和切成碎沫的芹菜沫或豆角沫(視時令而言)。可別小看這些「佐料」,它更增加了阜陽淡馬糊質樸的鮮香和非凡清爽。

咸馬糊衍生的另一種類大概是油茶。為什麼叫油茶呢?大概是因它裝在白鐵皮做成的像茶壺一樣的器皿里之故吧。買時,賣者把壺傾斜著,從長長的嘴子倒入碗里,不多不少,剛剛一碗。簡直是藝術表演。那一定要有一定技術。也有將油茶放在特製鍋里的,如鼓樓就有這樣一家。他還配以自己炸制的小麻葉,香酥味長。每天傍晚,他點著一盞小油燈出攤,極有古韻,不一會便售罄。

阜陽人為什麼這麼喜食馬糊,過去純是因口感好價不貴。現在知道馬糊不僅好喝而且富含鈣、磷、鐵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常食也可改善骨骼代謝,預防骨質疏鬆,減少動脈硬化的危險。你說,知道了這些不更喜歡嗎?

凡此種種,使阜陽馬糊幾乎街頭巷尾集鎮到處可見,它已成深深地滲入平民百姓骨髓里的美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fFXGmwBmyVoG_1Z9ZfC.html